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1
作者 李卫卫 孙国珍 +3 位作者 沈建英 卢倩 何川 陆美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38-141,148,共5页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以ICF功能评价4个维度中17个功能条目为框架,构建基于ICF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函询专家进一步完善方案。结果共1...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以ICF功能评价4个维度中17个功能条目为框架,构建基于ICF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函询专家进一步完善方案。结果共16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函询,第1、2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7、0.897,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27、0.05~0.1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84、0.452(χ^(2)=104.375、122.831,P<0.001)。最终形成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中,一级指标(功能领域)4个,二级指标(干预内容)17个,三级指标(具体措施)73个。结论基于ICF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或可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康复护理 德尔菲法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章天娇 戴文骏 +4 位作者 卢倩 徐兴俊 伍琦 王彤 沈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0-1067,共8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到2050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将增加两倍,根据AD的生物学(而非临床)定义,这一估计数字将高出3倍[1]。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到2050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将增加两倍,根据AD的生物学(而非临床)定义,这一估计数字将高出3倍[1]。病因学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被认为是AD相关痴呆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病因学 ALZHEIMER 痴呆症 估计数字 经颅磁刺激技术
下载PDF
肺功能康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钮金圆 李卫卫 张文通 《中国康复》 2015年第2期140-142,共3页
肺康复通过调节心血管功能、改善肺通气状况、增强呼吸肌力量、促进排痰等机制,达到缓解呼吸困难、纠正低氧血症、预防肺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拟对肺康复的评估、治疗手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肺功能 评估 康复治疗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迟发性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董思语 孙美 +2 位作者 田宇飞 程虹 何川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栓塞材料相关性脑炎这一罕见不良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栓塞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炎患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2岁,BAVM栓塞术后1个月内先后出现全... 目的探讨栓塞材料相关性脑炎这一罕见不良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栓塞术后出现迟发性脑炎患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2岁,BAVM栓塞术后1个月内先后出现全身皮疹及左侧肢体无力,抗病毒治疗无效,排除其他疾病后考虑患者为栓塞材料相关的迟发性脑炎,经激素治疗后患者痊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诱发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迟发性炎症反应,有必要对患者延长术后随访期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炎 栓塞治疗
下载PDF
词联导航训练法与Schuell刺激疗法改善卒中后言语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田智慧 江钟立 +4 位作者 丛芳 林枫 祁冬晴 苏彩霞 沈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词联导航训练法(WANT)和Schuell刺激疗法(SSM)对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18例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WANT组(n=9)和SSM组(n=9)。从中文联想词汇库中选取122个词汇,WANT组由治疗师采用网络分析技术自动生成语义关联顺... 目的:比较词联导航训练法(WANT)和Schuell刺激疗法(SSM)对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18例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WANT组(n=9)和SSM组(n=9)。从中文联想词汇库中选取122个词汇,WANT组由治疗师采用网络分析技术自动生成语义关联顺序的词汇进行训练。而SSM组由言语治疗师根据失语症类型和严重程度自主决定训练素材和刺激方法。两种方法训练疗程均为10d,每日2次。训练前后进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和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SLTA)检查。结果:WAB显示WANT组训练后自发言语项积分和AQ差值显著高于SSM组,WANT组训练后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项积分显著高于训练前,SSM组训练前后各项积分无显著差异。SLTA显示WANT组命名项差值显著高于SSM组,WANT组训练后名词理解、口头指令、漫画说明、句子理解等项积分显著高于训练前,SSM组训练后读、写项积分显著高于训练前。结论:WANT可以有效地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自发言语、命名和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联导航训练 失语症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 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方法 Schuell刺激疗法
下载PDF
语义特征分析在失语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祁冬晴 江钟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2-285,共4页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损伤,造成后天习得的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失语症的发病率相继增加。失语症最大的困难是言语交流困难,而其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是命名障碍,严重影响交流。失...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损伤,造成后天习得的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失语症的发病率相继增加。失语症最大的困难是言语交流困难,而其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是命名障碍,严重影响交流。失语症患者即使存在言语交流障碍,但是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事物的语义知识仍然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特征 失语症 应用 治疗 脑血管疾病 语言功能 表达能力 言语交流
下载PDF
计时起立行走和最大步行速度评估脑卒中患者功能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朱娟 钮金圆 张文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6-1029,1034,共5页
