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中地区直播水稻的群体生产力及氮肥运筹的效应 被引量:81
1
作者 张祖建 谢成林 +4 位作者 谢仁康 郎有忠 杨岚 张菊芳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685,共9页
近年来直播水稻在江苏等地区扩展迅速,但其栽培和育种的专项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江苏省苏中地区直播稻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水稻直播栽培模式下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比例试验,探讨直播水稻群体生长和产量形成对氮肥施... 近年来直播水稻在江苏等地区扩展迅速,但其栽培和育种的专项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江苏省苏中地区直播稻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水稻直播栽培模式下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比例试验,探讨直播水稻群体生长和产量形成对氮肥施用的反应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苏中地区普通农户直播水稻的产量平均为7716kghm?2,显著低于机插和人工移栽稻,直播稻氮肥施用量一般在270kgNhm?2以上,氮肥不合理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区试验表明,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均对直播稻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发挥作用,而氮肥运筹比例主要对每穗粒数产生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70kgNhm?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的产量最高。在上述施肥条件下,直播水稻群体结构较为合理,个体和群体的物质生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较强,经济系数表现合理的较高水平(0.53左右),同时有相对较好的抗倒性能。对直播水稻的增产途径和高产群体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产量 施氮量 氮肥运筹 物质生产 群体结构
下载PDF
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田面水及土壤氮素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7 位作者 陈京都 戴其根 赵小华 许露生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9-342,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与当季施肥有关,施氮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迅速升高,随施肥量增大而增高,黏土的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峰值略低于沙土;日渗漏量大的处理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较低且保持时间短。肥料施用后各层土壤渗漏水中铵态... 试验结果表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与当季施肥有关,施氮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迅速升高,随施肥量增大而增高,黏土的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峰值略低于沙土;日渗漏量大的处理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较低且保持时间短。肥料施用后各层土壤渗漏水中铵态氮的浓度变化,施氮量大的处理高于施氮量小的处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土层40 cm处降到较低水平,沙土下层土壤铵态氮略高于黏土下层,日渗漏量大的处理下层土壤铵态氮略高于日渗漏量小的处理。稻田的氮素渗漏以硝态氮为主,而且主要发生在旱田改水田灌水泡田初期,下层土壤中沙土硝态氮的浓度要高于黏土,高肥区要高于低肥区,日渗漏量大的处理高于日渗漏量小的处理。黏土中全氮含量高于沙土,施氮量大的处理全氮含量较高,日渗漏量小的处理全氮含量相对较高。水稻产量、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都表现为黏土高于沙土,施氮量大的处理高于施氮量小的处理,渗漏量大的处理略大于渗漏量小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 水稻 田面水 渗漏
下载PDF
穗发芽程度对粳稻稻米品质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裘实 卫平洋 +9 位作者 魏海燕 葛佳琳 韩超 郭保卫 徐栋 胡蕾 吴培 张军 贺文畅 张洪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3-530,共8页
本研究以南粳9108、金粳818和常软06-2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水稻生育后期穗发芽条件,设置了破胸露白(处理一)和芽长3~5cm(处理二)2个发芽水平,以3个粳稻品种未作处理的样品作为对照(CK),研究穗发芽对稻米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 本研究以南粳9108、金粳818和常软06-2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水稻生育后期穗发芽条件,设置了破胸露白(处理一)和芽长3~5cm(处理二)2个发芽水平,以3个粳稻品种未作处理的样品作为对照(CK),研究穗发芽对稻米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谷发芽显著影响稻米品质,特别是软米品种南粳9108,容易穗发芽且发芽后稻米品质劣变严重,其中,稻米加工品质随穗发芽程度加深显著下降。(2)外观品质随着穗发芽程度加深而显著变劣,同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显著下降。(3)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随穗发芽程度加深而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胶稠度呈现破胸前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食味值随稻谷发芽程度加深而降低,这与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处理的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呈下降趋势。(4)各处理蛋白质组分中,随着穗发芽程度的增加,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增加,籽粒谷醇比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穗发芽对籽粒淀粉结构和蛋白质结构的劣化破坏,大幅度降低了优质食味稻米的稻米品质,对稻米的优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发芽 优质稻米 稻米品质 RVA 蛋白组分分析
下载PDF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卫平洋 裘实 +9 位作者 唐健 肖丹丹 朱盈 刘国栋 邢志鹏 胡雅杰 郭保卫 高尚勤 魏海燕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1-585,共15页
以74个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分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和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选用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和中产优质3种类型共9个品种,研究其产量、品质差异及其高产优质形成的特征特性,以期为安徽沿淮地... 以74个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分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和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选用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和中产优质3种类型共9个品种,研究其产量、品质差异及其高产优质形成的特征特性,以期为安徽沿淮地区适宜品种的筛选、种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中产类型与高产类型粳稻在产量上有极显著差异, 2017年和2018年,中产优质类型产量比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分别低16.95%、16.76%和16.52%、16.33%。2017年,与高产不优质类型相比,高产优质类型和中产优质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低39.31%、42.63%;胶稠度分别长22.06%、19.12%;蛋白质含量分别低11.60%、17.78%。这些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特征特性主要表现为,产量在8.35~9.16 t hm^-2,单位面积穗数在310×10^4~320×10^4 hm^-2之间,每穗粒数在140左右,千粒重在25 g以上;食味值评分在60~74,胶稠度长度在80~90 mm,蛋白质含量在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淮地区 粳稻 产量 品质 品种筛选
