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顺醋业超越味业竞争新时代
1
作者 李美兵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阐述了百年老字号的恒顺醋业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味业竞争新时代 ,居安思危 ,逐步实施品牌经营、营销整合、体制改革、技术投入、组建协会等系列发展策略 ,作大作强企业 ,不断超越激烈的竞争新时代 ,走出了一条颇具自身特色的辉煌发展... 阐述了百年老字号的恒顺醋业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味业竞争新时代 ,居安思危 ,逐步实施品牌经营、营销整合、体制改革、技术投入、组建协会等系列发展策略 ,作大作强企业 ,不断超越激烈的竞争新时代 ,走出了一条颇具自身特色的辉煌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顺醋业公司 发展策略 品牌经营 营销整合 体制改革 调味品产业
下载PDF
四种传统谷物醋氨基酸组成特征的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顺华 朱胜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102,共6页
为了解不同种类传统谷物醋的氨基酸组成特征,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福建红曲醋和四川麸醋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四种传统谷物... 为了解不同种类传统谷物醋的氨基酸组成特征,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福建红曲醋和四川麸醋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四种传统谷物谷物醋中共检出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四川麸醋、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福建红曲醋氨基酸总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833.47±34.97)mg/100 mL、(494.56±23.52)mg/100 mL、(387.60±12.98)mg/100 mL和(218.07±14.41)mg/100 mL,特征氨基酸为γ-氨基丁酸、丝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基于氨基酸含量的PCA可以区分各类谷物醋产品;LDA能够对四种不同传统谷物醋进行正确分类,总体判别正确率为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谷物醋 氨基酸 组成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脉冲强光预处理联合控湿干燥提升香菇的贮藏品质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晓燕 赵鑫淇 +2 位作者 张龙 马海乐 周存山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85,共12页
该研究探讨了脉冲强光(IPL)预处理联合控湿干燥对香菇储藏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脉冲强光预处理可以降低贮藏期间新鲜和干香菇的呼吸速率,分别为对照的76.69%和84.65%;脉冲强光预处理提高了还原糖的保留率。新鲜和干香菇在贮藏期间对照... 该研究探讨了脉冲强光(IPL)预处理联合控湿干燥对香菇储藏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脉冲强光预处理可以降低贮藏期间新鲜和干香菇的呼吸速率,分别为对照的76.69%和84.65%;脉冲强光预处理提高了还原糖的保留率。新鲜和干香菇在贮藏期间对照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别是IPL预处理样品的1.73倍和1.39倍,酶促褐变反应受到抑制,也因此提高了总酚的保留率。IPL可以提高鲜、干香菇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多糖保留率和抗氧化能力,延缓软化。IPL处理降低了新鲜香菇在贮藏期间的菌落总数(从6.43~8.02 log CFU/g减少至3.29~4.66 log CFU/g),但是对干香菇在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影响较小。与热烫处理相比,脉冲强光处理提升香菇贮藏品质更佳。因此脉冲强光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预处理手段用于香菇干燥和保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强光预处理 控湿干燥 香菇 贮藏品质
下载PDF
陈酿温度和乙偶姻含量对镇江香醋川芎嗪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卓非 陆震鸣 +4 位作者 张晓娟 柴丽娟 李信 史劲松 许正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4,79,共7页
研究陈酿温度和初始乙偶姻含量对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川芎嗪含量的影响,探讨川芎嗪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1年陈酿时间内,镇江香醋川芎嗪含量不断增加且变化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川芎嗪生成速率先快速提升后趋于稳定。陈酿温度的升高(2... 研究陈酿温度和初始乙偶姻含量对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川芎嗪含量的影响,探讨川芎嗪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1年陈酿时间内,镇江香醋川芎嗪含量不断增加且变化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川芎嗪生成速率先快速提升后趋于稳定。陈酿温度的升高(20~50℃)和初始乙偶姻含量的增加(240~2400 mg/L)均能提高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川芎嗪的含量和生成速率,缩短陈酿前期川芎嗪生成速率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且陈酿温度和初始乙偶姻含量对川芎嗪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1)。研究结果证实了乙偶姻是影响镇江香醋陈酿过程中川芎嗪形成的重要底物之一,且该转化过程受温度的影响。该研究为解析传统食醋陈酿机理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陈酿 川芎嗪 乙偶姻 温度
下载PDF
