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KT抑制剂NTQ1062与Olaparib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联用研究
1
作者 李月楚 周秋华 +5 位作者 苗雷 季晓君 马昌友 吴舰 李念光 徐丹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NTQ1062和PARP抑制剂Olaparib的对卵巢癌细胞的联用增效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研究NTQ1062和Olaparib联用对三种人卵巢癌细胞系(OVCAR-3、TOV-21G、A2780)增殖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NTQ1062和PARP抑制剂Olaparib的对卵巢癌细胞的联用增效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研究NTQ1062和Olaparib联用对三种人卵巢癌细胞系(OVCAR-3、TOV-21G、A2780)增殖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及同源重组修复、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最后使用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结果显示,NTQ1062对TOV-21G、A2780细胞株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对OVCAR-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并且联合处理会增加三株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中NTQ1062增加卵巢癌细胞中AKT的磷酸化、抑制S6RP的磷酸化、增加γH2AX蛋白表达、降低RAD51蛋白表达,并发现联合处理具有协同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联合用药会降低TOV-21G细胞中BRCA1蛋白的表达,但对A2780细胞影响不显著;细胞凋亡实验中,NTQ1062增加细胞凋亡群,并且联合处理显著增加了细胞凋亡效果。结论:NTQ1062可抑制OVCAR-3、TOV-21G、A2780细胞增殖,与Olaparib联用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DNA损伤、减少同源重组修复、降低BRCA1蛋白表达、增加凋亡来发挥作用。本研究可为临床制订AKT抑制剂NTQ1062与PARP抑制剂联合应用于卵巢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AKT抑制剂 PARP抑制剂 联用 DNA损伤 同源重组修复
下载PDF
氨甲环酸醇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
作者 余胜男 姜伟化 +2 位作者 杜子蝶 李念光 刘飞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制备氨甲环酸醇质体(TA@ES),并初步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挤出法制备TA@ES。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处方进行筛选及优化;按最优处方制备TA@ES,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体外透皮试验。结果:... 目的:制备氨甲环酸醇质体(TA@ES),并初步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挤出法制备TA@ES。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处方进行筛选及优化;按最优处方制备TA@ES,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体外透皮试验。结果:优化后的TA@ES处方脂药比为3.20∶1,胆固醇用量为0.62%,乙醇用量为19.37%。制得的TA@ES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94.3±4.1)nm,Zeta电位为(-32.2±2.6)mV,包封率为(17.20±0.89)%。体外透皮试验结果表明,与氨甲环酸水溶液相比,TA@ES不仅提高了药物经皮渗透量(4.98倍),而且还增加了深层皮肤滞留量(1.74倍)。结论:制备的TA@ES能够提高氨甲环酸的经皮渗透量和深层皮肤滞留量,有望成为黄褐斑治疗药物的新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醇质体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体外透皮试验
下载PDF
铅暴露对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分泌蟾蜍甾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佳佳 周婧 +4 位作者 马宏跃 段金廒 朱振华 钱大玮 吴启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218,共7页
采用半静水式实验方法,研究Pb^(2+)暴露30 d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生理状态和耳后腺分泌蟾蜍甾烯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b^(2+)浓度(0.68~5.46 mg·L^(-1))升高,蜕皮和自发活动减少,存活率下降。进一步采用... 采用半静水式实验方法,研究Pb^(2+)暴露30 d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生理状态和耳后腺分泌蟾蜍甾烯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b^(2+)浓度(0.68~5.46 mg·L^(-1))升高,蜕皮和自发活动减少,存活率下降。进一步采用液相-质谱检测技术发现,0.68 mg·L^(-1)Pb^(2+)暴露下,10种蟾蜍甾烯水平出现1.5倍以上变化。5.46 mg·L^(-1)Pb^(2+)暴露下,17种蟾蜍甾烯水平发生下调(>1.5倍),其中bufarenogin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他物质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Pb^(2+)暴露对蟾蜍耳后腺中蟾蜍甾烯物质具有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离子 中华大蟾蜍 蟾蜍甾烯
下载PDF
雄黄的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减毒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何溶溶 吕翔 +5 位作者 周婧 马宏跃 严燕青 王恒斌 狄留庆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5-648,共4页
雄黄是经典中成药的常见组成药物,因含有硫化砷类成分,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对砷存在形式、毒性分子机制基础上,结合含雄黄制剂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探讨了雄黄慢性暴露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减毒研究。并以经典名方六神丸... 雄黄是经典中成药的常见组成药物,因含有硫化砷类成分,其安全性备受关注。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对砷存在形式、毒性分子机制基础上,结合含雄黄制剂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探讨了雄黄慢性暴露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减毒研究。并以经典名方六神丸为例,表明方剂配伍对雄黄的减毒效果。提示雄黄制剂在临床合理剂量、用药时间和组方配伍情况下,存在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六神丸 配伍减毒
下载PDF
