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酚酸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斌 萧伟 +1 位作者 贾晓斌 黄洋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处方以总量50 g计算,主药22.5g,乳糖5 g,羧甲基淀粉钠2 g,微晶纤维素20.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27 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4 min。结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 丹参酚酸速释单元 制备工艺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下载PDF
关节止痛膏药物释放与经皮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齐 贾晓斌 +4 位作者 陈斌 朱静 黄洋 储益平 张家铭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75-2078,共4页
目的考察关节止痛膏中樟脑、薄荷脑及水杨酸甲酯的释放行为及关节止痛膏中3种成分经皮渗透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释放及透皮接受液中指标性成分-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结果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在24h内分别以12.308、1.59... 目的考察关节止痛膏中樟脑、薄荷脑及水杨酸甲酯的释放行为及关节止痛膏中3种成分经皮渗透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释放及透皮接受液中指标性成分-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结果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在24h内分别以12.308、1.591 3、5.055μg.cm-2.h-1速率渗透;贴膏在8 h内能释放80%以上,其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关节止痛膏为皮肤限速型的控释系统,具有较好的经皮渗透性和体外释放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止痛膏 释放 经皮渗透性
下载PDF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斌 贾晓斌 黄洋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39期3676-3678,共3页
目的:优选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微丸圆整度为指标,考察润湿剂种类与用量、载药量、微粉硅胶用量;以累积溶出百分率为指标,考察崩解剂种类、崩解剂用量。以微丸的圆整度... 目的:优选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微丸圆整度为指标,考察润湿剂种类与用量、载药量、微粉硅胶用量;以累积溶出百分率为指标,考察崩解剂种类、崩解剂用量。以微丸的圆整度和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挤出频率、滚圆频率、滚圆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挤出滚圆法制备工艺。结果:川芎酚酸速释微丸处方总量以50g计算,主药20g,微粉硅胶2g,微晶纤维素26g,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2g,润湿剂为1%CaCl223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其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6min。结论:优选工艺合理,制得的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 多元释药系统 川芎酚酸速释单元 制备工艺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葛根黄酮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斌 萧伟 +1 位作者 黄洋 贾晓斌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43-1248,共6页
目的:制备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首先以熔融法将葛根黄酮组分制备成固体分散体,考察了载体及其比例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葛根黄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等因素对葛根黄... 目的:制备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首先以熔融法将葛根黄酮组分制备成固体分散体,考察了载体及其比例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葛根黄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等因素对葛根黄酮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葛根黄酮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处方为主药20 g,乳糖5 g,微晶纤维素2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30 Hz,滚圆时间6 min。结论: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 葛根黄酮速释单元 固体分散体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物料粉体学性质与中药微丸成型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洋 贾晓斌 +3 位作者 朱静 陈斌 陈红霞 刘齐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136-3139,共4页
目的:探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过程中物料粉体学性质对成型性的影响。方法:以当归补血汤提取物为模型药物,考察提取物粉末粒径及加入辅料润湿后所得软材的黏附性对微丸成型性的影响。结果:当归补血汤提取物粉末粒径在一定范围内越小其... 目的:探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过程中物料粉体学性质对成型性的影响。方法:以当归补血汤提取物为模型药物,考察提取物粉末粒径及加入辅料润湿后所得软材的黏附性对微丸成型性的影响。结果:当归补血汤提取物粉末粒径在一定范围内越小其微丸成型性越好,软材黏附系数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制备成圆整度较好的微丸。结论:物料的粉体学性质影响了中药微丸的成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学性质 中药微丸 成型性 挤出滚圆
原文传递
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主成分的肠吸收变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辛然 陈彦 +2 位作者 王晋艳 贾晓斌 谭晓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1-795,共5页
