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意义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兴国 徐海伟 张临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6期1933-1934,共2页
目的研究通过对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查,探讨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用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原理对98名健康对照,263例恶性肿瘤(食管癌69例,肺癌59... 目的研究通过对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查,探讨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用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原理对98名健康对照,263例恶性肿瘤(食管癌69例,肺癌59例,乳腺癌44例,胃癌52例,肠癌39例)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进行检查。结果恶性癌患者的D-二聚体、Fib水平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APTT、PT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或P<0.05);而大部分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而肺癌患者高凝状态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凝血功能 血栓 高凝状态
下载PDF
Gli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兰胜 陈冬波 +3 位作者 贾晓民 王保庆 凌桂琴 张世强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2-534,共3页
目的研究Hedgehog/Gli1信号通路中Gli1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Gli1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79例乳腺癌标本、68例癌旁组织及4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Gli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 目的研究Hedgehog/Gli1信号通路中Gli1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Gli1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79例乳腺癌标本、68例癌旁组织及4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Gli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腺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计算肿瘤MVD并分析Gli1蛋白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Gli1阳性率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Gli1在Ⅲ期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Ⅰ~Ⅱ期乳腺癌(P<0.05)。Gli1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Gli1与MVD表达呈正相关(r=0.325,P<0.05)。结论 Gli1蛋白在乳腺癌中活化,并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EDGEHOG信号通路 GLI1蛋白 血管生成
下载PDF
本科护生“双导师制”临床带教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高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4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对本科护生实施"双导师制"临床带教的尝试与实践,旨在提高护生临床实习质量与综合素质。方法:自2005年6月起,我院对65名本科护生实施了"双导师制"临床带教模式,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具体... 目的:探讨对本科护生实施"双导师制"临床带教的尝试与实践,旨在提高护生临床实习质量与综合素质。方法:自2005年6月起,我院对65名本科护生实施了"双导师制"临床带教模式,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具体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结果:"双导师制"带教得到了大多数护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双导师制"临床带教方法,对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护生 双导师制 临床带教
下载PDF
改良体外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徐义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12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1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1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结果:A组置入上腔静脉88例,置入最适位置85例;B组置入上腔静脉67例,置入最适位置5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的测量方法准确简便,且置管成功及置入最适位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体外测量法 置管深度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防治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高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8期24-26,共3页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探讨防治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478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9例,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提出护理问题,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需要,选择最佳的护理证...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探讨防治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478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9例,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护理,提出护理问题,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需要,选择最佳的护理证据,制定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药物外渗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外渗13例,实验组发生外渗3例,两组患者化疗药物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坏死或肢体功能障碍。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以及对组织的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化疗 药物外渗
下载PDF
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19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8例,其中静脉炎24例,导管堵塞15例,血栓形成5例,心悸不适... 目的:探讨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其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8例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8例,其中静脉炎24例,导管堵塞15例,血栓形成5例,心悸不适4例。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发生静脉炎13例,占6.25%;导管堵塞9例,占4.33%;血栓形成3例,占1.44%。结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时,其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ICC导管尖端置于最适深度,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位置 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及Tie-2表达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冬波 张兰胜 +3 位作者 贾晓民 王保庆 凌桂琴 张世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98-1999,共2页
血管生成素(Ang)在机体和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Ang-1、Ang-2与它们的共同受体Tie-2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并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了通路。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TIE-2 血管生成素-2 乳腺癌 肿瘤血管生成 ANG-1 ANG-2 浸润和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