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浅议
1
作者
石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3-24,共2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和谐
高等教育
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宵前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5,共6页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
逻辑同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德育本性的再认识与高校“两课”教学改革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静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向是关系到新世纪德育的成效以及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探讨了德育本性的社会化的基础上 ,指出了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德育本性
高校“两课”
教育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把兴国之魂贯穿于发展之体
4
作者
陈延斌
王建润
李安林
《群众》
2012年第2期65-66,共2页
在新世纪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在新世纪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强调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兴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人
文化体制改革
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索
5
作者
王静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3-44,共2页
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以问题为中心 ,以能力为目标 ;扩充教学内容 :加强时政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教育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的新颖性、生动性和针对性 。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针对性
高校
教学内容
教育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6
作者
张其飞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6-68,77,共4页
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全面挑战并将产生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社会主义
挑战
对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浅议
1
作者
石萍
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处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3-24,共2页
文摘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和谐
高等教育
发展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宵前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5,共6页
文摘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
逻辑同构
分类号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A81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德育本性的再认识与高校“两课”教学改革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静波
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处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文摘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向是关系到新世纪德育的成效以及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探讨了德育本性的社会化的基础上 ,指出了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德育本性
高校“两课”
教育模式
Keywords
inherent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the “Two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ode of teaching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把兴国之魂贯穿于发展之体
4
作者
陈延斌
王建润
李安林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江苏
省委
宣传部
理论处
南通大学
江苏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处
《群众》
2012年第2期65-66,共2页
基金
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0AKS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在新世纪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强调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兴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人
文化体制改革
精神文明建设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索
5
作者
王静波
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处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3-44,共2页
文摘
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以问题为中心 ,以能力为目标 ;扩充教学内容 :加强时政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教育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的新颖性、生动性和针对性 。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针对性
高校
教学内容
教育观念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6
作者
张其飞
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出处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6-68,77,共4页
文摘
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全面挑战并将产生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社会主义
挑战
对策
Keywords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socialism in China
challeng e
countermeasure
分类号
F120.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F125.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浅议
石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王宵前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德育本性的再认识与高校“两课”教学改革
王静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把兴国之魂贯穿于发展之体
陈延斌
王建润
李安林
《群众》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索
王静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张其飞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