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刘维达
王金燕
吴建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30株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0.06~4μg/ml和1~32μg/ml,均值分别为0.32μg/ml和7.76μg/ml.结论: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MIC初步显示了用药量少、重复性好、结果较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癣菌
伊曲康唑
最低抑菌浓度
微量稀释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9
2
作者
刘维达
吕桂霞
+1 位作者
王金燕
吴建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2-314,共3页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并观察1%葡萄糖玉米粉吐温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对产色的恢复作用;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产色变异的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初代产色消失率为34%,传代诱导消失率为49%,稳定消失率达24%。大多数传代消失为可逆的,而大多数初代变异为不可逆的;较高的pH和较低的培养温度不利于产色。北方分离株产色消失率显著高于南方分离株。结论:红色毛癣菌产色消失率发生较高,已对其鉴定产生影响,其确切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产色消失
变异
原文传递
题名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刘维达
王金燕
吴建明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内蒙古医学院附院皮肤科
江苏
省
建湖县
皮防所
出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文摘
目的,建立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方法学,为该类实验的标准化打下基础。方法:用96孔酶标板做药敏试验载体,10级倍比稀释药液,测定30株皮肤癣菌临床分离株对三唑类新药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30株皮肤癣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0.06~4μg/ml和1~32μg/ml,均值分别为0.32μg/ml和7.76μg/ml.结论: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MIC初步显示了用药量少、重复性好、结果较可靠等优点。
关键词
皮肤癣菌
伊曲康唑
最低抑菌浓度
微量稀释法
Keywords
Dermatophyte Itraconazole Fluconazole MIC Microdilution test
分类号
R756.05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978.5 [医药卫生—药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9
2
作者
刘维达
吕桂霞
王金燕
吴建明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江苏建湖县皮防所
出处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2-314,共3页
文摘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并观察1%葡萄糖玉米粉吐温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对产色的恢复作用;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产色变异的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初代产色消失率为34%,传代诱导消失率为49%,稳定消失率达24%。大多数传代消失为可逆的,而大多数初代变异为不可逆的;较高的pH和较低的培养温度不利于产色。北方分离株产色消失率显著高于南方分离株。结论:红色毛癣菌产色消失率发生较高,已对其鉴定产生影响,其确切的发生机理。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产色消失
变异
Keywords
Trichophyton rubrum Phenotype Variation
分类号
R756.902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379.22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
刘维达
王金燕
吴建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刘维达
吕桂霞
王金燕
吴建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
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