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头翁醇提物抑制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静 钱晓萍 +3 位作者 刘宝瑞 胡文静 孙婧 禹立霞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白头翁醇提物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白头翁醇提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白头翁醇提物对HUVEC迁移、... 目的探讨白头翁醇提物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白头翁醇提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白头翁醇提物对HUVEC迁移、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头翁醇提物对HUVEC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2~8μg/ml的白头翁醇提物作用48h对HUVEC的增殖抑制率为21.6%~72.0%,对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13.2%~22.9%;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发现,2~8μg/ml白头翁醇提物作用24h,HUVEC小管形成数目减少,且管腔不完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2~8μg/ml白头翁醇提物处理12h,HUVEC迁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2、4、8μg/ml白头翁醇提物作用于HUVEC细胞48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9.52%、18.64%和20.07%,对照组为6.25%。8μg/ml白头翁醇提物作用于HUVEC细胞24h后,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U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诱导HUVEC凋亡,抑制HUVEC有丝分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醇提物 血管内皮细胞 抗血管生成
下载PDF
TS 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5-FU化疗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钱晓萍 严爱婷 +5 位作者 谢丽 魏嘉 胡静 王立峰 禹立霞 刘宝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2062-2066,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基因(thymidylate synthase,TS)mRNA表达水平与接受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化疗的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2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基因(thymidylate synthase,TS)mRNA表达水平与接受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化疗的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2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食管鳞癌组织TS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表达水平与接受5-FU化疗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TS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吸烟饮酒、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侵犯以及神经累及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TS mRNA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肿瘤组织COX2(P=0.419)、p53(P=0.804)、PCNA(P=0.555)、VEGF(P=0.184)、MDR(P=0.593)、EGFR(P=0.482)、SSTR2(P=0.377)的蛋白表达情况均无显著相关性。以5-FU为基础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TS mRNA低表达者的总生存时间较TS mRNA高表达者明显延长(P=0.017)。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TS mRNA表达水平可以成为以5-FU为基础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独立的预测指标(P=0.029,95%CI:1.161-16.278)。结论:TS mRNA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患者5-FU化疗后总生存时间(OS)呈负相关。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TS mR-N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以5-FU为基础化疗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TS mRNA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 食管鳞癌 5-FU化疗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双重原发恶性肿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万莉 钱晓萍 +2 位作者 刘宝瑞 王立峰 胡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9-480,共2页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1%左右,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中则不足1%。而MBC伴发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尤为罕见,多为个案报道,特别是合并发病率低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近10...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1%左右,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中则不足1%。而MBC伴发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尤为罕见,多为个案报道,特别是合并发病率低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近10年来报道的白血病伴发MBC发病的仅有国外报道的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发恶性肿瘤
下载PDF
DNA碱基质子化学位移受所在序列的五联体性质影响
4
作者 余多慰 袁生 金晓燕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9-207,共9页
根据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数据库(BMRB)内16条单链DNA序列中的碱基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信息,分析结果表明,五联体(pentaplet)是到目前为止可以由实验数据证明的、决定中部碱基质子化学位移水平的基本单位,即DNA碱基质子的NMR化学位移受所... 根据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数据库(BMRB)内16条单链DNA序列中的碱基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信息,分析结果表明,五联体(pentaplet)是到目前为止可以由实验数据证明的、决定中部碱基质子化学位移水平的基本单位,即DNA碱基质子的NMR化学位移受所在五联体序列的控制。以五联体中部是T碱基为例,来自化学位移的证据符合来自量子力学计算所得“5'嘧啶-嘌呤比5'嘌呤-嘧啶的顺序更稳定”的论断,表现为5'嘧啶-嘌呤侧翼顺序导致的中部T碱基质子化学位移,比5'嘌呤-嘧啶顺序δ值小0.089。对于中部碱基质子化学位移,5'侧翼二联体效应与3'侧翼二联体效应明显不同。5'侧翼序列对五联体中部碱基质子化学位移的影响从大到小,与5'序列的色散力排列顺序更相关。氢谱上A H8、A H2、G H8、T H6、C H6的位移分布顺序,与从头计算(ab initio)和δ+HMON二种伴氢碳原子净电荷计算结果最为接近,相关性好。与ab initio法得到的氢原子净电荷相关性不好。二翼碱基可以对五联体中心碱基的非交换质子在8.5!的距离上产生影响,这是对NMR偶极作用距离极限的突破。DNA的质子次级化学位移不是像蛋白质那样由氢键起主导作用。以上分析为建立双链DNA碱基质子化学位移理论预测公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质子 化学位移 五联体 DNA
下载PDF
恶性胸腔/腹腔积液RRM1 mRNA表达水平和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的关系
5
作者 陈莹 钱晓萍 +5 位作者 刘宝瑞 王立峰 胡静 谢丽 朱丽晶 禹立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4例经病理确诊的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恶性胸腔/腹腔积液,分离原代肿瘤细胞,... 目的:分析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4例经病理确诊的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恶性胸腔/腹腔积液,分离原代肿瘤细胞,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原代肿瘤细胞对吉西他滨药物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代肿瘤细胞RRM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在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RRM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与吉西他滨药物敏感性呈负相关(r=-0.497,P=0.013);既往曾使用化疗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胸腔/腹腔积液原代肿瘤细胞对吉西他滨敏感性低于未化疗患者(42.94%vs67.88%,P=0.006)。结论:恶性胸腔/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RRM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体外药物敏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腹腔积液 RRM1 吉西他滨