生物基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崔鹏景 魏本喜 +3 位作者 邹金 陆平 朱胜虎 李信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1期30-34,39,共6页
由于颗粒乳化剂在制备皮克林乳液的过程中无需添加化学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助剂,所以该乳液的安全性好并且稳定性高,近些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无机来源颗粒已被证明可作为颗粒乳化剂制备皮克林乳液,然而其不可降解及生... 由于颗粒乳化剂在制备皮克林乳液的过程中无需添加化学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助剂,所以该乳液的安全性好并且稳定性高,近些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无机来源颗粒已被证明可作为颗粒乳化剂制备皮克林乳液,然而其不可降解及生物不相容的特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与之相反,生物基来源颗粒可弥补无机颗粒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同时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可应用于食品及药物递送等领域。本文综述了常见生物基来源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物基颗粒乳化剂的发展方向,对皮克林乳液的制备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乳化剂 生物基 制备 进展
下载PDF
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种类、提取方法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6
作者 夏婷 赵超亚 +4 位作者 杜鹏 余永建 朱胜虎 郑宇 王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1-238,共8页
食品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种类丰富,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重要的功能因子。对食品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检测,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能够更好地解析食品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因此,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 食品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种类丰富,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重要的功能因子。对食品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检测,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能够更好地解析食品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因此,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中对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结构、提取工艺和检测手段进行综述,旨在为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指导,为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多酚类化合物 种类 提取 检测
下载PDF
镇江香醋有机酸风味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国权 陆震鸣 +2 位作者 余永建 史劲松 许正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3-65,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镇江地区22个镇江香醋醋样的有机酸组成,评价镇江香醋的有机酸风味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醋样中均检测出9种有机酸,总有机酸含量为4806.0~7204.1mg/dL。不同厂家生产的镇江香醋中乳酸和乙酸为主体有机酸,...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镇江地区22个镇江香醋醋样的有机酸组成,评价镇江香醋的有机酸风味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醋样中均检测出9种有机酸,总有机酸含量为4806.0~7204.1mg/dL。不同厂家生产的镇江香醋中乳酸和乙酸为主体有机酸,两者含量之和大于总有机酸的75%,但柠檬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含量具有一定差异。通过感官评价分析,乙酸、乳酸、柠檬酸、焦谷氨酸争琥珀酸具有较高的风味强度,是影响镇江香醋口感的重要有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有机酸 风味特征 液相色谱
下载PDF
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沈志远 余永健 +2 位作者 朱胜虎 杨永胜 王海燕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145,共6页
对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迄今最完整的镇江香醋古法酿制技艺流程,包括8大工序和60多道小工序,并绘制了工艺流程图;总结了关键工序的操作技法,且做了工艺剖析;采用工程化复原技术,建造了镇江香醋古... 对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迄今最完整的镇江香醋古法酿制技艺流程,包括8大工序和60多道小工序,并绘制了工艺流程图;总结了关键工序的操作技法,且做了工艺剖析;采用工程化复原技术,建造了镇江香醋古法酿制生产作坊,进行复原生产;组建了传承人领衔的"金字塔"型技术人才队伍;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了镇江香醋酿制技艺资料信息库;探讨了高新技术在传统镇江香醋酿制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古法酿造 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下载PDF
近红外分析技术快速检测酱油中的总氮和总酸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斌 于丽燕 +1 位作者 陆道礼 吴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0-44,共5页