六神丸干预新型冠状肺炎的靶点挖掘及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钰 崔欣语 +8 位作者 周婧 马宏跃 陈吴越 周昊言 朱博文 龚媛 王恒斌 狄留庆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5-683,共9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六神丸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药效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BATMAN、Drugbank和GeneCards等数据库及相关文献筛选六神丸活性成分和潜在活性靶点以及疾病相关作用靶点。通过STRING、Metasc...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六神丸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药效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BATMAN、Drugbank和GeneCards等数据库及相关文献筛选六神丸活性成分和潜在活性靶点以及疾病相关作用靶点。通过STRING、Metascape构建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和功能注释。采用SYBYL-X2.1.1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7个有效成分和877个对应靶点,在进一步与435个疾病靶点交集后得出73个COVID-19相关基因(如EGFR、IL6、MAPK1、MAPK3、TNF等)。GO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功能与癌症相关通路、百日咳通路、细胞因子活性、MAPK路径以及疱疹病毒感染路径相关。从与ACE2和3CL水解酶的分子对接分析中得出六神丸多组分能直接作用于病毒入侵和复制。结论六神丸干预COVID-19与其抗病毒、抑制炎症反应、抑制体液渗出、改善血液循环等路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神丸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数据挖掘 分子对接技术
下载PDF
碳苷黄酮保护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邵莹 吴启南 +2 位作者 乐巍 王红 蒋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随着中药总黄酮提取物药效认可度的提高,其中所含的碳苷黄酮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们发现,碳苷黄酮在保护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综述了近年来分离鉴定的碳苷黄酮及其抗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等药理活性,以及抗心肌缺血的可能作... 随着中药总黄酮提取物药效认可度的提高,其中所含的碳苷黄酮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们发现,碳苷黄酮在保护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综述了近年来分离鉴定的碳苷黄酮及其抗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等药理活性,以及抗心肌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碳苷黄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苷黄酮 心肌缺血 物质基础 抗氧化 抗心肌缺血
原文传递
淡竹叶红外光谱的多级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邵莹 吴启南 +3 位作者 谷巍 乐巍 吴达维 樊修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44-1649,共6页
以淡竹叶及其常见伪品鸭跖草药材红外图谱为依据,分别通过一维红外光谱分析,二阶导数光谱分析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的多级鉴定,寻找淡竹叶及其伪品的差异。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2个指标,以11个批次淡竹叶红外图谱为依据,计算并建立... 以淡竹叶及其常见伪品鸭跖草药材红外图谱为依据,分别通过一维红外光谱分析,二阶导数光谱分析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的多级鉴定,寻找淡竹叶及其伪品的差异。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2个指标,以11个批次淡竹叶红外图谱为依据,计算并建立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并对其红外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各产地淡竹叶的相似度。结果表明,通过红外光谱多级鉴定,可有效区别淡竹叶及其伪品;通过双指标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2种统计方法,分组结果趋势一致,可有效区分淡竹叶来源产区和品质差异。红外光谱法以其测定快速简便、所需样品量少,结果稳定可靠等特点,为中药真伪鉴别和药材掺假甄别,及其品质差异和产地归属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叶 红外 二阶导数谱 二维相关光谱 双指标序列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孟娴 伍振辉 +1 位作者 彭蕴茹 沈明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76-2083,共8页
目的探索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内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藻组、甘草组、海藻-甘草配伍组,经过连续ig给药4周的多次给药毒性实验,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醛固酮、皮质醇及电解质水平,并进行肾脏组织... 目的探索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内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藻组、甘草组、海藻-甘草配伍组,经过连续ig给药4周的多次给药毒性实验,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醛固酮、皮质醇及电解质水平,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用UPLC-TQ/MS法同时检测甘草中的6种主要成分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1β-类固醇脱氢酶(HSD11B2)在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海藻组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BUN、Scr显著升高(P<0.01);海藻-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K+、C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而BUN、Scr、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有轻微的炎细胞浸润,海藻-甘草组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蛋白管型。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中的甘草次酸分布明显高于甘草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组、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组织HSD11B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而海藻-甘草组更为显著。结论通过增加甘草次酸在大鼠肾脏组织的积蓄,抑制肾脏组织中的HSD11B2的表达,造成醛固酮-皮质醇系统紊乱,可能是海藻-甘草反药组合产生肾毒性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甘草配伍 肾脏 毒性 甘草次酸 11β-类固醇脱氢酶 电解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