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与咪芬合剂防治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任炳旭 宗剑 +4 位作者 孙大鹏 唐季春 杨定清 周宁 季永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芬合剂(咪达唑仑+芬太尼)防治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或直(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共4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芬合剂组(MF组),每组各23例。手术...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芬合剂(咪达唑仑+芬太尼)防治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或直(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共4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芬合剂组(MF组),每组各23例。手术结束前40 min,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泵注10 min),MF组泵注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1.5μg/kg(泵注10 min),调控麻醉期间患者血压波动范围在基础血压20%之内。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MF组苏醒时间为(18.69±6.36)min,拔管时间为(26.13±6.83)min,均长于D组的(15.01±3.85)min和(18.74±3.80)min(P<0.05);而躁动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与咪芬合剂均可防治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右美托咪定优于咪芬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躁动 七氟烷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芬太尼
下载PDF
脑外科专用手术巾的新用途
2
作者 臧丽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96-896,共1页
关键词 脑外科专用手术巾 手术巾 用途
下载PDF
手术体位与麻醉的关系
3
作者 钟华 邱丽萍 张焰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8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手术体位 麻醉 俯卧位 截石位 连续硬麻 腰麻
下载PDF
山莨菪碱不同方式给药对亚低温治疗大鼠脑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小莲 张来柱 +2 位作者 陈群 王小舟 曾因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用山莨菪碱对亚低温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前脑缺血动物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及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变化。结果:大鼠海马中央区(CA1区)...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用山莨菪碱对亚低温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前脑缺血动物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及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变化。结果:大鼠海马中央区(CA1区)存活神经元计数:亚低温大剂量山莨菪碱颈动脉灌注组>亚低温组,亚低温大剂量山莨菪碱静脉用药组>常温组。NOS活性则表现为亚低温大剂量山莨菪碱颈动脉灌注组<亚低温组,亚低温大剂量山莨菪碱静脉用药组和亚低温小剂量山莨菪碱颈动脉灌注组<常温组。而且亚低温及亚低温复合用山莨菪碱均能显著抑制NO值的升高,减轻大量NO生成所导致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亚低温,大剂量山莨菪碱颈动脉灌注可以提高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滴注法),能够减轻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并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山莨菪碱 劲动脉给药 脑缺血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重组乳酸乳球菌灌胃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炎症反应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新跃 吴长毅 +2 位作者 周强 庞庆丰 曾因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46-550,i0001,共6页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合成携带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通过对正常大鼠灌胃后,观察其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炎症反应及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合成携带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通过对正常大鼠灌胃后,观察其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炎症反应及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灌胃组(HO组,n=10)、乳酸乳球菌灌胃组(LL组,n=10)及磷酸盐缓冲液灌胃组(PBS组,n=10)。实验前24h灌胃,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液体复苏1h后取材,比较各组动物的死亡率、细菌移位以及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并检查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LL组和PBS组比较,HO组的死亡率、Chiu6级评分、细菌移位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HO1含量和IL10灰度值均明显增加(P均<0.05);与HO组和LL组比较,PBS组肠组织MPO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有较好的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能明显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和细菌移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休克 失血性 乳酸乳球菌 细菌移位 肠道炎症反应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志斌 陈莺 +1 位作者 高新跃 曾因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51-553,共3页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HES)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即林格液,SC)组、HES130/0.4组和HES200/0.5组,每组8只。股动脉放血至大鼠平均动脉压(M...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HES)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即林格液,SC)组、HES130/0.4组和HES200/0.5组,每组8只。股动脉放血至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为40mm Hg(1mm Hg=0.133kPa),维持30min后分别输注溶液,使MAP升至70mm Hg,并维持60min;观察各用药组在60min内维持MAP70mm Hg所需补液量。分别在休克前及休克30、60和90min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2μg/kg,观察液体对NE升压反应的影响;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各用药组之间维持MAP70mm Hg所需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其中HES200/0.5组所需补液量最少,HES130/0.4组次之,SC组最多。休克90min时,HES130/0.4组、HES200/0.5组MAP升高幅度均明显高于SC组(P均<0.05),血浆NO和NOS含量均明显低于SC组(P<0.05或P<0.01)。结论HES130/0.4和HES200/0.5可通过降低血浆NO和NOS含量,从而改善休克大鼠的血管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休克 失血性 血管反应性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自制S形挂钩在临床上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戴玉兰 邱丽萍 张建新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4-354,共1页