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测定酱油中总氮和总酸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总氮和总酸在10000cm-1~3500cm-1区域中,与一阶导数光谱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与逐步回归分析相比较,当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时,预测的效果更好,定标方程更稳定... 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测定酱油中总氮和总酸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总氮和总酸在10000cm-1~3500cm-1区域中,与一阶导数光谱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与逐步回归分析相比较,当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时,预测的效果更好,定标方程更稳定可靠,对26个预测样本总氮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4 036%,标准差为0 035,总酸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 820%,标准差为0 054,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酱油中总氮和总酸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辐射 酱油 光谱分析 总氮 总酸含量
下载PDF
红肉和白肉枇杷果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余筱洁 金晓燕 +3 位作者 周存山 杨虎清 何志平 王允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2,共4页
以枇杷‘宁海白’Eriobotrya japonica‘Ninghaibai’和‘大红袍’E.japmica‘Dahongpao’果仁为原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脂肪酸组成,理化分析测定常规化学成分,研究不同品种枇杷果仁中常规化学分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实验共鉴定... 以枇杷‘宁海白’Eriobotrya japonica‘Ninghaibai’和‘大红袍’E.japmica‘Dahongpao’果仁为原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脂肪酸组成,理化分析测定常规化学成分,研究不同品种枇杷果仁中常规化学分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实验共鉴定出11个脂肪酸组分,分别占‘宁海白’枇杷果仁总脂肪酸的94.37%和‘大红袍’枇杷果仁总脂肪酸的93.13%。‘大红袍’枇杷果仁中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质量分数为507.6 g.kg-1,显著低于‘宁海白’枇杷果仁的578.5 g.kg-1;‘宁海白’枇杷果仁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质量分数(509.2 g.kg-1)显著高于‘大红袍’枇杷果仁(444.8 g.kg-1)。此外,枇杷果仁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很高,淀粉和酚类物质相对比较丰富。为枇杷果仁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脂肪酸组成及常规化学成分的详细评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枇杷果仁 营养成分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镇江香醋醋酸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陶京兰 陆震鸣 +3 位作者 王宗敏 李国权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对镇江香醋醋酸发酵阶段醋醅中功能微生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醋酸发酵阶段醋醅中总细菌、总真菌、醋酸菌、乳酸菌和酵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起始阶段(1~7天)醋醅中总细菌、醋... 对镇江香醋醋酸发酵阶段醋醅中功能微生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醋酸发酵阶段醋醅中总细菌、总真菌、醋酸菌、乳酸菌和酵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起始阶段(1~7天)醋醅中总细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生物量快速上升,分别于第6、7、4天达到最大值,为4.85×1011,1.14×1010和3.37×1011copies/g干醅。随后各类细菌的生物量逐渐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醋醅中总真菌和酵母的生物量在发酵前期变化不大,7天后至发酵结束总真菌的生物量逐渐下降为7.59×104copies/g干醅,而酵母生物量则在发酵8~12天内下降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实时荧光定量PCR 微生物 特异性引物
下载PDF
拉曼光谱法定量分析山茶油中脂肪酸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郝勇 孙旭东 耿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37-140,共4页
利用拉曼光谱对山茶油中两种脂肪酸(棕榈酸和十四烷酸)进行快速定量分析。配制70个山茶油样本用于拉曼光谱的采集,分别采用原始光谱、小波导数光谱和矢量归一化光谱,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建立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的偏最小二乘(PLS... 利用拉曼光谱对山茶油中两种脂肪酸(棕榈酸和十四烷酸)进行快速定量分析。配制70个山茶油样本用于拉曼光谱的采集,分别采用原始光谱、小波导数光谱和矢量归一化光谱,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建立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的偏最小二乘(PLS)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拉曼光谱经标准正态变量(SSNV)预处理,结合SPA方法可以实现模型的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提高,建模变量得到精简,棕榈酸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由0.917和2.191优化为0.981和1.078,建模变量由4000精简为44;十四烷酸模型的Rp和RMSEP分别由0.940和0.058优化为0.969和0.047,建模变量简化为43。该研究为山茶油中脂肪酸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拉曼光谱 棕榈酸 十四烷酸 连续投影算法
