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处理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常规粳稻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主区为CO2浓度,设置环境CO2浓度(Ambient)和高CO2浓度(增200μmol/mol)2...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处理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常规粳稻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主区为CO2浓度,设置环境CO2浓度(Ambient)和高CO2浓度(增200μmol/mol)2个水平;裂区为施肥量,设置常规施肥和不施肥2个水平。结果表明,与Ambient相比,高CO2浓度环境下武运粳23籽粒产量略增,但未达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不施肥处理显著减产(-34.0%),这主要是有效穗数大幅减少所致。大气CO2浓度升高使稻米蛋白质、K、P和S浓度显著下降,分别下降6.6%、6.7%、10.5%和11.7%,而Fe浓度显著上升(+12.6%)。与常规施肥相比,不施肥使稻米蛋白质、K、P、S、Mn浓度显著下降(最大降幅为26.1%),但植酸浓度显著增加(7.4%)。从单位土地面积上收获稻米营养组分的累积量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米营养组分累积量无显著影响(Ca除外),但不施肥处理使稻米除Ca外所有测定指标的累积量均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51.3%)。方差分析表明,CO2与肥料处理对稻米K、Mg、P、S、Zn、Fe浓度和Fe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以上数据表明,高CO2浓度环境下武运粳23产量略有增加,但稻米矿质元素浓度呈一致下降趋势(除Cu、Fe外);不施肥使籽粒产量和元素累积量均大幅下降,但植酸浓度显著增加;CO2与肥料处理对部分稻米矿质元素浓度和累积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展开更多
为研究氮素穗肥对粳米淀粉理化特性和精细结构的影响,明确粳米食用特征与淀粉特性和结构的关系,以南粳9108和南粳021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基蘖肥用量下设置3个穗肥施氮水平(0、45和135 kg N hm^(-2)),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粳米的淀粉特性及其...为研究氮素穗肥对粳米淀粉理化特性和精细结构的影响,明确粳米食用特征与淀粉特性和结构的关系,以南粳9108和南粳021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基蘖肥用量下设置3个穗肥施氮水平(0、45和135 kg N hm^(-2)),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粳米的淀粉特性及其结构,分析了其与食用特征间的关系。施用氮素穗肥降低了粳米食味值,高氮下差异显著。硬度、弹性、黏性和平衡性的绝对值与总蛋白含量均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则与之相反。在淀粉特性和结构方面,增施氮素穗肥提高了淀粉溶解度、膨胀势、糊化焓、小淀粉颗粒占比、相对结晶度、红外比值(1045/1022 cm^(-1)),降低了淀粉回生焓、回生度、大淀粉颗粒占比、淀粉平均直径和红外比值(1022/995 cm^(-1)),高氮影响更趋明显。施用氮素穗肥降低了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淀粉表层的有序性和结晶区稳定性,淀粉粒径变小,进而阻碍了淀粉膨胀和糊化,米饭硬度升高,食用口感变差。适量施用氮素穗肥可实现粳稻优质丰产协同。展开更多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将2016-2017和2017-2018年江苏扬州参试的24个和江苏睢宁参试的23个小麦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划分为高效(NUR≥50%)、中效(NUR 40%~50%)和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质量指标的差异...在稻麦两熟条件下,将2016-2017和2017-2018年江苏扬州参试的24个和江苏睢宁参试的23个小麦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划分为高效(NUR≥50%)、中效(NUR 40%~50%)和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质量指标的差异,为稻茬小麦品种选用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年度在扬州均表现出高效的品种为扬麦25和宁麦21,在睢宁为淮麦35。扬州和睢宁氮高效品种产量分别高于6500 kg hm^-2和7000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间产量和穗数与NUR均呈线性正相关。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分蘖成穗率,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氮效率品种类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不同品种类型间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乳熟期LAI、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生育早期表现出较强分蘖能力,且生育后期具有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生产能力,可用于灌浆的花后同化物质较多。本研究初步提出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6,000~20,000 kg hm^-2和花后干物质积量4100~6700 kg hm^-2可作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品种的筛选指标。展开更多
为给半冬性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睢宁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以22个半冬性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根据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系统聚类将品种分为高产高效(HH)、中产中效(MM)和低产低效(LL)3个类型,研究...为给半冬性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睢宁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以22个半冬性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根据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系统聚类将品种分为高产高效(HH)、中产中效(MM)和低产低效(LL)3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构成、氮素吸收与利用和籽粒品质间差异。结果表明,3个年度HH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MM和LL。