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U病房院内感染呼吸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咏 胡继宽 +1 位作者 何文宗 沙德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ICU病房院内感染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合细菌药敏试验,了解ICU院内感染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特征,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近3年来(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ICU患者中筛选出符合院内感染的病人148例... 目的分析我院ICU病房院内感染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合细菌药敏试验,了解ICU院内感染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特征,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近3年来(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ICU患者中筛选出符合院内感染的病人148例,行呼吸道抽吸痰送细菌室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ICU院内感染呼吸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05株,革兰氏阳性球菌38株,真菌46株。G-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占首位,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且显示多重耐药,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30例,见曲霉菌8例。G+球菌检出率较低,为28株。结论在ICU院内感染中,呼吸道病原菌以G-菌为主,对抗菌素耐药严重,且多显示多重耐药(%),G-菌、G+菌对抗菌素敏感性高的分别为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同时要加强院内感染监测,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院内感染 呼吸道 病原菌 耐药
下载PDF
同质化护理模式在直肠癌行Miles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桂秀 朱春香 王桂银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年第1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同质化护理模式在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直肠癌行Miles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同质化健康教育。对比2... 目的探讨同质化护理模式在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直肠癌行Miles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同质化健康教育。对比2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满意程度及造口护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造口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对造口评估、造口用具选择、造口护理步骤和并发症评估相关知识掌握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对直肠癌行Miles术治疗患者开展同质化护理,能进一步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造口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同质化护理 术后康复
下载PDF
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袁俊 杭佑宝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28期5765-5767,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IE 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 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 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 预后
下载PDF
序贯性营养支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丽 杭佑宝 何文宗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5期5558-5560,共3页
目的:观察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序贯治疗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TPN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PN+EN序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 目的:观察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序贯治疗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TPN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PN+EN序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后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同期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消化道并发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早期运用PN+EN序贯治疗,提高了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下载PDF
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
5
作者 常宁 丁喜珍 吴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11期62-62,共1页
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已经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已广泛运用于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0例,其中男5例,女5例,年... 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已经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已广泛运用于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0例,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52~84岁。2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护士须解释操作的过程及合作期望,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解释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2)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置管术 护理
下载PDF
“叶”型鼻贴在ICU患者胃管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永娟 冯红燕 殷传慧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20期1520-1522,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叶”型鼻贴在ICU患者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88例留置胃管的患者,按留置胃管的先后顺序交替进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工字型鼻贴固定胃管,实验组采用经改良的“叶”型鼻贴固定胃管,观察2组患者鼻... 目的 探讨采用“叶”型鼻贴在ICU患者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88例留置胃管的患者,按留置胃管的先后顺序交替进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工字型鼻贴固定胃管,实验组采用经改良的“叶”型鼻贴固定胃管,观察2组患者鼻贴卷边率和胃管脱出率情况;2组患者对鼻贴美观度和胃管固定舒适度的感受情况.结果 对照组鼻贴卷边率和胃管脱出率分别为59.1%(26/44)和18.2%(8/44),实验组鼻贴卷边率和胃管脱出率分别为27.3%(12/44)和2.3%(1/44),P<0.01或P<0.05;对照组鼻贴美观度和胃管固定舒适度中自觉美观和自觉舒适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6%(6/44)和18.2%(8/44),实验组鼻贴美观度和胃管固定舒适度中自觉美观和自觉舒适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4.1%(15/44)和40.9%(18/44),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叶”型鼻贴固定胃管,可有效降低鼻贴卷边率、胃管脱出率,且因外形美观,舒适性好,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法 胃肠 重症监护病房 “叶”型鼻贴
原文传递
分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朱春香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29期-,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 ICU 入住期间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 ICU 入住时间的影响。方法将 ICU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 ICU 入住期间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 ICU 入住时间的影响。方法将 ICU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常规护理组患者入住ICU 后给予普通护理干预,分级护理组患者采取 ICU 分级监测的护理模式。对比2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并比较2组患者 ICU 入住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ICU 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分级护理组的专业技能[(98.24±24.56)分]、基本护理[(97.58±24.40)分]、病房消毒和管理[(98.13±24.54)分]、护理文书[(96.25±24.07)分]及健康教育宣传[(97.49±24.38)分]5项内容的分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9.36±19.84)、(77.21±19.31)、(75.43±18.86)、(76.37±19.10)、(71.42±17.86)分];分级护理组患者的 ICU 入住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2.50%(1/40)]和病死率(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17.50%(7/40)、17.50%(7/40)],ICU 入住时间[(3.76±0.94) d ]和住院时间[(18.37±4.60) d ]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6.13±1.54)、(25.26±6.32) d ];分级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50%(39/4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7.50%(3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 ICU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监测,明显降低了 ICU 入住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和 ICU 入住时间,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使 ICU 人员得到了合理的分配,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脑损伤 感染 住院时间 患者分级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