下载PDF
镇江香醋酿造过程中种子醅的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信 余永建 +3 位作者 朱胜虎 张俊红 赵迪 姚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5,共5页
镇江香醋的醋酸发酵采用传统套醪方式进行接种,是镇江香醋酿造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对不同季节的不同种子醅中醋酸菌的相对丰度和乙醇脱氢酶活性进行分析,并将其接种到新的醅池中进行醋酸发酵,通过研究接种后醋醅的温度、... 镇江香醋的醋酸发酵采用传统套醪方式进行接种,是镇江香醋酿造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对不同季节的不同种子醅中醋酸菌的相对丰度和乙醇脱氢酶活性进行分析,并将其接种到新的醅池中进行醋酸发酵,通过研究接种后醋醅的温度、总酸及不挥发酸含量的变化,以此获得最佳种子醅。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镇江香醋酿造过程最佳种子醅为第7天的醋醅;夏季和冬季,最佳种子醅分别为第6天和8天的醋醅。最佳种子醅中醋酸菌的相对丰度高,乙醇脱氢酶活性强,对提高出醋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醅 醋酸菌 乙醇脱氢酶 醋酸发酵 优化
下载PDF
食醋风味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济源 曹星雨 +3 位作者 余永建 朱胜虎 孙乐六 程永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5-140,共6页
食醋风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醋的品质。食醋风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依赖于研究技术的发展。应用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和GC-O技术,食醋中多达53种挥发性成分得到准确定量,雪莉醋的特征风味成分得以确定。电子鼻能准确区分不同的食... 食醋风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醋的品质。食醋风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依赖于研究技术的发展。应用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和GC-O技术,食醋中多达53种挥发性成分得到准确定量,雪莉醋的特征风味成分得以确定。电子鼻能准确区分不同的食醋,有望应用于实际生产。国内名醋的主要风味成分已初步确定,但部分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风味 风味研究方法 国内食醋风味研究
下载PDF
蜂巢醋液态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振斌 孙平 +2 位作者 王林 姜美花 夏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36-239,共4页
研究首次将蜂巢引入食醋的液态发酵工艺,优化获得了蜂巢醋液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起始糖度5.33%,酵母活化液0.10%,酒精度5.0%,醋酸发酵温度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蜂巢醋由于发酵原料和菌种单一,在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香气、滋味等方... 研究首次将蜂巢引入食醋的液态发酵工艺,优化获得了蜂巢醋液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起始糖度5.33%,酵母活化液0.10%,酒精度5.0%,醋酸发酵温度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蜂巢醋由于发酵原料和菌种单一,在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香气、滋味等方面低于传统固态发酵产品,而在色泽、体态和风味典型性等方面较优。此外,该蜂巢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33.29%)和总抗氧化能力(2252.63mmol·g-1)均显著低于固态发酵(66.25%,5092.63mmol·g-1)产品,这主要归因于和固态发酵峰巢醋总黄酮和总多酚(0.71%,2.33%)相比,液态发酵蜂巢醋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0.38%,1.20%)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巢醋 发酵工艺 抗氧化
下载PDF
无花果沙棘复合果醋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胡舰 朱正洁 +2 位作者 梁潇滢 王荣兰 朱云龙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7-131,136,共6页
以鲜无花果、沙棘果为原料制作无花果沙棘复合果醋并优化其发酵工艺参数。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无花果、沙棘的最佳配比为1∶3(V/V),以复合果醋产品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选取醋酸菌接种量、初始酒精度和初始pH值3个... 以鲜无花果、沙棘果为原料制作无花果沙棘复合果醋并优化其发酵工艺参数。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无花果、沙棘的最佳配比为1∶3(V/V),以复合果醋产品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选取醋酸菌接种量、初始酒精度和初始pH值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果醋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醋酸菌接种量5.8%、初始酒精度8.3%、初始pH值3.1,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无花果沙棘复合果醋产品醋味醇和、酸甜味协调,带有沙棘特有的果香,果醋总酸含量达7.270 g/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沙棘 复合发酵果醋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醋酸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管彬彬 赵杰文 +2 位作者 金鸿娟 张丁玮 林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1-195,共5页