目的:比较计时起立行走(TUG)和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在评估脑卒中患者功能方面的异同,为临床应用提供试验基础。方法:由同一名康复医师对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TUG、MWST、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 目的:比较计时起立行走(TUG)和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在评估脑卒中患者功能方面的异同,为临床应用提供试验基础。方法:由同一名康复医师对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TUG、MWST、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TUG、MWST与BBS、BI、FMA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TUG和MWST的预测效能。结果:TUG、MWST与Berg、BI、FMA上肢得分、FMA下肢得分、FMA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TUG各项相关系数均大于MWST。TUG预测生活自理、跌倒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大于MWST(P<0.05)。结论:TUG评估与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更佳,在预测患者跌倒风险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也优于MW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时起立行走 最大步行速度 脑卒中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阴茎背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膀胱压力和容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索吕 周停 +4 位作者 龚媛媛 张云 毛二莉 金娟 王红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10-1112,共3页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因素导致损伤节段以下出现暂时或永久性的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长期跟踪随访脊髓损伤患者结局,13%患者死于泌尿系统疾病。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比正常人高,平均诊断年龄为50岁。且留置...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创伤性或非创伤性因素导致损伤节段以下出现暂时或永久性的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长期跟踪随访脊髓损伤患者结局,13%患者死于泌尿系统疾病。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比正常人高,平均诊断年龄为50岁。且留置尿管是膀胱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子。阴茎背神经(dorsal penile nerve,DPN)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Lee等用参数为25Hz、250μs,强度为肛门反射阈值2倍的双向方波刺激阴茎背神经,发现对逼尿肌具有显著的即时抑制效应,而且对于不同脊髓损伤水平和严重程度的患者,抑制效果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背神经 逼尿肌 独立危险因子 留置尿管 脊髓损伤 肛门反射 泌尿系统疾病 非创伤性
下载PDF
生理性缺血训练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神经机制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秀 程怡慧 +3 位作者 张心彤 王璐 滕美玲 陆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5-922,共8页
目的:探讨生理性缺血训练(PIT)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神经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T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N-cut组)、单纯心衰组(CHF组)及假手术组(SO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 目的:探讨生理性缺血训练(PIT)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神经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T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N-cut组)、单纯心衰组(CHF组)及假手术组(SO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模型。PIT组进行慢性心衰造模,同时进行PIT,PIT方案为双下肢缺血5min,再灌注5min,5次/天,5天/周,持续8周;VN-cut组进行慢性心衰及右侧迷走神经切断造模,同时进行PIT;CHF组进行慢性心衰造模,不进行PIT;SO组大鼠行开胸手术,6-0结扎线穿过心脏而不结扎,不进行PIT,安静笼养。训练8周后,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随后取左心室肌进行以下检测:Masson染色测心肌梗死面积,RT-PCR检测Bcl-2/Bax及MMP9/TIMP-1的mRNA含量,Ellman法检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Karnoysky-Roots法检测胆碱能神经密度。结果:训练8周后,PIT组与CHF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Bcl-2/Bax及MMP9/TIMP-1的比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胆碱能神经密度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IT组与VN-cut组相比,LVEF、心肌梗死面积、Bcl-1/Bax及MMP9/TIMP-1的比值、胆碱能神经密度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HF组与VN-cut组相比Bcl-1/Bax及MMP9/TIMP-1的比值改善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cl-2/Bax的比值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胆碱能神经密度之间呈直线正相关(P<0.01),而MMP9/TIMP-1的比值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胆碱能神经密度之间呈直线负相关(P<0.01)。结论:生理性缺血训练通过提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胆碱能神经密度,进而提高迷走神经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受迷走神经活性相关因子调控,因此,有理由推测生理性缺血训练可调控迷走神经活性相关因子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及心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缺血训练 迷走神经 心功能 心室重塑
下载PDF
“扳机点”刺激结合意念训练对早期卒中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毛二莉 索吕 +4 位作者 纪婕 周停 丁慧 李卫卫 王红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9-252,共4页
目的观察敏感"扳机点"刺激结合意念排尿训练对早期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康复、符合入排标准的52例卒中留置... 目的观察敏感"扳机点"刺激结合意念排尿训练对早期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康复、符合入排标准的52例卒中留置尿管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在膀胱功能评定后拔除尿管行清洁间歇导尿,观察组通过膀胱压力测定确定敏感"扳机点",进行精准刺激,并结合意念排尿训练,分别在治疗3、7 d时观察两组自主排尿恢复及残余尿量情况。结果治疗3 d时,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50 ml、恢复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 50 ml和尿潴留的患者分别为15、10、1例,对照组分别为6、15、5例;治疗7 d时,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50 ml、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 50 ml、尿潴留例数分别为21、4、1例,对照组分别为13、9、4例;治疗3、7 d时,观察组排尿障碍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7、5.44,均P <0.01)。治疗3、7 d时,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 50 ml的患者平均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8±21) ml比(120±47) ml、(73±29) ml比(107±42) ml; t值分别为2.233、2.286,P值分别为0.039、0.033]。结论 "扳机点"刺激诱导结合意念排尿训练可促进早期卒中排尿障碍患者自主排尿恢复,并有效减少残余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膀胱 神经源性 扳机点 意念排尿 残余尿量
