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诊断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裴昌军 王琨 +1 位作者 裴敏 王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2114-2117,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对椎-基底...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起源、行径、管径、数目、窗式等变异。结果160例患者中,共发现起源变异1例(0.6%),椎动脉颅外段入横突孔变异11例(6.8%),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变异74例(46.3%),一侧优势椎动脉变异105例(65.6%),一侧椎动脉缺如变异2例(1.3%),窗式变异5例(3.1%),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23例(14.4%)。结论 MSCTA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全程、直观、多角度显示椎-基底动脉先天性解剖变异,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部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对肝占位性病灶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846-1849,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通过背景抑制的WDI经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制作局部类PET图像,观察病灶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以1.6×10-3 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局部类PET图像,28例46个肝占位性病灶均显示清晰。结论: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并测量病灶的ADC值对肝占位性病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肝肿瘤
下载PDF
腹腔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容积重建(VR)解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琨 王德杭 沈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8期806-808,共3页
目的:利用6层螺旋CT血管容积重建(V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开口部位、走行及分支、测量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及腹腔动脉长度。方法:采用西门子Emotion6螺旋CT机测量正常人腹腔动脉80例。扫描方法:选用准直3mm40例,准直2mm40例... 目的:利用6层螺旋CT血管容积重建(V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开口部位、走行及分支、测量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及腹腔动脉长度。方法:采用西门子Emotion6螺旋CT机测量正常人腹腔动脉80例。扫描方法:选用准直3mm40例,准直2mm40例。重建层厚4.0mm40例,2.5mm40例,重建重叠1.0mm。注射流率3.5ml/s。动脉期根据年龄、心率分别选用22-28s。每例均进行容积重建(VR)。从不同平面不同角度观察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情况,测量腹腔动脉长度、与腹主动脉间角度。结果: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率分别为:脾动脉100%,肝总动脉100%,胃左动脉68%,胃十二指肠动脉100%,肝右动脉82%,肝左动脉73%。腹腔动脉开口部位在T12-L1椎体之间,以L1椎体上缘多见。走行方向多种多样。长度:最长5.02cm,最短1.20cm,平均2.76cm。角度:最大143,最小19,平均58.1。结论:6层螺旋CT血管容积重建(VR)技术可以较真实地显示腹腔动脉开口部位、走行及分支,测量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腹腔动脉长度,对介入插管和外科手术可切除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螺旋CT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裴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局灶性结节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期扫描
下载PDF
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87-788,共2页
①目的探讨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骶管囊肿患者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③结果 MRI容易显示病灶,行X线及CT检查多不易发现。骶管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临床症状与体位改变关系密切。本组32... ①目的探讨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骶管囊肿患者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③结果 MRI容易显示病灶,行X线及CT检查多不易发现。骶管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临床症状与体位改变关系密切。本组3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9例临床症状明显者采取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④结论 MRI是骶管囊肿诊断的主要依据。对MRI确诊骶管囊肿较大且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囊肿 MRI 治疗
下载PDF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琨 裴敏 +2 位作者 朱杰 蔡维波 李松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第6期834-835,共2页
①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②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术前及术后检查外周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超声及增强CT检测... ①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②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术前及术后检查外周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超声及增强CT检测脾脏大小及门静脉宽度并作比较。③结果术后3天复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月、6月脾脏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④结论采用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可以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减轻门静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
下载PDF
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亮亮 王敏 王德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常规MRI平扫和增强的特点,以及在DWI、PWI、1H-MRS上的表现。结果 25例患者共检出42个病灶,单发15例,多...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常规MRI平扫和增强的特点,以及在DWI、PWI、1H-MRS上的表现。结果 25例患者共检出42个病灶,单发15例,多发10例,主要分布于深部近中线脑白质处。MRI平扫病灶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瘤周水肿多表现为轻中度。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呈结节状、团块状强化,囊变坏死少见。13个病灶出现"脐凹征",8个病灶出现"尖角征",4个病灶累及胼胝体,出现"蝶翼征"。DWI显示42个病灶实质部分呈高或稍高信号,ADC信号明显低于正常脑实质。14例患者共25个病灶进行PWI扫描,17个病灶呈低灌注,8个病灶呈等灌注。4例患者共5个病灶行1H-MRS检查,均表现为肌酸(creatine,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峰降低,胆碱(choline,Cho)峰升高,并可见高耸的脂质(Lipid,Lip)峰。结论多模态MR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PCNSL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