目的以枳实和白芍中主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芍药苷为指标,考察枳实提取物和白芍提取物配伍后这两种成分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在肠道吸收... 目的以枳实和白芍中主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芍药苷为指标,考察枳实提取物和白芍提取物配伍后这两种成分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在肠道吸收的变化量。结果枳实提取物中柚皮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率分别为6.18%、5.47%、4.64%、5.12%,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在上述四个肠段的吸收率分别为8.08%、7.42%、7.13%、6.66%。结论枳实白芍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与单独提取的提取物相比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 白芍 吸收 柚皮苷 芍药苷 在体肠灌流模型
下载PDF
基于工艺改进的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彦 张振海 +2 位作者 王丽静 王绪颖 贾晓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目的:在工艺改进的基础上精简痛经宝颗粒处方。方法:按痛经宝颗粒组成药物的功效对原处方进行拆方,并对原方中部分药物提取工艺进行改进,以小鼠镇痛模型和出凝血模型为评价指标进行各拆方与原制剂药效的比较。结果: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为... 目的:在工艺改进的基础上精简痛经宝颗粒处方。方法:按痛经宝颗粒组成药物的功效对原处方进行拆方,并对原方中部分药物提取工艺进行改进,以小鼠镇痛模型和出凝血模型为评价指标进行各拆方与原制剂药效的比较。结果: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为4味药,由当归、延胡索、肉桂和木香组成。结论:痛经宝精简方保持了原制剂的镇痛作用,降低了原制剂出血多的副作用,处方精简后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宝颗粒 处方精简 药效比较 工艺改进
下载PDF
脂质体载体促进淫羊藿苷元透过肠道膜屏障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仁杰 贾晓斌 +2 位作者 兰雪莲 胡婷婷 马新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中强脂溶性成分淫羊藿苷元包合脂质体后肠吸收情况,并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凝胶柱层析法测定淫羊藿苷元脂质体包封率,采用大鼠肠灌流分肠段灌流淫羊藿苷元脂质体,利用药物公式计算其消除情况。结果淫羊藿苷元脂质体较淫... 目的观察淫羊藿中强脂溶性成分淫羊藿苷元包合脂质体后肠吸收情况,并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凝胶柱层析法测定淫羊藿苷元脂质体包封率,采用大鼠肠灌流分肠段灌流淫羊藿苷元脂质体,利用药物公式计算其消除情况。结果淫羊藿苷元脂质体较淫羊藿苷元本身消除率显著提高,其大鼠肠灌流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渗透系数分别为:4.53±0.42、3.69±0.23、4.45±0.60、3.90±0.27。结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与肠壁细胞融合性好,可携带药物透过肠膜屏障。淫羊藿苷元脂质体能够提高药物的抗骨质疏松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肠道膜屏障 淫羊藿苷元 肠吸收
下载PDF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酮缓释单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斌 萧伟 +1 位作者 贾晓斌 黄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2,共4页
目的:优选丹参酮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方法:将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其溶出度的影响;以丹参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润湿剂等因素对丹参酮微丸... 目的:优选丹参酮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方法:将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其溶出度的影响;以丹参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润湿剂等因素对丹参酮微丸收率、圆整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酮缓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处方为乙基纤维素-丹参酮组分-羟丙甲基纤维素(3∶1∶0.5);以固体分散体为主药制备成微丸,处方为丹参酮固体分散体20 g,乳糖6 g,微晶纤维素24 g,润湿剂为水33 mL,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6min。结论:本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 丹参酮缓释单元 固体分散体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思路 被引量:38
10
作者 刘丹 贾晓斌 郁丹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5-870,共6页
建立合理准确乃至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可量化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药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关键问题。作者基于对中药组分作用整体性的认识,提出将"组分构成"理论的思想植入到中药多维结构质量控制体系中,强调中药是基于... 建立合理准确乃至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可量化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药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关键问题。作者基于对中药组分作用整体性的认识,提出将"组分构成"理论的思想植入到中药多维结构质量控制体系中,强调中药是基于组分间及组分内部各成分间特定的微观结构关系而发挥多靶点、多途径药效作用的。目前《中国药典》主要依靠控制中药单一/多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来把关中药质量。事实上,只针对中药指标性成分的控制完全脱离了中药效用的整体性特征,根本无法从中药本质上来控制其质量。其次,《中国药典》对少部分中药各有效总组分量的控制,也仅是宏观结构上的量化,不足以体现中药内在微观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换言之,就是都无法体现中药的"组分构成"(即中药本质)。因此作者提出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应明确量化中药组分间及组分内部各成分的配比结构关系、设定中药组分间及成分间比例最优可控范围窗的新思想,并认为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就应该深入到中药多组分及多成分微观量比结构的研究,为今后建立更为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多维结构质量控制体系 组分构成 量化配比结构 量效关系 可控范围窗
原文传递
