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先生与剪报
1
作者 贾小娟 《语文知识》 1999年第7期33-33,共1页
鲁迅先生很爱剪报。先生逝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厚厚的剪报册。册子里的剪报粘贴得整整齐齐,每页上还有他亲笔所录的报名和出版日期。内容全是他1928年到1933年间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及《大晚报... 鲁迅先生很爱剪报。先生逝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厚厚的剪报册。册子里的剪报粘贴得整整齐齐,每页上还有他亲笔所录的报名和出版日期。内容全是他1928年到1933年间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及《大晚报》等报的副刊上剪下来的。现在,这本珍贵的剪报册还完好地陈列在上海鲁迅博物馆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报 鲁迅博物馆 出版日期 新闻报 上海 副刊 整理 粘贴 遗物 陈列
下载PDF
序文拾趣
2
作者 奚娟 《语文天地》 2000年第10期39-39,共1页
超短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著《六一诗话》。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这部书的序文只有一句话:“居士退汝阳而集。以资闲读也。”仅12个字。
关键词 序文 文学批评史 “唐宋八大家” 《六一诗话》 诗歌理论 欧阳修 居士 中国 著作
下载PDF
名人闲章趣话
3
作者 奚娟 《语文知识》 2000年第10期20-21,共2页
当我们观赏书法和绘画作品时,总会看到一枚或几枚印章。印在题款处的是作者的姓名章,还有些散见于作品首尾的印章则是闲章。闲章内容丰富,哲理深邃,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枚形神义俱佳的闲章十分得体地点缀在书画... 当我们观赏书法和绘画作品时,总会看到一枚或几枚印章。印在题款处的是作者的姓名章,还有些散见于作品首尾的印章则是闲章。闲章内容丰富,哲理深邃,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枚形神义俱佳的闲章十分得体地点缀在书画作品之上,清新雅致,意趣横生,悦人目,启人智,妙不可言。我国许多学者和名人都有其闲章。有趣的是,他们对闲章用语的选择很是讲究。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闲章 书法 绘画 中国 传统文化 闲章内容 艺术修养
下载PDF
语序巧改 妙趣横生
4
作者 奚娟 《语文知识》 2001年第9期16-17,共2页
汉语特别讲究词语的组合次序。语序的巧妙变化,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语言艺术。古往今来,一些人巧用语序而为后人津津乐道。1853年5月,湘军首领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幕僚在给朝廷的告急文书中写道:“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了将其改成“... 汉语特别讲究词语的组合次序。语序的巧妙变化,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语言艺术。古往今来,一些人巧用语序而为后人津津乐道。1853年5月,湘军首领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幕僚在给朝廷的告急文书中写道:“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了将其改成“臣屡败屡战”。这样一来,常败将军俨然成了不屈的勇士。1904年,慈禧大办七十寿辰,全国上下都要贴一副内容相同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序 语言艺术 汉语 词语组合
下载PDF
灵活驾驭批评的艺术
5
作者 奚延华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3-33,共1页
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他的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便领着这个学生找到一个雀巢,里面有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法救活它们了。”此情此景,使小“肇事者”羞愧难当,深深地低下... 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他的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便领着这个学生找到一个雀巢,里面有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法救活它们了。”此情此景,使小“肇事者”羞愧难当,深深地低下了头。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设情境,扣其心灵,促其反省。这对我们如何灵活地驾驭批评的艺术很有启示。青少年学生由于情感不稳定,意志薄弱,辨别是非能力差,犯错误是难免的事。这样,批评就成了教育学生的“常规武器”。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仅不利于受批评者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且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给以后的教育工作留下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的艺术 霍姆林斯基 教育工作 羞愧难当 青少年学生 意志薄弱 自我教育 雀巢 力差 药物研制
原文传递
爱每一片绿叶吧
6
作者 奚延华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3-43,共1页
笔者目前在所教年级作了一次书面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教师“偏心眼儿”意见很大。那些平时屡受冷遇、嘲讽和责备的所谓“差生”们对此更是义愤填膺。按理说,教师是公正的化身。对待学生,应当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手心手背都是肉,哪... 笔者目前在所教年级作了一次书面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教师“偏心眼儿”意见很大。那些平时屡受冷遇、嘲讽和责备的所谓“差生”们对此更是义愤填膺。按理说,教师是公正的化身。对待学生,应当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手心手背都是肉,哪边伤了也心疼”啊!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有些教师对“优生”关怀备至,课外单独辅导,作业深批细改,找他们谈心,问长询短,真可谓俯首甘为“优生”牛;对“差生”则“横挑鼻子竖挑眼”,“风刀霜剑严相逼”。动辄批评、责罚。学习上不闻不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调查 有毒的 “马太效应” 曼陀罗花 触犯刑律 默顿 有用之才 教育事业 贫困者 行为习惯
原文传递
从“啖菱并壳”说起
7
作者 奚延华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6-26,共1页
古代有一位在南方做官的“北人”,他“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当有人告诉他“须去壳”时,他自护其短,说“我非不知去壳者,欲以清热也”。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笑柄。由此联想到当今教学实际中,“啖菱并壳”者亦非鲜见。有些教师读错字、做错... 古代有一位在南方做官的“北人”,他“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当有人告诉他“须去壳”时,他自护其短,说“我非不知去壳者,欲以清热也”。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笑柄。由此联想到当今教学实际中,“啖菱并壳”者亦非鲜见。有些教师读错字、做错题、办错事等等,一旦学生指出来,他们或者绞尽脑汁,为自己辩解;或者以势压人,让学生低头。原因是担心承认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人 去壳 品德高尚 良性循环 师生关系 潜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