下载PDF
脑卒中慢性期吸气肌肌力的改变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卫卫 周停 王红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43-845,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状况。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脑卒中慢性期患者40例(患者组)、健康人40例(对照组),采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评估及训练系统评估吸气肌力指数和吸气功能。结果患者组平均肌力指数、最大肌力指数、... 目的了解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状况。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脑卒中慢性期患者40例(患者组)、健康人40例(对照组),采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评估及训练系统评估吸气肌力指数和吸气功能。结果患者组平均肌力指数、最大肌力指数、平均吸气峰流速、最大吸气峰流速、平均吸气量、最大吸气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3.196,P<0.01),肌力指数预计值与实际值的差显著升高(t=8.269,P<0.001);两组吸气肌肌力指数正常预计值无显著性差异(t=0.727,P>0.05)。结论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吸气肌功能减弱,应加强吸气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呼吸功能 吸气肌 肌力
下载PDF
基于肌张力描记技术测量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竖脊肌收缩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绪 许子琢 +4 位作者 鲁俊 保沁彤 刘欣荣 赵若欣 许光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0-455,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竖脊肌的收缩特性,探讨其与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1月至6月,采用肌张力描记技术对24例老年康复科门诊和病房CNLBP患者(CNLBP组)以及26例无症状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竖脊肌收缩特性测量... 目的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竖脊肌的收缩特性,探讨其与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1月至6月,采用肌张力描记技术对24例老年康复科门诊和病房CNLBP患者(CNLBP组)以及26例无症状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竖脊肌收缩特性测量,包括径向最大位移(Dm)、收缩时间(Tc)、延迟时间(Td)、持续时间(Ts)、放松时间(Tr)和双侧对称性(LS),根据相应测量指标计算收缩速度(VC)。CNLBP患者的肌张力描记技术参数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右侧比较,CNLBP组疼痛侧和非疼痛侧竖脊肌Td、Ts、Tc、Tr和LS无显著性差异(P> 0.05),Dm和V_C均降低(t> 2.058, P <0.01),且Dm、V_C与VAS、ODI均无显著性相关(P> 0.05)。结论 CNLBP患者双侧竖脊肌的僵硬程度和疲劳程度高于无症状人群,但与患者的疼痛与功能障碍程度不相关。肌张力描记技术可为CNLBP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肌张力描记技术 竖脊肌 收缩特性
下载PDF
健康人不同体位下承重状况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彩霞 牙根侯 +6 位作者 伍琦 沈旭 王翔 丁慧 马中杰 王倩倩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4-727,共4页
目的:观察健康人在不同体位下的承重大小,为指导骨关节疾患和瘫痪患者早期康复下肢负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人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分别采用意大利产平衡功能检测仪的压力感受器,观察受检者在八种不同体位(分别为A、B、C、D、... 目的:观察健康人在不同体位下的承重大小,为指导骨关节疾患和瘫痪患者早期康复下肢负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人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分别采用意大利产平衡功能检测仪的压力感受器,观察受检者在八种不同体位(分别为A、B、C、D、E、F、G、H)下的下肢最小和最大承重量;采用普通重量秤观察受检者从斜床0°—90°(每10°测量负重值)变化过程中和身体不同固定方式(无固定、胸、腰、膝及全固定)下的下肢负重量。结果:受检者在平衡仪上八种不同体位下所承受的人体重量最小和最大百分比分别为:A:100%—100%;B:62%—75%;C:13%—18%;D:18%—26%;E:24%—36%;F:74%—84%;G:29%—43%;H:21%—24%;受检者在斜床上从卧位到直立位(0°—90°)的变化中,每增加10°下肢承重量相应增加,增加的幅度在60°以后逐渐缩小;斜床在倾斜30°、60°、90°时,受检者在无固定状态下肢的承重量分别为身体重量的30%、72%、95%;受检者在斜床上几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影响下肢的承重。结论:不同体位的下肢支撑会影响下肢的承重量;随着人体身体倾斜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承重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平衡 负重量 平衡检测与训练仪 直立床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特征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晓 张文通 +4 位作者 苏盼盼 卢倩 赵坤坤 杨俊杰 何川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9-763,共5页
从下肢表面肌电中提取可供临床解释的特征,并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评估。16例脑卒中患者以及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人,执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动作。应用表面肌电设备记录动作执行过程中下肢单侧8块肌肉的激活情况,从每块肌肉中提取表... 从下肢表面肌电中提取可供临床解释的特征,并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评估。16例脑卒中患者以及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人,执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动作。应用表面肌电设备记录动作执行过程中下肢单侧8块肌肉的激活情况,从每块肌肉中提取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中值频率、自协方差系数和自相关系数,以及肌肉之间的互相关系数作为特征。使用基于相关的特征选择方法确定一个特征子集,分析特征子集在健康人和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建立评估模型,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结果表明,每个动作可以用一个特征子集进行评估,且特征子集涉及的肌肉与动作有关。只有少数动作的特征在健康人和患者之间表现出差异性(P<0.05)。评估模型决定系数为0.39,均方根误差0.041。基于表面肌电的特征可用于运动损伤评估,并且输出结果可用于临床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 下肢 运动功能障碍评估 特征选择 评估模型
下载PDF
