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倪伟峰 潘锦球 +2 位作者 张振阳 周志忠 姚雪球 《上海农业科技》 2012年第2期46-46,共1页
水稻工厂化育秧能较好地规避不利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和秧苗素质,解决因遇雨而造成的取秧栽插的困难。因此,太仓市2009年利用原有大棚开始了简易工厂化育秧尝试,2011年在连栋大棚内进行工厂化育秧,获得了成功。现介绍大棚育秧在太仓市实... 水稻工厂化育秧能较好地规避不利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和秧苗素质,解决因遇雨而造成的取秧栽插的困难。因此,太仓市2009年利用原有大棚开始了简易工厂化育秧尝试,2011年在连栋大棚内进行工厂化育秧,获得了成功。现介绍大棚育秧在太仓市实施及其推广应用情况,同时介绍了育秧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育秧 水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太湖蓝藻胞内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巧颖 孙伟 +1 位作者 杜瑛珣 巩小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70-1878,共9页
蓝藻水华消亡时,藻细胞裂解会产生大量的胞内溶解性有机质(I-DOM).本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EEM-PARAFAC),考察太湖蓝藻I-DOM在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组成变化,并研究了温度(20、25和30℃)和I-DOM初始... 蓝藻水华消亡时,藻细胞裂解会产生大量的胞内溶解性有机质(I-DOM).本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EEM-PARAFAC),考察太湖蓝藻I-DOM在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组成变化,并研究了温度(20、25和30℃)和I-DOM初始浓度(5、10和20 mg·L^(-1))对I-DOM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I-DOM能较好被微生物降解,14 d后,DOC的去除率为50%~74%.初始I-DOM主要包含类色氨酸组分C1(80%),存在C2(一种广泛存在的类腐殖质,16.0%)和C3(微生物来源类腐殖质,3.7%);几乎不含C4(微生物来源类腐殖质,0.3%).微生物降解过程,这些组分既被消耗,同时又能被产生,呈现以下变化趋势:C1组分减少;C2组分变化趋势复杂,其先下降后增加,随后又下降;C3和C4先增加后减少.S_(r)、E_(2)∶E_(3)和HIX指标的变化显示,降解过程中,溶液中DOM分子量增大,腐殖性增强.本实验条件的温度和I-DOM初始浓度范围均不改变各组分的变化趋势;3个温度中25℃条件下降解效果最佳;而随着I-DOM初始浓度的增加,I-DOM降解增强.结合笔者关于I-DOM光降解的研究,推断太湖水华消亡产生的DOM可能有以下的归趋:其中类色氨酸能被有效降解,而各类腐殖质难以完全降解;这些类腐殖质芳香性较强,极可能与金属物质发生作用而从水体中去除,被埋藏在沉积物中.本研究有助于探明太湖蓝藻水华消亡产生DOM的归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胞内有机质(I-DOM) 生物降解 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EEM-PARAFAC) 太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