下载PDF
环黄芪醇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董雪 范宏伟 +2 位作者 胡丙雪 张茵 张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5-393,共9页
目的:探讨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AG)对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建立小鼠心肌纤维化模型,用低、高浓度CAG分别处理小鼠。超声心动法检测小鼠心功能;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脏纤维化情... 目的:探讨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AG)对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建立小鼠心肌纤维化模型,用低、高浓度CAG分别处理小鼠。超声心动法检测小鼠心功能;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脏纤维化情况;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纤维化相关的信号分子表达。此外,分离培养乳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检测上述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CAG显著缓解了ISO刺激所致的心脏功能紊乱和心肌纤维化;抑制了氧化应激相关因子NADPH氧化酶4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抑制了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磷酸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并且在原代成纤维细胞中验证了CAG可以缓解ISO刺激引起的上述因子表达。结论:CAG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TGF-β的表达缓解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黄芪醇 心肌纤维化 氧化应激 核因子ΚB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蔡慧 赵莲君 邹征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2730-2734,共5页
近年来运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白血病、神经胶质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主要将能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细胞胞内活化... 近年来运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白血病、神经胶质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主要将能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细胞胞内活化基序借助铰链结构连接为一体,通过基因转导T淋巴细胞,赋予T淋巴细胞对肿瘤抗原的高亲和性及特异性杀伤能力。在针对CAR治疗肿瘤研究中,"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风暴"、免疫抑制等问题使得CAR技术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临床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使CAR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本篇综述将针对CAR近些年在治疗恶性肿瘤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T淋巴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3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胡丙雪 董雪 +3 位作者 范宏伟 朱永强 张茵 张朝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2-458,共7页
为了观察3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斑马鱼的心脏毒性并初步探讨其机制,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一系列浓度的化合物NNU395、NNU458和NNU459。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斑马鱼的心脏形态,统计死亡率及心率,并检测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为了观察3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斑马鱼的心脏毒性并初步探讨其机制,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一系列浓度的化合物NNU395、NNU458和NNU459。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斑马鱼的心脏形态,统计死亡率及心率,并检测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NU395、NNU458和NNU459呈浓度依赖地增加了斑马鱼的死亡率,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9.7±12.2),(27.5±1.3)和(24.4±2.6)μmol/L,且较之各自改构前体,3种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更低。120~200μmol/L NNU395及30μmol/L的NNU458或NNU459处理后的斑马鱼出现明显的心包水肿和心脏畸形。120~200μmol/L的NNU395及0.1~30μmol/L的NNU458或10~30μmol/L的NNU459均显著降低斑马鱼的心率。3种化合物对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都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提示低浓度的NNU395、NNU458和NNU459对斑马鱼心脏无明显毒性,高浓度的3种化合物对斑马鱼可产生心血管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剂 NNU395 NNU458 NNU459 心脏毒性 斑马鱼 carfilzomib ixazomib
下载PDF
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钱晓萍 刘宝瑞 +3 位作者 万莉 胡静 朱丽晶 禹立霞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为对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模型、体外... 目的探讨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为对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小室模型、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对HUVEC迁移、小管形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药物对体内CAM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0.1、0.4和0.8ng/ml长春瑞滨对HUVEC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5.8%、39.2%和54.0%,0.25μg/ml西妥昔单抗对HUVEC增殖的抑制率为19.7%。0.1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和0.4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对HUVEC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9.5%和46.4%,联合用药有次加作用;0.8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对HUVEC增殖的抑制率为64.6%,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0.1、0.4和0.8ng/ml长春瑞滨分别联合0.25μg/ml西妥昔单抗具有抑制HUVEC迁移的作用,抗HUVEC迁移率分别为51.9%、68.2%和95.0%,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0.1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或0.4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对抑制HUVEC小管形成有次加或协同作用,抗HUVEC小管形成率分别为38.8%和57.7%;0.8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对抑制HUVEC小管形成有协同作用,抗HUVEC小管形成率为78.9%。0.8ng/ml长春瑞滨+0.25μg/ml西妥昔单抗诱导HUVEC的凋亡率为59.9%,有协同作用。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具有协同抑制CAM血管生成的作用。结论小剂量长春瑞滨和西妥昔单抗在体内外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联合用药具有次加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瑞滨 西妥昔单抗 内皮细胞 抗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血管非炎性分子1的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
