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薛亚光 陈婷婷 +3 位作者 杨成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了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粒叶比、灌浆中后期叶片光合速率、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产量增加了31%,氮肥农学利用率(单位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增加了57%。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植株生长,进而获得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高产高效 氮肥利用率 实地养分管理 精确灌溉 植株生长
下载PDF
超高产栽培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杜永 刘辉 +2 位作者 杨成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8-215,共8页
以迟熟中粳稻淮稻68和镇稻88为材料,进行超高产栽培(产量〉11thm^-2),以一般高产栽培为对照,观察了氮(N)、磷(P)和钾(K)吸收和累积特点。与对照(产量〉7.5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的吸收量较... 以迟熟中粳稻淮稻68和镇稻88为材料,进行超高产栽培(产量〉11thm^-2),以一般高产栽培为对照,观察了氮(N)、磷(P)和钾(K)吸收和累积特点。与对照(产量〉7.5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的吸收量较低,拔节后的吸氮量较高;磷的吸收量在各生育期均高于对照,中后期尤为明显;K的吸收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前,超高产稻与对照差异很小,自拔节起,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超高产栽培稻田N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普通高产栽培稻田表现为N盈余。在两种栽培条件下P与K均表现为表观亏缺,超高产栽培尤为严重。每生产1000kg稻谷所吸收的N、P和K,超高产中粳稻分别为21.6—21.9kg、6.7—7.2kg和24.8—25.6kg,对照为23.8—24.3kg、6.8-7.3kg和27.4—29.0kg。上述结果说明,超高产栽培中粳稻对养分吸收具有生育前期较低、中后期较高的特点,并具较高的产谷效率。对超高产栽培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和养分优化管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养分 吸收 管理
下载PDF
稻麦两熟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杜永 王艳 +3 位作者 王学红 刘辉 杨成 杨建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5-1079,共5页
为明确稻茬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特征,对黄淮麦区24个稻茬小麦品种进行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观察分析。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低产4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占20.8%,低产类型占12.5%,高产和中产类型占66.7... 为明确稻茬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特征,对黄淮麦区24个稻茬小麦品种进行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观察分析。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低产4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占20.8%,低产类型占12.5%,高产和中产类型占66.7%。高产和超高产小麦品种穗短,穗数多,植株较高,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长,旗叶小且挺,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较高的收获指数。提出了黄淮麦区高产和超高产(〉9.0t/ha)小麦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构成指标:全生育期235d左右,株高75cm左右,穗下节间长28cm以上,株高构成指数(IL)〉0.61;穗长7.5~8.0cm,每穗结实小穗数14~15个;旗叶长15~17cm,宽1.3cm左右,高效叶面积55~60cm^2,旗叶基角〈25°;有效穗数〉620×10^4/ha,每穗实粒教〉33粒,千粒重〉42g,收获指数〉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茬 超高产 株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89例多发伤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爱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7期190-190,192,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89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72例成功挽救其生命,17例及时转送到上一级医院,无一例院内死亡。结论多发伤早期得到准确诊断和及...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89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72例成功挽救其生命,17例及时转送到上一级医院,无一例院内死亡。结论多发伤早期得到准确诊断和及时救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诊断 救治 手术
下载PDF
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爱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8期68-70,74,共4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进行甲状腺瘤切除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方式。... 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进行甲状腺瘤切除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方式。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切口进行甲状腺瘤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手术治疗 甲状腺瘤
下载PDF
聚维酮碘消毒液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爱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12期183-183,共1页
目的探索聚维碘酮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外科采用聚维碘酮消毒液进行手术和伤口消毒的相关病例资料。结果全部外伤缝合伤口和外科Ⅱ类以下切口均甲级愈合,余伤口也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临床中... 目的探索聚维碘酮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外科采用聚维碘酮消毒液进行手术和伤口消毒的相关病例资料。结果全部外伤缝合伤口和外科Ⅱ类以下切口均甲级愈合,余伤口也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临床中聚维碘酮溶液应用于急诊外伤和外科感染伤口消毒和换药,收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碘酮 外科 消毒 换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多效唑培育水稻壮秧的应用技术
7
作者 刘尚喜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5,共1页
我场麦茬稻每年达1.2万亩,秧田占用面积大,秧苗大而不壮,栽插基本苗不足,成为影响水稻高产、高效的突出问题,而应用多效唑(MET)是培育长秧龄矮化、多蘖壮秧的一条有效途径。从1990年开始先后在汕优63、苏协粳、武育粳3号、9001(选自盐粳... 我场麦茬稻每年达1.2万亩,秧田占用面积大,秧苗大而不壮,栽插基本苗不足,成为影响水稻高产、高效的突出问题,而应用多效唑(MET)是培育长秧龄矮化、多蘖壮秧的一条有效途径。从1990年开始先后在汕优63、苏协粳、武育粳3号、9001(选自盐粳5863)秧田施用。一、应用效果据3年试验示范结果,移栽前25天秧田亩施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秧 多效唑
下载PDF
开发生产大麦 建设大麦生产基地
8
作者 刘尚喜 《大麦科学》 1994年第4期41-41,10,共2页
本文叙述了东海农场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建设大麦生产基地,开发生产大麦,取得较好的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简要介绍了“八五”后两年该场大麦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关键词 大麦 生产基地 建设 开发
下载PDF
啤酒大麦苏农21稻茬晚播高产栽培技术
9
作者 李定云 刘尚喜 《大麦科学》 1996年第4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大麦 品种 啤酒大麦 苏农21 栽培 产量
下载PDF
蓝芩口服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研究
10
作者 姜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56-0059,共4页
探究蓝芩口服液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项目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此期间抽取我院门诊诊治的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8例患者应用头孢呋辛酯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参照组;另一组28... 探究蓝芩口服液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项目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此期间抽取我院门诊诊治的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8例患者应用头孢呋辛酯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参照组;另一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蓝芩口服液进行治疗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症状消失时间等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对比,试验组96.43%较参照组的82.14%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止涕时间、咽部红肿消退时间均较参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指标水平较参照组显著偏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试验组3.57%较参照组17.86%显著偏低(P<0.05)。结论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蓝芩口服液治疗获得了更佳的效果,可明显减轻呼吸道炎症,药物毒副作用较小且少,应今后的治疗中应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芩口服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