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替曲塞与表柔比星在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健 王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87-91,96,共6页
目的比较雷替曲塞与表柔比星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LC)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4例不可切除PLC行TACE患者随机分为雷替曲塞组(n=58)和表柔比星组(n=56),2组均行2~5周期TACE治疗。雷替曲塞组采用... 目的比较雷替曲塞与表柔比星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LC)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4例不可切除PLC行TACE患者随机分为雷替曲塞组(n=58)和表柔比星组(n=56),2组均行2~5周期TACE治疗。雷替曲塞组采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表柔比星组采用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甲胎蛋白(AFP)变化情况、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2次TACE治疗。雷替曲塞组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表柔比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TACE术后4周复查发现,雷替曲塞组有24例AFP水平下降,表柔比星组有1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24个月时,2组患者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8个月时,雷替曲塞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组患者(P<0.05)。雷替曲塞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2个月(95%CI为10.76~13.26),表柔比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个月(95%CI为8.32~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替曲塞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8个月(95%CI为16.85~19.15),表柔比星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6个月(95%CI为15.20~16.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替曲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表柔比星组(P<0.05或P<0.01)。雷替曲塞组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表柔比星组(P<0.01)。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具有女性、乙肝、Child-Pugh分级B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肿瘤多发、肿瘤长径总和大于8 cm、有门脉癌栓、TNM分期Ⅲa期、术前AF P>400μg/mL等临床特征的患者时,采用雷替曲塞治疗获得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采用表柔比星治疗的患者(P<0.05或P<0.01)。结论与表柔比星比较,采用雷替曲塞治疗不可切除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患者可以获得更长的中位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雷替曲塞 表柔比星 奥沙利铂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肝功能指标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与性激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健 王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21期129-132,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包含部分双链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嗜肝包膜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建立持续感染,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可发展为肝细胞癌。HBV的嗜肝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包含部分双链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嗜肝包膜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建立持续感染,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可发展为肝细胞癌。HBV的嗜肝感染由牛磺胆酸钠多肽(NTCP)介导,NTCP属于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基底外侧区域的膜转运蛋白,并且主要负责结合胆汁盐的肝摄取,HBV大包膜蛋白的N-末端与NTCP相互作用进行细胞附着和病毒进入[1]。HBV感染后社区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结果显示,男女有相同的HBV感染机会,但HBV感染过程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性HBV感染者发病概率高,而且容易转变为慢性活动性状态。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肝脏疾病的性别差异,包括年龄、饮酒、糖尿病、肝毒素、病毒感染和性激素,其中性激素及其受体可能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和病毒复制水平影响HBV的感染过程。HBV可引起肝功能异常,而肝脏是多种激素转化、降解的重要器官,可影响性激素代谢。性激素与HBV有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激素 性激素受体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