下载PDF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32
5
作者 徐栋 朱盈 +7 位作者 周磊 韩超 郑雷鸣 张洪程 魏海燕 王珏 廖桉桦 蔡仕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48-1559,共12页
为找出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在品质表现上存在差距的原因,以18个早熟晚粳籼粳杂交稻品种(品系)为材料,从中筛选出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A类高产优质型, B类高产不优质型, C类低产不优质型)。2年中A类和B类的平均产量分别... 为找出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在品质表现上存在差距的原因,以18个早熟晚粳籼粳杂交稻品种(品系)为材料,从中筛选出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A类高产优质型, B类高产不优质型, C类低产不优质型)。2年中A类和B类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类高22.66%和22.26%,其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A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B和C类高1.9%~2.5%和13.9%~22.7%。与A类相比,B类和C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高43.3%~47.5%和64.5%~71.4%。B和C类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较A类分别高31.7%、33.0%。A类平均胶稠度较B和C类分别高4.0%、4.5%,A类品种的峰值粘黏度和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低,蛋白质含量3种类型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结实期温度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呈负相关。籼粳杂交稻优质的获得,除品种遗传因素外,可通过合理的播期或栽培管理调节,使水稻灌浆结实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则有利于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同步提高或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产量 品质差异
下载PDF
水稻秸秆基质块无盘育秧对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凌宇飞 许方甫 +4 位作者 卫平洋 颜超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如何使用秸秆基质块育出标准化秧苗并用于大田移栽。【方法】试验以南粳46为供试品种,开展秸秆基质块育秧条件下适宜播量、水分、养分的研究,比较了秸秆基质块与常规营养土所育秧苗的机械栽插质量的差异。【结果】(1)播量为... 【目的】探究如何使用秸秆基质块育出标准化秧苗并用于大田移栽。【方法】试验以南粳46为供试品种,开展秸秆基质块育秧条件下适宜播量、水分、养分的研究,比较了秸秆基质块与常规营养土所育秧苗的机械栽插质量的差异。【结果】(1)播量为180,150,120 g干种子的条件下,播量为150 g出苗率最高,单位面积苗数则随着播量下降显著下降,秧苗素质随着播量的下降而上升,移栽质量随着播种量的下降而下降;当播量为120 g时,出现漏插现象。(2)播量为180 g的基础上进行水分管理试验发现:在播种至出苗前,2 d浇水1次(如遇高温适量洒水降温)处理的出苗率最高、齐苗整齐度最佳。(3)一叶一心和二叶一心期喷施不同浓度叶面肥(苗壮丰)均能显著提升秧苗素质。(4)秸秆基质块与营养土育出的秧苗栽插质量无差异,但在移栽后12 d使用秸秆基质块育出的秧苗,其苗情显著好于营养土育出的秧苗。【结论】综合秧苗素质与移栽质量,播量在150~180 g较为适宜。出苗后至移栽前,在每日浇水2次,每次浇透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最佳。试验发现于一叶一心期喷施常规浓度苗壮丰对秧苗素质的提升最佳。在不同速度下进行机插发现,中速机插最有利于提升秧苗的移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秸秆基质块 秧苗 秧苗素质
下载PDF
稻米脂肪与品质的关系及其调控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焱 袁嘉琦 +9 位作者 张超 张诚信 陈天晔 顾睿 侯均昊 周驰燕 李国辉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9-776,共8页
脂肪是稻米第3丰富的重要营养组分,是稻米“能量棒”,是水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稻米中粗脂肪含量较少且提取困难,前人对于稻米脂肪的研究多集中于稻米脂肪与品质的关系以及稻米脂肪酸组成成分上,关于稻米脂肪含量和组... 脂肪是稻米第3丰富的重要营养组分,是稻米“能量棒”,是水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稻米中粗脂肪含量较少且提取困难,前人对于稻米脂肪的研究多集中于稻米脂肪与品质的关系以及稻米脂肪酸组成成分上,关于稻米脂肪含量和组分调控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水稻籽粒脂肪的种类及分布、合成和分解代谢及其调控途径,以及稻米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分与稻米品质尤其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紧密联系和影响因素,展望了提高和改善稻米脂肪含量及其组分的技术途径,以期为稻米脂肪与品质协同改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脂肪 品质 调控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早熟晚粳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特性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雄 马群 +9 位作者 张洪程 魏海燕 李国业 李敏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庆 郭保卫 葛梦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4-180,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kgh...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kg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早熟晚粳的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植株含磷率和磷积累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成熟期呈先增后减变化。(2)播种至拔节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差异极显著;拔节至抽穗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规律不明显。(3)在0~337.5kg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300.0~337.5kghm-2间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和磷收获指数都呈现抛物线关系,在施氮量为262.0kghm-2纯氮时出现最大值。(4)早熟晚粳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减弱。水稻在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都呈二次曲线关系(r=0.892**,r=0.736**,r=0.512**)。(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吸氮量和吸磷量以及播种至拔节期和拔节至成熟期的吸氮速率和吸磷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磷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磷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晚粳 施氮量 氮吸收速率 磷吸收速率 籽粒生产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