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优选通脉颗粒抗心肌缺血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贾晓斌 黄洋 +2 位作者 陈斌 刘齐 孙忠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优选通脉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在考察通脉颗粒水提液和醇提液的药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以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指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乙醇浓度、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 目的:优选通脉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在考察通脉颗粒水提液和醇提液的药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以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指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乙醇浓度、溶剂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结果:通脉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优选的通脉颗粒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颗粒 提取工艺 抗心肌缺血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被引量:15
12
作者 蒋俊 贾晓斌 +3 位作者 陈斌 李平 蔡宝昌 吴浩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2-427,共6页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组分结构假说 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 炮制
原文传递
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概况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蒋俊 高成林 +3 位作者 贾晓斌 陈彦 蔡宝昌 吴皓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92-1495,共4页
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 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萸黄连 寒热药性 思路和方法
原文传递
鲜药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策略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斌 贾晓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2-597,共6页
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但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够,导致无法对鲜药制剂进行合理设计,以致不能对剂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成为制约鲜药现代制剂开发和发展的瓶颈。主要介绍了... 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但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够,导致无法对鲜药制剂进行合理设计,以致不能对剂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成为制约鲜药现代制剂开发和发展的瓶颈。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鲜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鲜药的物质基础包括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汇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组分结构理论"来进行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开辟了一条鲜药研究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药 物质基础 组分结构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中医方药可塑性脐贴膏制备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施峰 贾晓斌 +1 位作者 高成林 蒋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选择确有疗效的中医方药为样本,进行可塑性脐贴膏制备的共性技术研究,并做相关评价。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可塑性脐贴膏空白基质辅料进行筛选,筛选出的空白基质按30%载药量制备脐贴膏,并采用溶出仪法对贴剂的体外释放度进行测定,... 目的:选择确有疗效的中医方药为样本,进行可塑性脐贴膏制备的共性技术研究,并做相关评价。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可塑性脐贴膏空白基质辅料进行筛选,筛选出的空白基质按30%载药量制备脐贴膏,并采用溶出仪法对贴剂的体外释放度进行测定,通过家兔敷贴对脐贴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正交试验筛选出空白基质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VP-K30用量为0.5g,海藻酸钠0.8g,氧化锌4g,甘油6.3g,水10mL,按30%载药量可制备可塑性的脐贴膏;脐贴膏具有较好的释放度,并且无急性毒性,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结论:若工艺参数得当、辅料合理,中医方药可制备成可塑性的脐贴膏,且适用于完整皮肤给药,并能很快将药物释放到皮肤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塑性脐贴膏 制备工艺 共性技术 释放度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小儿腹泻脐贴膏的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成林 蒋俊 +4 位作者 贾晓斌 陈彦 范晨怡 封亮 干雯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4-676,共3页
目的:通过离体皮肤透皮试验和体外释放试验,考察小儿腹泻脐贴膏的体外释放行为,探讨开发小儿腹泻脐贴膏的可行性。方法:以自制的小儿腹泻脐贴膏为模型药物,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为指标成分,采用Franz扩散池与HPLC法,研究小儿腹泻脐贴... 目的:通过离体皮肤透皮试验和体外释放试验,考察小儿腹泻脐贴膏的体外释放行为,探讨开发小儿腹泻脐贴膏的可行性。方法:以自制的小儿腹泻脐贴膏为模型药物,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为指标成分,采用Franz扩散池与HPLC法,研究小儿腹泻脐贴膏的经皮渗透性;采用D-800LS智能药物溶出仪,研究小儿腹泻脐贴膏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24h内总的累积透过率为32.88%和22.23%;贴膏在8h内能释放90%以上,体外释药规律以一级模型拟合较好,说明药物的释放是以一级方程释放速率进行药物的释放。结论:小儿腹泻脐贴膏有较好的经皮渗透性和体外释放行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腹泻脐贴膏 体外释放 经皮吸收
