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艳飞 杨刚 +1 位作者 吴越菲 王中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DWI及ADC值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以及对脑膜瘤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脑膜瘤患者,于Functool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比较不同... 目的探讨DWI及ADC值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以及对脑膜瘤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脑膜瘤患者,于Functool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比较不同病理亚型及良恶性脑膜瘤的DWI信号特征及ADC值的差异。结果良恶性脑膜瘤DWI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5,P=0.29),不同病理亚型脑膜瘤DWI信号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7.86,P=0.12)。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强化区rADC值(rA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而二者肿瘤实质强化区ADC值(ADCt)、瘤周水肿区ADC值(ADCe)及瘤周水肿区rADC值(rAD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瘤型脑膜瘤ADCt及rADCt值高于其他各病理亚型(P均<0.05);间变型脑膜瘤ADCt及rADCt低于纤维型及脑膜皮细胞型(P均<0.05)。结论 rADCt可用于鉴别良恶性脑膜瘤;ADCt及rADCt值对鉴别诊断脑膜瘤病理亚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病理学
下载PDF
双源CT双向法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绍娟 王利伟 +1 位作者 顾建平 殷信道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5期32-34,59,共4页
目的评价双源CT双向法下肢静脉造影(CTV)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63例患者进行了CTV检查。双向法CTV是经左侧肘静脉和足背静脉分别注入造影剂,在第1次注射造影剂2.5分钟后启动扫描。间接法CTV是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注射造影剂2.... 目的评价双源CT双向法下肢静脉造影(CTV)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63例患者进行了CTV检查。双向法CTV是经左侧肘静脉和足背静脉分别注入造影剂,在第1次注射造影剂2.5分钟后启动扫描。间接法CTV是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注射造影剂2.5分钟后启动扫描。直接法CTV是经患侧足背静脉注入稀释的造影剂60ml,速率1.5ml/s,在注射造影剂1分钟后启动扫描。扫描方案统一采用双能量扫描法,电压为100k V和Sn140k V,电压配比比例为0.5,Care Dose4D法自动追踪电流,准直器宽度128x0.60mm,球管旋转一周0.33s。结果 63例DVT患者,108条下肢,324个血管节段,DSA在125个节段中检出血栓,CT共检出121个血栓,CT的血栓总检出率96.80%。双向法CTV可以提高静脉对比度并消除边流效应,图像质量优于间接法和直接法CTV。结论双向法CTV是一种可行的下肢静脉造影方法,可以弥补间接法和直接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血栓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MR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形态学改变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旭宇 崔延安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目的:观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MRI检查中卵巢形态学改变,探讨MRI在评估PCOS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PCOS者24例(PCOS组),同时选择月经正常且无雄激素分泌过多史的健康女性30例作对照组,研究对象均为绝经前女性。MRI图像... 目的:观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MRI检查中卵巢形态学改变,探讨MRI在评估PCOS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PCOS者24例(PCOS组),同时选择月经正常且无雄激素分泌过多史的健康女性30例作对照组,研究对象均为绝经前女性。MRI图像上观察两组卵巢体积大小和卵泡数目,比较两组MRI中卵巢形态学改变。结果:PCOS组与对照组卵巢卵泡数目均值分别为(11.5±1.7)个和(6.4±1.5)个,卵巢体积分别(10.6±0.8)cm^3和(6.1±1.2)cm^3;PCOS组卵泡数目多于对照组,卵巢体积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卵巢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
下载PDF
XP11.2/TFE易位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庆强 朱文荣 +3 位作者 吴晶涛 傅剑雄 陈文新 王中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470-1472,共3页
目的 探讨XP1 1.2/TFE易位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 RCC)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及MRI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997年3月至2013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XP1 1.2 RCC和18例PRCC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对... 目的 探讨XP1 1.2/TFE易位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 RCC)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及MRI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997年3月至2013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XP1 1.2 RCC和18例PRCC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2例XP11.2 RCC和18例PRCC,瘤内囊变(2例比11例,P<0.05),钙化(0例比6例,P<0.05),出血(9例比5例,P<0.05),均质强化(10例比7例,P<0.05),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比0例)或肝脏转移(1例比0例)(P<0.05).CT平扫,XP1 1.2 RCC密度高于PRCC、肾皮质及肾髓质(P<0.05).CT增强,XP11.2RCC和PRCC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XP11.2 RCC及PRCC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皮质(P<0.05),PRCC强化程度低于XP11.2 RCC(P<0.05).皮质期及皮髓质期,XP1 1.2 RCC强化高于肾髓质,肾盂期强化低于肾髓质(P<0.05).6例XP1 1.2 RCC MRI扫描,T1WI肿瘤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11例PRCC MRI扫描,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MRI增强扫描,XP11.2RCC和PRCC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XP11.2RCC呈轻~中度强化,PRCC强化较XP11.2RCC轻.结论 XP11.2 RCC和PRCC的CT、MRI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诊断 鉴别 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