腹针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彩霞 蒋宗庆 +3 位作者 阮佳伟 张文通 苏盼盼 孙建强 《四川中医》 2017年第12期210-213,共4页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态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在本院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态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在本院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腹针治疗,观察患者步行的能力,治疗前后的步行速度、左右的步幅差距和步的频率,下肢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血清内同型的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步态的参数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效果更佳,治疗后在步频、步速和左右的步幅差距上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MBI的指数和Berg的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内Hcy、D-D和hsCRP含量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Hcy、D-D含量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可明显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态和下肢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恢复期 腹针
下载PDF
不同吸气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慢性期活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卫卫 王红星 +8 位作者 何川 陆美艳 宫友慧 姜文娟 朱庆芳 宗雪 钮金圆 俞玮 费珍莉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吸气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慢性期活动耐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两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采用PowerBreathe K5吸气肌评估... 目的探讨不同吸气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慢性期活动耐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两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采用PowerBreathe K5吸气肌评估系统进行吸气肌参数评估,同时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主观劳累程度评分(RPE)。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PowerBreathe吸气肌训练器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每次20 min,每日2次,每周5天,连续4周。所有研究对象在完成4周吸气肌训练后再次评估吸气肌参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主观劳累程度评分(RPE)。结果通过吸气肌训练,两组研究对象吸气肌肌力训练前后组间及组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PE干预前后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DL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DL干预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器及腹式呼吸训练4周对脑卒中患者慢性期吸气肌肌力均无改善,但能有效改善主观劳累程度(RPE),从而改善活动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慢性期 吸气肌训练 吸气肌肌力 活动耐力
下载PDF
物理因子干预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个例报道
17
作者 沈旭 王彤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8期335-336,共2页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常发生于老年人的风湿病,西方国家>60岁老年人发病较常见,国内近年报道增多[1-2],临床多表现为近端肌群和颈肌的疼痛、僵硬等,常伴有血沉增快和发热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3]。笔者诊断,并以物理因子结合药物的方法,...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常发生于老年人的风湿病,西方国家>60岁老年人发病较常见,国内近年报道增多[1-2],临床多表现为近端肌群和颈肌的疼痛、僵硬等,常伴有血沉增快和发热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3]。笔者诊断,并以物理因子结合药物的方法,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患者1例,同时评价其各项功能状态,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因子 干预治疗 风湿性 老年人 多肌痛 现报告如下 血沉增快 功能状态 非特异性 风湿病 症状 诊断 药物 疼痛 评价 年报 临床 颈肌 患者 国内
下载PDF
太极拳在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谢林艳 孟殿怀 +1 位作者 许光旭 周林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3-716,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对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对个体患者的整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对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对个体患者的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医学 康复医学 太极拳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文传递
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王璐 程怡慧 +2 位作者 张秀 刘琳琳 陆晓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7-991,共5页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 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 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 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吸气肌训练 肺功能 膈肌
原文传递
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3
20
作者 董明 刘守国 +2 位作者 励建安 许光旭 蒋学永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例。A组接受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B组接受静态牵张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接受单纯关节松... 目的探讨应用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例。A组接受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B组接受静态牵张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接受单纯关节松动术治疗。每组患者每周接受3次治疗,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A组、B组和C组患者的肩关节自评量表由治疗前的(40.25±8.07)、(39.16±6.22)和(38.50±7.70)分,分别提升至(66.16±7.08)、(59.33±5.44)和(53.17±7.44)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关节活动度(前屈、外旋、水平内收、内收内旋后伸)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A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促进患者ADL能力的提高和肩关节活动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肌肉能量技术 牵伸 关节挛缩 关节松动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