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市心理援助热线1184次来电资料初步分析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后锋 王佳佳 王广法 《中国民康医学》 2011年第5期620-621,共2页
目的: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徐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来电的数据和内容分析,总结出徐州地区(市区及六县)及周边省市心理援助的特点和需求。方法:将徐州心理援助热线所接来电进行归纳分类,采用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目的: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徐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来电的数据和内容分析,总结出徐州地区(市区及六县)及周边省市心理援助的特点和需求。方法:将徐州心理援助热线所接来电进行归纳分类,采用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热线来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同时,关于恋爱、睡眠、健康与性问题也不在少数。结论:本次分析报告为了了解徐州地区群众心理援助的需求,并为国家心理干预系统的建设提供建议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援助热线 分析报告
下载PDF
徐州市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3 位作者 陶敏 杨永杰 乔娟 田玉湘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80-882,共3页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自我评定,并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对儿...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自我评定,并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小学生,其中男生分别为42.9%和20.7%(χ2=4.11,P<0.05),女生分别为44.3%和18.2%(χ2=6.39,P<0.05)。各行为因子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r=-0.236^-0.490,P<0.05或P<0.01);除女生的性问题和残忍因子外,其余男、女生行为因子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217~0.513,P<0.05或P<0.01)。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21^-0.517,t=-2.071^-5.994,P值均<0.05);虐待对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6~0.426,t=2.003~4.169,P值均<0.05)。结论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较明显,自我意识水平和受虐待经历可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 行为 意识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下载PDF
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 被引量:8
3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3 位作者 乔娟 王成东 梁光利 耿德勤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707-1710,共4页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安全感 儿童期虐待 医学生 自我效能感 社会支持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朱相华 梁光利 +5 位作者 乔娟 李林 赵后锋 杨永杰 耿德勤 杨雪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8期959-961,共3页
目的对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进行修订,检验其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方法抽取2374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杀意念量表(SIS)的测查。结果 1PRCA的4个分量表和总量... 目的对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进行修订,检验其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方法抽取2374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杀意念量表(SIS)的测查。结果 1PRCA的4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04-0.839,间隔6周的重测信度为0.358-0.829(P〈0.01)。修正模型中4个分量表的建构信度为0.626-0.717;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修正后模型的χ^2/df〈5.000,RMR、RMSEA〈0.05,GFI、AGFI、NFI、RFI、IFI、TLI和CFI均〉0.900,PGFI、PNFI、PCFI均〉0.500,CAIC值小于饱和模型和独立模型;3PRCA的4个分量表分和总量表分分别与近1年SIS分、BDI分和SAS分呈正相关(r=0.084-0.326,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估我国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情况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 信度 效度 大学生
下载PDF
门诊心理治疗患者预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永杰 朱相华 王成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分析接受门诊心理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特征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海斯曼心理CT系统对128名接受门诊心理治疗患者进行测试,评估其预后特征、家庭问题、个性和心理特点等。结果①女性患者的疾病预后不良、康复动力分数高于... 目的分析接受门诊心理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特征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海斯曼心理CT系统对128名接受门诊心理治疗患者进行测试,评估其预后特征、家庭问题、个性和心理特点等。结果①女性患者的疾病预后不良、康复动力分数高于男性(分别为57.7±12.2 vs 53.0±12.4,P<0.05;58.3±9.4 vs 53.7±8.1,P<0.01),但康复再就业能力分数低于男性(43.4±11.5 vs 47.8±12.0,P<0.05);预后特征与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r=-0.188,-0.294,0.290,0.246;P<0.01);躯体形式障碍的疾病预后不良和心理预后不良分数均高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F=5.358,P<0.01;F=7.268,P<0.01),康复再就业能力分数分别低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F=4.066,P<0.01);②疑病、抑郁、精神分裂、轻躁狂、精神衰弱、精神病态等症状分数,精神质、掩饰性等个性特点,社会适应不良、自我强度等心理特征,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对门诊心理治疗患者的预后特征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门诊心理治疗者的预后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与受教育程度和病种有关,受精神症状性质、个性特点、自我强度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与临床疗效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治疗 精神障碍 预后特征 影响因素 门诊患者
下载PDF
文拉法辛缓释剂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后锋 朱晶 叶育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9期55-57,共3页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缓释剂(XR)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XR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或西酞普兰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缓释剂(XR)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XR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或西酞普兰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缓释剂组显效率92%,西酞普兰组87.5%,文拉法辛缓释剂对焦虑躯体化症状改善程度优于西酞普兰。结论文拉法辛缓释剂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好,且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的焦虑与躯体化症状等特点,可作为抗抑郁治疗的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文拉法辛缓释剂 西酞普兰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相华 王亚萍 +4 位作者 孙东鹏 张鹏 耿德勤 杨永杰 李娇 《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江苏省某3所高校2 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 目的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江苏省某3所高校2 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影响(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影响(P<0.01);儿童期虐待对抑郁有直接正向影响(P<0.01);神经质对抑郁有直接正向影响(P<0.01),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对抑郁有直接负向影响(P<0.05);神经质、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论大五人格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大五人格 抑郁症 路径分析 大学生
下载PDF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大五人格特点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相华 王成东 +3 位作者 周勤 乔娟 耿德勤 李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7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 目的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和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儿童期虐待、性别、年龄、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有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神经质与情感虐待、忽视、外人虐待、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性别、独生子女呈负相关(Beta值=0.055~0.207,-0.051~-0.049;P<0.01);外向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健康、家庭关系、年龄和家庭经济呈负相关(Beta值=-0.040~-0.217,P<0.05);开放性与年龄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52~-0.073,P<0.05);友善性与情感虐待、外人虐待、忽视、性别和躯体健康呈负相关(Beta值=-0.061~-0.141,P<0.05);谨慎性与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躯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呈负相关(Beta值=-0.052~-0.130,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具有明显影响,躯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大五人格 儿童期虐待 五大人格问卷
