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人工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小建 曹建华 +1 位作者 丁正美 周培培 《中国医药》 2012年第7期906-906,共1页
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髋部功能重建,术中及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较高,对医疗安全及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应用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于术前及术后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92... 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髋部功能重建,术中及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较高,对医疗安全及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应用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于术前及术后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92例,临床效果肯定,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血康 低分子肝素钠 髋关节 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建华 朱小建 +2 位作者 成红兵 朱蔚俊 陈普建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为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时棒的折弯角度个性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在50例正常人胸腰椎侧位片上测量T10到L3各运动节段及各椎体的矢状面成角,目标椎体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均值法),预测目... 目的:为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时棒的折弯角度个性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在50例正常人胸腰椎侧位片上测量T10到L3各运动节段及各椎体的矢状面成角,目标椎体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均值法),预测目标椎体的cobb角并与实际测量值统计学分析。结果:T11、T12、L2各椎体cobb角的预测值并与其实际测量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椎体cobb角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差值均值1.06°,最高2.56°。结论:脊柱胸腰段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存在分布规律,采用"均值法"得出目标椎体的矢状面成角,并以此角度来参与计算预测目标椎体的cobb角,可较为准确的预测目标椎体cobb角,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时预测骨折椎体的cobb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矢状面
下载PDF
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小建 徐冠华 +1 位作者 曹建华 秦晓东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观察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Joimax公司常规绿色、黄色和红色环锯依次扩大椎间孔,观察... 目的:观察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Joimax公司常规绿色、黄色和红色环锯依次扩大椎间孔,观察组椎间孔成形采用克氏针引导直径8.5 mm环锯一次性成形技术。比较两组椎间孔成形时间、成形过程中透视次数、手术总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椎间孔成形时间、成形过程透视次数、手术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优良率(96.9%)与对照组(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一过性L4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对照组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两组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大血管损伤。结论:克氏针引导大直径环锯一次性椎间孔成形的技术在椎间孔镜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椎间孔成形的操作步骤、椎间孔成形时间及X线暴露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成形 脊柱内镜 髓核摘除术
下载PDF
棒折弯角度的个性化设计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4
作者 朱小建 成红兵 +4 位作者 曹建华 冒维海 周聪 丁正美 陈义荣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棒折弯角度的个性化设计在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骨折后标准胸腰段侧位片,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 目的:探讨棒折弯角度的个性化设计在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骨折后标准胸腰段侧位片,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者之和作为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以此cobb角值作为术中钛棒折弯角度行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50例,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50例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其中28例术前、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17例末次随访行磁共振检查。结果:X线评价:术后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平均复位分别为6.39 mm、2.76 mm、22.56°,随访时矫正的丢失分别为1.06 mm、0.42 mm、1.57°;神经系统:有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有部分恢复;腰痛末次随访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0分17例,2分15例,3分11例,6分2例,8分2例,56分1例,80分1例,87分1例;发生钉棒松动1例,尾丝松动2例,未发生螺钉断裂及棒断裂。均未取出内固定。结论:胸腰段单节段脊柱骨折时,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者之和作为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以此cobb角值作为术中钛棒折弯角度行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较准确恢复需要固定节段的生理弧度,中长期随访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矢状面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小建 曹建华 +5 位作者 李玉前 王震 丁正美 秦晓东 刘二涛 郭张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5期313-319,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南通市第四和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L_(4/5)、L_(5)/S_(1)高度游离型LDH 64例,其中男3...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南通市第四和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L_(4/5)、L_(5)/S_(1)高度游离型LDH 64例,其中男31例、女33例,年龄29~77(55.6±16.5)岁,病变节段L_(4/5)36例、L_(5)/S_(1)28例。64例均接受脊柱内镜辅助下突出髓核摘除术,其中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32例纳入PETD组,采用UBE治疗的32例纳入UBE组。分别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髓核残留,以及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UBE组分别为(70.7±8.8)min、(11.5±2.9)mL、(4.9±1.2)d,PETD组分别为(66.3±11.9)min、(13.0±3.5)mL、(5.0±1.3)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2、-1.88、-0.32,P值均>0.05)。UBE组术中透视次数为(8.6±2.2)次,少于PETD组的(15.9±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P<0.001)。UBE组无髓核残留;PETD组术后出现2例有症状髓核残留,再次予以孔镜手术摘除残留髓核。2组间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BE组和PETD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分别与组内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后6个月,UBE组和PETD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3.8%(30/32)和90.6%(2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41)。结论对于高度游离型LDH患者,PETD和UBE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UBE能够直视下摘除髓核、相较PETD能够减少髓核残留概率,明显减少透视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椎间孔镜 高度游离型
原文传递
支具外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开放手术后复发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丁正美 朱小建 +2 位作者 曹建华 陶永清 秦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观察支具外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 目的观察支具外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单纯予以囊肿完整切除及韧带关节囊修复;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以支具外固定于腕背伸20°~30°的腕关节功能位,支具远端固定至2~5掌骨远端、近端固定至前臂中段,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需每日主动屈伸活动。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及术后3年腱鞘囊肿的复发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估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14例腱鞘囊肿的蒂部起源于伸指肌腱腱膜下方的破损处,26例蒂部起源于腕关节韧带或者关节囊的破损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3.755、Z对照组=-2.449,P值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678,P<0.01)。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6例腱鞘囊肿复发。结论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在完整切除囊肿和腕部韧带修复的基础上,采用支具外固定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腱鞘囊肿的复发,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囊肿 腱鞘囊肿 腕关节 外固定器 外科手术 复发
原文传递
经皮撬拨中空钉治疗跟骨折41例分析
7
作者 丁正美 曹建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1472-1473,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跟骨 经皮撬拨中空钉 骨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