原文传递
白花蛇舌草预防肺癌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施峰 贾晓斌 +3 位作者 贾东升 陈彦 黄洋 许巧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3-408,共6页
文章对近年来有关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预防肿瘤活性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已得成果,找出存在问题,以"组分结构理论"为指导,提出进行肺癌预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目前,肿瘤的化学预防成为药物研发的新方向,现有的研究已... 文章对近年来有关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预防肿瘤活性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已得成果,找出存在问题,以"组分结构理论"为指导,提出进行肺癌预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目前,肿瘤的化学预防成为药物研发的新方向,现有的研究已经明确了白花蛇舌草一些具有预防肺癌作用的化学成分及可能机制,但还不能阐明白花蛇舌草预防肺癌作用的物质基础,应尽快进行白花蛇舌草预防肺癌物质基础研究,以便生产出现代化的白花蛇舌草肺癌预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化学成分 抗肿瘤作用 肺癌预防 思路与方法 组分结构理论
原文传递
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5种黄酮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金晓勇 贾晓斌 +3 位作者 孙娥 王静静 陈彦 蔡宝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738-2742,共5页
目的:研究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炙淫羊藿炮制前后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I的含量。结果: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I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不同品种、... 目的:研究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炙淫羊藿炮制前后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I的含量。结果: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I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炙淫羊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炙淫羊藿的炮制工艺条件和黄酮类成分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淫羊藿 炮制 黄酮类成分 变化规律
原文传递
三草方组分及其配伍体内外抗肺癌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贾晓斌 施峰 +3 位作者 黄洋 陈彦 贾东升 王绪颖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2-596,共5页
目的研究三草方(Sancaofang,SCF)不同组分及其配伍体内外抗肺癌的作用,筛选出有效的抗癌组分并确定最合适的配伍方案,探索SCF抗肺癌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经大孔树脂纯化得黄酮类(D)、萜类(E)及其他类组分(A+B+C);... 目的研究三草方(Sancaofang,SCF)不同组分及其配伍体内外抗肺癌的作用,筛选出有效的抗癌组分并确定最合适的配伍方案,探索SCF抗肺癌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经大孔树脂纯化得黄酮类(D)、萜类(E)及其他类组分(A+B+C);体外实验采用两种人肺癌细胞株SPC-A-1和A549,以MTT法测定不同组分及其配伍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接种Lewis肺癌细胞的C57BL/6J小黑鼠,作为药效的动物模型,以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为指标进行药效评价。结果SCF黄酮类、萜类组分对两种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组分EⅠ、DⅡ及EⅡ对SPC-A-1细胞的IC50分别为生药量6.35、7.71、6.75mg/mL,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生药量8.05、6.79、6.88mg/mL;黄酮类和萜类组分配伍(DⅠ+DⅡ+EⅠ+EⅡ)对Lewis小鼠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可提高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黄酮类、萜类组分配伍后具有明显的协同抑瘤活性。结论SCF黄酮类、萜类组分间的配伍为最佳配伍,SCF有效组分具有良好的抗肺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草方 有效组分 配伍 SPC—A-1 A549 LEWIS肺癌
原文传递
淫羊藿苷元自微乳在Caco-2细胞模型的肠吸收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晋艳 陈彦 +2 位作者 张振海 贾东升 贾晓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6-481,共6页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元自微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肠吸收特性。方法在考察淫羊藿苷元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以油酸乙酯为油相,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丙三醇为助乳化剂制备淫羊藿苷元自微乳,采用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稀释后所得微乳...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元自微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肠吸收特性。方法在考察淫羊藿苷元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以油酸乙酯为油相,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丙三醇为助乳化剂制备淫羊藿苷元自微乳,采用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稀释后所得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并采用Caco-2细胞模型初步分析其肠吸收特性。结果所制备的淫羊藿苷元自微乳稀释后,微乳平均粒径为55.6 nm,Zeta电位为30.8 mV,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3.52±0.3)×10 6cm/s。结论淫羊藿苷元自微乳制剂稳定,体外研究显示自微乳系统能够促进淫羊藿苷元在肠道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元 自微乳 肠吸收 CACO-2细胞 表观渗透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