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维达 王金燕 吴建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30株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0.06~4μg/ml和1~32μg/ml,均值分别为0.32μg/ml和7.76μg/ml.结论: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MIC初步显示了用药量少、重复性好、结果较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癣菌 伊曲康唑 最低抑菌浓度 微量稀释法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维达 吕桂霞 +1 位作者 王金燕 吴建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2-314,共3页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并观察1%葡萄糖玉米粉吐温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对产色的恢复作用;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产色变异的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初代产色消失率为34%,传代诱导消失率为49%,稳定消失率达24%。大多数传代消失为可逆的,而大多数初代变异为不可逆的;较高的pH和较低的培养温度不利于产色。北方分离株产色消失率显著高于南方分离株。结论:红色毛癣菌产色消失率发生较高,已对其鉴定产生影响,其确切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产色消失 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