引流袋是医院护理工作中常用的物品。对腹部引流、留置导尿等常见的护理操作中,多采用绑带和塑料绳把引流袋固定在病床上,其缺点是易脱落。我们自制了S形挂钩,经临床使用,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挂钩 护理
下载PDF
音乐疗法辅助吗啡用于肿瘤患者的镇痛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谢伟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5-1086,共2页
关键词 肿瘤患者 镇痛疗效 音乐疗法 吗啡 人类生命 恶性肿瘤 癌症患者 晚期患者
下载PDF
支撑喉镜声带术后早期应用布托啡诺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楠 张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麻醉下支撑喉镜术后早期镇痛、镇静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支撑喉镜术患者随机分为B组(n=30)和S组(n=30)。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手术结束时立即静脉给予布托啡诺0.03 mg/kg(B组)或相等容积生理...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麻醉下支撑喉镜术后早期镇痛、镇静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支撑喉镜术患者随机分为B组(n=30)和S组(n=30)。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手术结束时立即静脉给予布托啡诺0.03 mg/kg(B组)或相等容积生理盐水(S组),观察术后拔管时及拔管后5、15、30、601、20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意识状态、认知功能、伤口疼痛程度等,并进行舒适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在术后拔管时,拔管后5、15、30、601、20 min的HR、MAP均显著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0.03 mg/kg)可以安全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支撑喉镜术后早期的镇痛,能提高患者舒适度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镇痛 镇静
下载PDF
预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晓义 褚国强 季永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7期171-172,176,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麻诱导期间预先静脉注射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预注组(丙泊酚1.5m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组(丙泊酚1.5mg/kg)和对照组(0.9%生理盐水).在... 目的 探讨全麻诱导期间预先静脉注射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预注组(丙泊酚1.5mg/kg+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组(丙泊酚1.5mg/kg)和对照组(0.9%生理盐水).在静注芬太尼3 μg/kg(5 s内注射完毕)前1 min分别预先静注丙泊酚+罗库溴铵、丙泊酚和等容生理盐水(均在5s内注射完毕).记录芬太尼注射后2min内咳嗽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轻度咳嗽:1~2次;中度:3~5次;重度:>5次)、MAP、HR.结果 预注组无1例发生咳嗽,丙泊酚组咳嗽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 (P<0.05).结论 预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可有效避免全身麻醉诱导时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罗库溴铵 芬太尼 咳嗽反应
下载PDF
喉罩全麻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诊断肺癌1例
11
作者 廉海容 蔡礼鸣 +1 位作者 钮革亚 朱小莲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21期3359-3360,共2页
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肺癌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及气管周围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可以在门诊局麻下完成操作,这已被许多呼吸内镜医生所认同。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脑功能障碍不能配... 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肺癌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及气管周围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可以在门诊局麻下完成操作,这已被许多呼吸内镜医生所认同。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脑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检查的患者,则需要特殊处理后才能完成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通气 全身麻醉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肺癌
下载PDF
氯胺酮对内毒素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沈志耘 张焰 +2 位作者 张邓新 马正良 曾因明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8-361,404,共5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内毒素致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的防治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腹腔注射1.0mg·kg-1内毒素(LPS),16h后在机械通气下气管内滴注3.0mg.kg-1LPS的方法建立ARDS模型。雄性SD大鼠34只,随机分为4组:内毒素...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内毒素致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的防治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腹腔注射1.0mg·kg-1内毒素(LPS),16h后在机械通气下气管内滴注3.0mg.kg-1LPS的方法建立ARDS模型。雄性SD大鼠34只,随机分为4组:内毒素组(L组),生理盐水组(C组),内毒素加氯胺酮组(L+K组)及氯胺酮对照组(K组)。观察各组气管内滴注前(基础值)、达到ARDS时、ARDS后1、2、3h各时间点氧合指数(PaO2/Fi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于ARDS后3h处死动物,取右肺上叶行肺形态学观察,测定BALF中白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肺组织中MPO活力的变化,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的改变。结果L组和L+K组气管内滴注LPS后PaO2/FiO2逐渐下降,在ARDS时、ARDS后1、2、3h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1)。L组白蛋白含量、MPO活性及TNF-α含量较C组显著升高(P<0.01);与L组相比,L+K组白蛋白含量、MPO活性及TNF-α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P<0.05)。肺病理可见:给予氯胺酮后,内毒素性ARDS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氯胺酮干预后可减少ARDS大鼠肺组织白蛋白渗出,降低MPO的活力和TNF-α含量。结论氯胺酮可能通过抑制TNF-αmRNA的表达,减少肺组织中TNF-α产生而对ARDS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MPO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下载PDF