10
作者 张茵 张朝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57-1364,共8页
血管非炎性分子1(vascular non-inflammatory molecule 1,vanin1;VNN1)是具有泛酰巯基乙胺酶活性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在人体广泛分布。VNN1催化D-泛酰巯基乙胺水解产生D-泛酸和半胱胺,前者是体内合成辅酶A的前体物质,后者则是... 血管非炎性分子1(vascular non-inflammatory molecule 1,vanin1;VNN1)是具有泛酰巯基乙胺酶活性的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在人体广泛分布。VNN1催化D-泛酰巯基乙胺水解产生D-泛酸和半胱胺,前者是体内合成辅酶A的前体物质,后者则是体内具有高亲和力的抗氧化物质,它们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学过程,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代谢活动。鉴于VNN1的酶学特征,它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VNN1基因家族、VNN1蛋白结构、生物学作用及其病理生理功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非炎性分子1 半胱胺 泛酸 能量代谢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转移性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肿瘤细胞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mRNA的表达与铂类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钱晓萍 刘宝瑞 +5 位作者 蒋敏 胡静 禹立霞 王立峰 胡文静 邹征云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7-460,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转移性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BRCA1基因表达在铂类化疗疗效中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31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胸腹腔积液标本,分离原代肿瘤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体外药物...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转移性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BRCA1基因表达在铂类化疗疗效中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31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胸腹腔积液标本,分离原代肿瘤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顺铂(DDP)对原代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肿瘤细胞中BRCA1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BRCA1mRNA在原代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0.618(0.014~18.063),DDP对原代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809μg/ml(0.118~19.439μg/ml)。BRCA1mRNA的表达及DDP对原代肿瘤细胞的IC50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是否接受化疗以及积液类型均无关(均P〉0.05)。BRCA1mRNA的表达水平与DDP抵抗正相关,BRCA1mRNA低表达者对DDP的敏感性高(r=0.786,P〈0.001)。结论检测BRCA1mRNA的表达水平可以为转移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应用铂类药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恶性 乳腺癌易感基因1 顺铂 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在疾病中的保护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陶晴 王嫘 +1 位作者 彭宇明 高千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12-1926,共15页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是人类肠道正常存在的常见共生菌,丰度约占肠菌的1%−3%。Akk是极少数已知在肠道平衡态下仍能引发T细胞依赖性免疫作用的肠菌,提示该菌可能参与正常肠道免疫耐受过程。疾病和模型动物研究...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是人类肠道正常存在的常见共生菌,丰度约占肠菌的1%−3%。Akk是极少数已知在肠道平衡态下仍能引发T细胞依赖性免疫作用的肠菌,提示该菌可能参与正常肠道免疫耐受过程。疾病和模型动物研究表明,Akk在改善宿主代谢功能和免疫应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Akk与疾病的相关性上,尚无系统阐述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对Akk与人体几大重要系统疾病和免疫之间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论述,以期为Akk的有效利用提供证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肠道免疫稳态 代谢性疾病 神经性疾病 癌症
原文传递
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及其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雪飞 钱晓萍 刘宝瑞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8-220,共3页
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实体瘤播散的早期事件,而肿瘤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肿瘤转移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以及LEC体外培养平台... 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实体瘤播散的早期事件,而肿瘤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肿瘤转移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以及LEC体外培养平台的建立,淋巴管系统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学行为越来越明确,本文就LEC的相对特异性的标志物以及它的体外培养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细胞标志物 体外培养 肿瘤转移 特异性标志物 淋巴道转移 生物学行为 淋巴管系统
原文传递
弗式不完全佐剂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模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雪飞 钱晓萍 +3 位作者 刘宝瑞 胡静 王立峰 禹立霞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73-875,共3页
目的改进弗式不完全佐剂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20只C57BL/6小鼠中的16只按照小鼠体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d1、d15(实验Ⅰ组)和d1、d8、d15(实验Ⅱ组)模式每次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与PBS以1:1体积比配制的乳悬液... 目的改进弗式不完全佐剂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20只C57BL/6小鼠中的16只按照小鼠体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d1、d15(实验Ⅰ组)和d1、d8、d15(实验Ⅱ组)模式每次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与PBS以1:1体积比配制的乳悬液0.2ml。首次注射后约3个月,脱颈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腹腔内诱导形成的白色肿瘤样组织的生长部位,用游标卡尺记录大小,随后对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来进一步证实为淋巴管瘤。另外4只小鼠分别作为两组的对照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按照与实验组对应的注射模式腹腔注射0.2 ml PBS缓冲液。结果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小鼠腹腔内成瘤率均为100%。实验Ⅰ组每只小鼠腹腔成瘤总体积(227.82±124.87)mm3,明显小于实验Ⅱ组的(365.38±78.74)mm3(P<0.05)。实验Ⅰ组、实验Ⅱ组的肿瘤样组织均经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均强阳性的表达LYVE-1,证实为淋巴管瘤。对照Ⅰ组、对照Ⅱ组4只小鼠腹腔均未见任何新生物生成。结论利用C57BL/6小鼠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以d1、d8、d15注射模式能够诱导获得更多的小鼠腹腔淋巴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