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
1
作者 陈建 李青青 +11 位作者 赵书杰 武梦圆 周子涵 刘嘉赟 高鹏 凡进 曹晓建 任永信 蔡卫华 余利鹏 殷国勇 周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8-586,共9页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及徒手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6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组(41例)和徒手置钉组(22例)。机器人辅助...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及徒手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6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组(41例)和徒手置钉组(22例)。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行枕颈融合术9例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术32例,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例和14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影像学参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置入率、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中枕颈融合患者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率分别为100%和89.6%(138/154),超过徒手置钉组的43%(18/42)和78%(5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03,P<0.001;χ2=5.128,P=0.024)。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两类手术患者的透视辐射剂量和手术时间均超过徒手置钉组(P<0.05)。与徒手置钉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1螺钉准确性由42%(11/26)提高至80%(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2,P=0.004);C2螺钉准确性由77%(33/43)提高至88%(6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3,P=0.413)。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1和C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导针置入顺序相关(r=0.580,P<0.001;r=0.369,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延髓角、Chamberlain线、McGregor线、Boogard角、Bull角、斜坡椎管角、枕颈角、后枕颈角、C_(2)~C_(7)角及寰齿前间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改善(P<0.05),而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上颈椎疾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机器人辅助能减少透视辐射剂量,提高置钉准确性,但需避免优先导针置入产生的椎体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关节 颈寰椎 枢椎 颈椎 机器人手术 椎弓根钉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翔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9期641-645,共5页
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如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临床上首先应对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再进一步对损伤局部进行检查。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机制与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准... 下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及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如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临床上首先应对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再进一步对损伤局部进行检查。下肢软组织损伤的机制与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治疗时应根据损伤类型(开放性或闭合性)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筋膜间室综合征、挤压综合征、Morel-Lavallée损伤等严重软组织损伤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及时给予及时有效地处理。治疗目的在于改善预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下肢 评估与治疗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引流对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曹江 常杰 +2 位作者 黄子彦 曹晓建 眭涛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79-82,88,共5页
目的比较放置单侧与双侧引流管对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为引流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75例患者资料。根据引流... 目的比较放置单侧与双侧引流管对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为引流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75例患者资料。根据引流管放置数量分为单侧组(n=45)和双侧组(n=30)。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诊断结果)、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减压节段数、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记录并比较2组术后切口异常渗血、切口感染、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诊断结果)、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减压节段数、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9例(20.0%)、双侧组1例(3.3%)发生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19例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7例(36.8%)发生术后并发症,双侧组12例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放置引流管可降低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损伤 椎板切除术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青青 余利鹏 +4 位作者 蔡卫华 周炜 曹晓建 任永信 殷国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9-155,共7页
目的评估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经颈椎后路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男19例、女14例;年龄26~75岁,平均50.5岁。上颈椎骨... 目的评估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经颈椎后路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男19例、女14例;年龄26~75岁,平均50.5岁。上颈椎骨折脱位14例(其中骨折不愈合2例)、上颈椎及下颈椎同时骨折脱位1例、颈椎脊髓损伤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管狭窄9例、枕颈部畸形2例、颈椎病术后翻修2例、颈椎椎管内肿瘤3例。使用基于术中三维"C"型臂X线机透视的导航机器人系统辅助颈椎后路手术置钉,于C1~C7共置入151枚椎弓根螺钉。其中上颈椎置入螺钉74枚,下颈椎置入螺钉77枚。术后7 d内使用CT扫描获取影像数据,采用Neo分级评估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术后随访2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和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Neo分级,术后138枚螺钉完全包含在椎弓根中,未突破椎弓根皮质,评价为Neo 0级,占91.4%(138/151)。其中C_(1)螺钉置入准确率为97.1%(34/35),C_(2)为92.3%(36/39),C_(3)为88.2%(15/17),C_(4)为71.4%(10/14),C5为85.7%(12/14),C_(6)为93.3%(14/15),C_(7)为100.0%(17/17)。螺钉置入准确率最高的是C7,最低的是C4。对C_(1)~C_(7)置钉准确性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971)。共13枚螺钉突破椎弓根皮质,其中9枚突破外侧皮质,4枚突破内侧皮质,未发生任何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或血管并发症。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可以有效保障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颈椎 椎弓根钉
原文传递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彭伟 贡其星 +3 位作者 范钦和 刘阳 宋国新 韦永中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23例MPNST,观察其临床及组...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23例MPNS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1~79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MPNST患者14例,散发性MPNST患者9例。发生于四肢7例、躯干4例、颈肩部3例、胸腔3例、脊柱旁2例、腹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条束状增生、紧密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17例(17/23,73.9%)肿瘤边缘可见神经纤维瘤样区域。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交替镶嵌分布,形成大理石样外观。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形不规则,呈卵圆形或锥形、子弹头样或细长波浪样,7例肿瘤细胞明显多形性,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活跃(≥3个/10 HPF),常可见地图样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100蛋白(14/23,60.9%)、SOX10(11/23,47.8%);CD34纤维网格缺失(14/17),H3K27me3表达缺失(19/23,82.6%),1例出现SDHA及SDHB表达缺失。5例行二代测序患者中均发生NF1基因胚系或体系功能缺失性变异;4例有SUZ12基因体系突变,其中2例伴有TP53突变;1例伴有SDHA基因胚系突变及FAT1、BRAF、KRAS基因体系突变。随访1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4例死亡,且均有NF-1病史。结论MPNST的形态学谱系广泛,基因改变复杂,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H3K27me3完全缺失是诊断MPNST的重要免疫标记,CD34纤维网格不完整常提示神经纤维瘤恶性转化,NF1基因功能缺失性变异及PRC2基因复合物功能失活是较常见的分子诊断辅助依据,可能还伴有其他基因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肿瘤 神经纤维瘤病1型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