下载PDF
儿童期受虐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3 位作者 乔娟 赵后锋 杨永杰 耿德勤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1879-1882,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62名医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解离特质量表(DTS)、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防御方式问卷(DSQ)、自...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分离特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62名医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解离特质量表(DTS)、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防御方式问卷(DSQ)、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测试。结果儿童期受虐待医学生的分离特质总分和各维度分数高于未受虐待者(t=2.609~3.860,P<0.01);分离特质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神经质、不安全感、不成熟防御、中间型防御、掩饰呈正相关(r=0.13~0.69,P<0.05),与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13^-0.5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不成熟防御、不安全感、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与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呈正相关(Beta值=0.093~0.463,P<0.05);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一般自我效能分别与分离特质呈负相关(Beta值=-0.099^-0.381,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的分离特质具有不良影响,不成熟防御方式、不安全感、人格特质是影响其分离特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特质 儿童期虐待 医学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5-羟色胺2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关联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后锋 胡存昆 +1 位作者 朱相华 耿德勤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2C(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3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别测定所有受试者的5-HT2C受体... 目的:探讨5-羟色胺2C(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3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别测定所有受试者的5-HT2C受体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由于5-HT2C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故对女性个体行基因鉴定,对男性患者只行半合子型鉴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男性半合子型T、C分布频率分别为31.8%和68.2%,对照组为41.7%和58.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11,P>0.05)。抑郁症组女性基因型TT、CC分布频率分别为46.4%和53.6%,对照组为16.7%和83.3%,无T、C杂合子基因型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0.4,P<0.001)。抑郁症组T、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2.3%和57.7%,对照组为22.9%和7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72,P<0.01)。结论:5-HT2C受体基因启动子区-759C/T单核苷酸置换多态性与女性伴自杀行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关性,而男性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此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5-HT2C受体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魏贤玉 朱相华 +2 位作者 李娇 杨永杰 田玉湘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无虐待:总分[(15.56±3.64...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无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 社会能力 横断面调查 小学生 受虐待儿童
下载PDF
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永杰 朱相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年第8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敏感分高于男生(16.20±2.82vs... 目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敏感分高于男生(16.20±2.82vs14.25±3.67,P<0.01),急躁和悲观分低于男生(急躁7.68±3.17vs9.66±3.71,P<0.01;悲观8.23±3.25vs9.62±3.31,P<0.01)。2性虐待与情绪性维度无相关性,情绪性总分与儿童虐待无相关性,敏感与儿童虐待呈负相关(r=-0.177~-0.228,P<0.05),急躁和悲观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170~0.260,P<0.05)。3情感虐待和性别对敏感、急躁和悲观具有预测作用(Beta绝对值=0.178~0.280,t绝对值=2.394~3.900,P<0.05),性虐待仅对敏感因子具有较弱的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0,t=2.510,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人格 情绪性 儿童虐待 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
下载PDF
某高校医学生儿童期虐待、人格、家庭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及不安全感关系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相华 李娇 +4 位作者 王振 乔娟 杨永杰 赵后锋 耿德勤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考察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儿童期虐待、人格、家庭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例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 目的考察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儿童期虐待、人格、家庭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例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不安全感、人格和家庭关系有直接影响(Sβ:0.255,-0.189,0.285;P〈0.01);家庭关系对不安全感、人格有直接影响(Sf3=0.220,-0.221;P〈0.01);人格对不安全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Sβ=-0.295,P〈0.05;Sβ=0.598,P〈0.01);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不安全感有直接影响(Sβ-0.524,P〈0.01);家庭关系、人格、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不安全感的影响。模型Ⅱ的拟合指数为Y。/af〈3.000,P〉0.05,RMSEA=0.050,PGFI=0.612、PNFI=0.655、PCFI=0.717,均大于0.500,GFI=0.956、AGFI=0.931、NFI=0.909、RFI=0.873、IFI=0.995、TLI=0.992、CFI=0.995,均大于0.900,模型拟合良好。结论家庭关系、人格、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不安全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安全感 儿童期虐待 人格 自尊 自我效能感 家庭关系 医学生
原文传递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相华 周勤 +2 位作者 李娇 张才溢 王士勋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7-1830,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样选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 363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 目的了解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样选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 363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问卷测试。结果 969名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生理(15.03±2.16)、心理(14.56±2.30)、社会(13.56±2.55)、环境(13.52±2.02)及生命质量总分(56.67±7.21)均低于无受虐待经历大学生[(16.21±2.05)(15.80±2.17)(15.00±2.64)(14.65±2.15)(61.67±7.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59~16.207,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外向性、谨慎性、社会支持、开放性、性别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β=0.053~0.198,P值均<0.05),神经质、生活事件总分、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健康自评差、家庭经济状况差、虐待总分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负相关(β=-0.050^-0.341,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受虐待程度越重,社会支持越低,近期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身心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其生命质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儿童 生命价值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