首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测定不同醋酸发酵阶段下醋醅中的酒精度,结果表明,随着醋酸发酵阶段的进行,醋醅中的乙醇不断减少。然后,通过自制的嗅觉可视化检测仪来表征镇江香醋不同醋酸... 首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测定不同醋酸发酵阶段下醋醅中的酒精度,结果表明,随着醋酸发酵阶段的进行,醋醅中的乙醇不断减少。然后,通过自制的嗅觉可视化检测仪来表征镇江香醋不同醋酸发酵过程中的食醋气味信息,最后利用12个卟啉类化合物和3种酸碱指示剂的R、G、B三种个颜色分量(共45个特征值)作为特征变量,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及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快速检测醋酸发酵过程中的乙醇含量。结果表明,相比于PLS模型,BP-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嗅觉可视化技术结合BP-ANN模型预测酒精度的相关系数为0.912 7。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嗅觉可视化技术结合BP-ANN模型来快速准确地检测醋酸固态发酵过程中醋醅的酒精度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醅 嗅觉可视传感器 酒精度 偏最小二乘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功能性镇江香醋的研究与产业化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志远 孙乐六 +1 位作者 夏蓉 吕复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7,共3页
文章探讨在传统镇江香醋生产工艺条件下,添加安卡红曲菌及植物乳酸杆菌,强化关键工序的操作,生产富含莫纳考林K、r-氨基丁酸、川芎嗪、黄酮类等功能因子的镇江香醋,增强产品的降血酯、降血压、抗氧化等功能。初步总结了功能性镇江香醋... 文章探讨在传统镇江香醋生产工艺条件下,添加安卡红曲菌及植物乳酸杆菌,强化关键工序的操作,生产富含莫纳考林K、r-氨基丁酸、川芎嗪、黄酮类等功能因子的镇江香醋,增强产品的降血酯、降血压、抗氧化等功能。初步总结了功能性镇江香醋产业化过程的关键工艺技术、功能因子检测方法、产品质量内控指标,并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镇江香醋 强化 产业化
下载PDF
基于SPME-MS技术识别不同生产工艺和醋龄的镇江香醋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宗保 闫晓静 +5 位作者 刘源 邹小波 李国权 周轩 王天真 梁黎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9-236,共8页
镇江香醋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醋之一,因具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愈存愈鲜”的特点而闻名遐迩。目前,市场上镇江香醋品种多样,品质各不相同。因生产工艺和醋龄标识不规范引起食醋产业竞争秩序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消费者... 镇江香醋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醋之一,因具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愈存愈鲜”的特点而闻名遐迩。目前,市场上镇江香醋品种多样,品质各不相同。因生产工艺和醋龄标识不规范引起食醋产业竞争秩序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亟待科学、准确的方法规范和识别。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质谱(SPME-MS)技术获取2种生产工艺和5种醋龄(新醋、半年、2年、3年、4年)镇江香醋的离子丰度信息,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支持向量机(SVM)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ANN)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对2种生产工艺的镇江香醋或5种醋龄的镇江香醋进行区分时,BPANN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识别率分别为100%和99%;对镇江香醋的工艺和醋龄同时区分时,LDA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识别率均为100%。结论:采用SPME-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快速识别不同生产工艺和不同醋龄的镇江香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固相微萃取质谱 生产工艺 醋龄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春夏季节食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监控与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夏蓉 林浩 +1 位作者 卞晶晶 王婷婷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12期113-115,共3页
利用智能温控系统,在春夏季节,在食醋固态发酵全过程对醋醅温度进行全天24h不间断监控,并从微观上分析在提热阶段醋醅的理化指标。在接种提热阶段,醋醅温度持续上升,在接种期间出现了50℃高温,并随后出现了自降,从微生物检测指... 利用智能温控系统,在春夏季节,在食醋固态发酵全过程对醋醅温度进行全天24h不间断监控,并从微观上分析在提热阶段醋醅的理化指标。在接种提热阶段,醋醅温度持续上升,在接种期间出现了50℃高温,并随后出现了自降,从微生物检测指标来看,在50℃高温下,可以分离出醋酸菌,且杂菌基本消灭:在过杓期,通常温度在35℃-45℃,不同层的醋醅温度差别不太大;在露底期间,不同层的醋醅温度有显著差别,在翻醅前是从上到下温度依次降低,而翻醅后又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该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在食醋的不同发酵阶段监测微生物的活性,在确保产品的标准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醅 发酵 温度 实时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