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跌倒风险动态评估在急诊内科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倩 朱春莉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在急诊内科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6例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中途退出观察者,最终2组各纳入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跌倒风险动态评估的护理干预对... 目的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在急诊内科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6例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中途退出观察者,最终2组各纳入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跌倒风险动态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策。比较2组干预前后UCLA眩晕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统计2组跌倒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UCLA眩晕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同期观察组UCLA眩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同期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跌倒发生率3.17%(2/63),低于对照组的14.29%(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跌倒风险动态评估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急诊内科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降低跌倒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风险 动态评估 眩晕 平衡功能 前庭功能
下载PDF
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玉 卞慧娟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年第6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化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急诊抢救室2017年6月—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取本科室2017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 目的探讨电子化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急诊抢救室2017年6月—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取本科室2017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采用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对两组护理交接班质量、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交接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实施后,NASR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士床边综合能力考核得分高于实施前(P<0.05),交接班时间由实施前的(20.58±3.22)min缩短为(13.05±2.78)min(P<0.05);实施后,科室因沟通不良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实施前的66.67%(P<0.05)。结论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急诊抢救室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交接班信息的快速、准确、完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化 SBAR模式 急诊抢救室交接班
下载PDF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探讨
3
作者 朱春莉 陈萌 +3 位作者 胡丹丽 陈燕 邹洁 张晓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178-178,192,共2页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方法:连续性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选择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方法:连续性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选择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观察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抢救时间方面差异明显,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在NIHSS 评分和CSS 评分结果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流程护理能够大大提高其急救效率,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的同时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急救效率
下载PDF
急诊昏迷患者病因的分析
4
作者 沈萍 陈冰 邹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0期1171-1171,共1页
关键词 急诊 昏迷 病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4
5
作者 钱德芳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815-1816,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现代社会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溶栓疗法的开展以及各医院逐步建立的绿色通道,其病死率也逐年下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第二代血栓溶解药物,研究表明[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现代社会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溶栓疗法的开展以及各医院逐步建立的绿色通道,其病死率也逐年下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第二代血栓溶解药物,研究表明[1],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应用rt-PA,使冠状动脉的再通率明显优于尿激酶及链激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溶栓 护理
下载PDF
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用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村 朱湘云 黄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肺水肿 心源性 低氧血症
下载PDF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护理
7
作者 黄芳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20期137-138,共2页
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意外事故之一,而股骨颈骨折又占了相当大比例。这与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下降有关,年龄越高骨折愈合越困难,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利大于弊,主张早期手术,早期离床,早期负重。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手术 护理
下载PDF
成批车祸复合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8
作者 欧小萍 《内蒙古中医药》 2009年第11X期104-104,共1页
总结11例因车祸致复合伤伤员的急救护理经验,认为该类伤员抢救护理成功的关键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成抢救小组,开放绿色通道,根据伤情级别严密观察病情,沉着应对,确保伤员的有效救治。
关键词 成批复合伤 急救 护理
下载PDF
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朱萍 杨承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510-1513,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延续性院内-院外双... 目的:探讨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于入院时及出院后第1、3个月分别对2组病人进行冠心病认知水平问卷调查和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评价,并比较2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入院时康复知识和预防行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1、3个月后,观察组康复知识及预防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2组病人入院时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戒烟及运动控制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1、3个月后,观察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戒烟及运动控制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控制不良行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延续性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蒋颖 张婧婧 +1 位作者 王寅冰 屠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6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17年4—5月在急诊科就诊预检分诊为普通患者的候诊患者为对照组(n=2744);2017年6—7月实施二次分诊模式后的普通候诊患者为试验组... 目的 探讨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17年4—5月在急诊科就诊预检分诊为普通患者的候诊患者为对照组(n=2744);2017年6—7月实施二次分诊模式后的普通候诊患者为试验组(n=2926).比较两组患者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8%,对照组为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40,P〈0.01);试验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8.64±2.18)分,对照组为(7.17±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8,P〈0.01).结论 二次分诊模式降低了普通急诊患者候诊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且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二次分诊 意外事件 满意度
原文传递
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及对炎性因子IL-1β、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顾炎 黄勤凤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7期936-939,共4页
目的 探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及对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90例,根据是否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分为两组,对照... 目的 探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及对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90例,根据是否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转运管理,研究组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结果 转运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体温等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运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运前两组患者的血糖、血乳酸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运前两组患者的IL-1β以及TNF-α指标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研究组患者IL-1β以及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有利于稳定患者各项指标,控制IL-1β、TNF-α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重症监护模式 急诊危重 安全转运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车祸伤患者预后及护士沟通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小萍 王寅冰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24期3379-3381,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车祸患者预后及护士沟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车祸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患沟通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车祸患者预后及护士沟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车祸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患沟通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意外事件、预后、护士综合沟通能力、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生休克等护理意外事件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医护沟通、护士间沟通、护患沟通、综合沟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助于增强护士沟通能力,减少急诊车祸伤患者护理意外事件,维系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祸伤 标准化沟通模式 沟通能力 护理意外事件
原文传递
PICC置管专用托板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涂小妹 任国琴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21期3106-3106,共1页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结合赛丁格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一项系统评价得出结论,肘上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较肘下置管高;而渗血、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肘下置管低。现今肘上置管已作为PICC常规操作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PICC置管 应用 一次穿刺成功率 设计 托板 并发症发生率 超声引导 常规操作
原文传递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倩 朱春莉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9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WES)联合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目的分析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WES)联合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GCS评分法预检分诊,观察组采用MWES联合GCS评分法预检分诊。比较两组的分诊成功率、就诊等候时间、救治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分诊成功率为97.32%,明显高于对照组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等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救治成功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89.29%(P〈0.05),病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7%vs10.71%,16.07%vs30.36%(χ2=4.307,6.411),满意度98.21%明显高于对照组9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患者预检分诊成功率,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格拉斯昏迷评分 预检分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