丙泊酚对LPS激活人体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彭生 汪伟 +1 位作者 李炜 董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7期95-96,共2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LPS激活后人体中性粒细胞(PMN)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采血,分离PMN后每例分为5份,分别加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对照组)、LPS组(终浓度为100 ng/L)、LPS+丙泊酚2μg/mL组(P1组)、...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LPS激活后人体中性粒细胞(PMN)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采血,分离PMN后每例分为5份,分别加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对照组)、LPS组(终浓度为100 ng/L)、LPS+丙泊酚2μg/mL组(P1组)、LPS+丙泊酚4μg/mL组(P2组)、LPS+丙泊酚8μg/mL组(P3组)的5组。孵育12 h后,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IL-8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核内p65蛋白含量。结果实验剂量的丙泊酚均可不同程度抑制LPS激活后培养液中TNF-α、IL-8的增高(P〈0.05);2~8μg/mL浓度的丙泊酚可以显著增加LPS导致的核内p65含量的增加(P〈0.05);丙泊酚的这种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2~8μg/mL浓度的丙泊酚可通过抑制p65的激活,显著减少PMN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中性粒细胞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重组乳酸乳球菌灌胃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新跃 任从才 +3 位作者 张欣 姚月华 庞庆丰 吴长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5-228,I0002,共5页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合成携带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通过对正常大鼠灌胃,观察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是否有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应,是否能够减少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方法 将3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携带HO-...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合成携带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通过对正常大鼠灌胃,观察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是否有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应,是否能够减少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方法 将3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灌胃组(HO组,n=10)、乳酸乳球菌灌胃组(LL组,n=10)及谷氨酸灌胃组(Glu组,n=10)。Glu组在实验前6h灌胃,其余两组在实验前24h灌胃,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液体复苏后1h取材,比较各组动物的死亡率和平均动脉压(MAP);采用比色法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组织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灰度值;并行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LL组和Glu组比较,HO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均〈0.05);HO组液体复苏期(5、10、20和30min)MAP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LL组比较,HO组和Glu组的IL-10和HO-1的灰度值均明显增加(P均〈0.05);与Glu组比较,HO组的HO-1灰度值明显增加(P〈0.05)。3组间TNF—α灰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LL组、Glu组和HO组肠组织Chiu’S评分分别为(1.93±0.49)分、(1.75±0.58)分和(1.41±0.28)分,HO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携带HO-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灌胃可明显增强失血性休克大鼠HO-1活性,能较好地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休克 失血性 乳酸乳球菌 谷氨酸 炎症反应 肠道
下载PDF
术中高频电刀致灼伤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蕾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9期1060-1060,共1页
关键词 手术损伤 高频电刀 电灼伤 防范措施 影响因素 消毒液
下载PDF
6%羟乙基淀粉在脊麻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瑞芹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4期117-118,共2页
目的:研究6%羟乙基淀粉对脊麻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1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2组.重比重布比卡因7.5~10mg腰麻前半小时自外周静脉分别注入6%羟乙基淀粉130/0.3(Ⅰ组)和复方乳酸钠(II组).记录录BP、HR、SpO2、ECG参数... 目的:研究6%羟乙基淀粉对脊麻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1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2组.重比重布比卡因7.5~10mg腰麻前半小时自外周静脉分别注入6%羟乙基淀粉130/0.3(Ⅰ组)和复方乳酸钠(II组).记录录BP、HR、SpO2、ECG参数,记录时间点分别为输液前(T0)、输液后(T1)、脊麻后1min(T2)、5min(T3)以及10 min(T3).结果:2组产妇TSBP和DBP参数T2~T4时都有下降趋势.Ⅱ组下降趋势比I组明显(P〈0.05).输液后2组孕妇Hb及Hct都降低,而通过测定,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前实施6%羟乙基淀粉诸如能够有效地扩充刮宫产产妇的血容量,从而维持产妇循环功能,且这一做法对凝血系统影响小,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所致肠道炎症反应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新跃 吴长毅 +1 位作者 庞庆丰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4-175,178,共3页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hemorrhagic shock mainly include bleeding control and fluid resuscitation. However, current resuscitation fluids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inflammation of low intestine and bacterial tran...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hemorrhagic shock mainly include bleeding control and fluid resuscitation. However, current resuscitation fluids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inflammation of low intestine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that causes organ dysfunction.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bout the inflammation of lower intestine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luids resuscitation on the inflammation of low intestine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However, it still has not perfectly fluid resuscitation used in hemorrhagic shock nowa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resuscitation hemorrhagic shock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flammation of low intestinel intestinal barri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