HH实现高产是由于具有显著高的总结实粒数,即穗数和穗粒数的协同增加;实现高效得益于高的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HH高的氮肥吸收效率是由于花前氮素积累量的提高,有助于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进而提升籽粒氮素积累量。分析指示,在一定范围内籽粒产量和总结实粒数可与单粒氮素积累量协同提升;当籽粒产量高于9.5 t hm^(-2)或总结实粒数高于2.2×10^(8)hm^(-2),单粒氮素积累有下降趋势。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表现为HH类型均显著高于MM和LL。综上所述,高产高效型半冬性小麦品种具有高的总结实粒数、氮素吸收与转运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的特征,且因单粒氮素积累量提升,改善了籽粒中蛋白相关品质。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处理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常规粳稻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主区为CO2浓度,设置环境CO2浓度(Ambient)和高CO2浓度(增200μmol/mol)2个水平;裂区为施肥量,设置常规施肥和不施肥2个水平。结果表明,与Ambient相比,高CO2浓度环境下武运粳23籽粒产量略增,但未达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不施肥处理显著减产(-34.0%),这主要是有效穗数大幅减少所致。大气CO2浓度升高使稻米蛋白质、K、P和S浓度显著下降,分别下降6.6%、6.7%、10.5%和11.7%,而Fe浓度显著上升(+12.6%)。与常规施肥相比,不施肥使稻米蛋白质、K、P、S、Mn浓度显著下降(最大降幅为26.1%),但植酸浓度显著增加(7.4%)。从单位土地面积上收获稻米营养组分的累积量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米营养组分累积量无显著影响(Ca除外),但不施肥处理使稻米除Ca外所有测定指标的累积量均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51.3%)。方差分析表明,CO2与肥料处理对稻米K、Mg、P、S、Zn、Fe浓度和Fe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以上数据表明,高CO2浓度环境下武运粳23产量略有增加,但稻米矿质元素浓度呈一致下降趋势(除Cu、Fe外);不施肥使籽粒产量和元素累积量均大幅下降,但植酸浓度显著增加;CO2与肥料处理对部分稻米矿质元素浓度和累积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文摘为研究氮素穗肥对粳米淀粉理化特性和精细结构的影响,明确粳米食用特征与淀粉特性和结构的关系,以南粳9108和南粳021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基蘖肥用量下设置3个穗肥施氮水平(0、45和135 kg N hm^(-2)),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粳米的淀粉特性及其结构,分析了其与食用特征间的关系。施用氮素穗肥降低了粳米食味值,高氮下差异显著。硬度、弹性、黏性和平衡性的绝对值与总蛋白含量均随穗肥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则与之相反。在淀粉特性和结构方面,增施氮素穗肥提高了淀粉溶解度、膨胀势、糊化焓、小淀粉颗粒占比、相对结晶度、红外比值(1045/1022 cm^(-1)),降低了淀粉回生焓、回生度、大淀粉颗粒占比、淀粉平均直径和红外比值(1022/995 cm^(-1)),高氮影响更趋明显。施用氮素穗肥降低了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淀粉表层的有序性和结晶区稳定性,淀粉粒径变小,进而阻碍了淀粉膨胀和糊化,米饭硬度升高,食用口感变差。适量施用氮素穗肥可实现粳稻优质丰产协同。
文摘在稻麦两熟条件下,将2016-2017和2017-2018年江苏扬州参试的24个和江苏睢宁参试的23个小麦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划分为高效(NUR≥50%)、中效(NUR 40%~50%)和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质量指标的差异,为稻茬小麦品种选用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年度在扬州均表现出高效的品种为扬麦25和宁麦21,在睢宁为淮麦35。扬州和睢宁氮高效品种产量分别高于6500 kg hm^-2和7000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间产量和穗数与NUR均呈线性正相关。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分蘖成穗率,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氮效率品种类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不同品种类型间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乳熟期LAI、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生育早期表现出较强分蘖能力,且生育后期具有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生产能力,可用于灌浆的花后同化物质较多。本研究初步提出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6,000~20,000 kg hm^-2和花后干物质积量4100~6700 kg hm^-2可作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品种的筛选指标。
文摘为给半冬性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睢宁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以22个半冬性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根据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系统聚类将品种分为高产高效(HH)、中产中效(MM)和低产低效(LL)3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构成、氮素吸收与利用和籽粒品质间差异。结果表明,3个年度HH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MM和LL。HH实现高产是由于具有显著高的总结实粒数,即穗数和穗粒数的协同增加;实现高效得益于高的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HH高的氮肥吸收效率是由于花前氮素积累量的提高,有助于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进而提升籽粒氮素积累量。分析指示,在一定范围内籽粒产量和总结实粒数可与单粒氮素积累量协同提升;当籽粒产量高于9.5 t hm^(-2)或总结实粒数高于2.2×10^(8)hm^(-2),单粒氮素积累有下降趋势。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表现为HH类型均显著高于MM和LL。综上所述,高产高效型半冬性小麦品种具有高的总结实粒数、氮素吸收与转运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的特征,且因单粒氮素积累量提升,改善了籽粒中蛋白相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