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俊 陈莉 钱铮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15-917,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胃癌中CD34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CD34的基因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随访资料分析MVD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胃癌中MVD值均为(27.8±10.... 目的:观察胃癌中CD34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CD34的基因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随访资料分析MVD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胃癌中MVD值均为(27.8±10.3)/HP,正常胃黏膜中MVD值为(13.02±8.25)/HP,前者高于后者(t=4.371,P<0.01)。MVD与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均P<0.05),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其中MVD>15/HP的5年生存率低于MVD≤15/HP组(P<0.05)。结论:胃癌中MVD与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增加能显著上调和促进癌进展,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毛细血管 抗原 CD34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宋红杰 季育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2307-2309,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方法:对6例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随访10-84个月。结果: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病史上均有较长时间或数年前相...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方法:对6例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随访10-84个月。结果: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病史上均有较长时间或数年前相对静止的无痛性肿块。大体结构呈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镜下肿瘤组织由间叶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大,主要呈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形态,部分肿瘤组织向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横纹肌肉瘤方向分化。肿瘤组织可以经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Vim:6/6、AE1/AE3:0/6、EMA:0/6、CD117:3/6、CD34:1/6、S-100:2/6、SMA:2/6、CD99:4/6、bcl-2:3/6、p53:5/6、Ki67:>10%、ER:0/6、PR:2/6、MyoD1:1/6。结论: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预后主要由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恶性分叶状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红杰 施晓健 +5 位作者 崔志俊 季育娟 章如松 吴波 洪练青 张正春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HNL 39例的临床特点,常规切片观察其镜下形态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68、C...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HNL 39例的临床特点,常规切片观察其镜下形态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68、CD123、MPO、CD3、CD20等的表达。结果:HNL发病以年轻女性为主,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抗生素治疗无效;在病变早期、中期及晚期出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标记CD68阳性率100.0%,MPO阳性率82.0%,CD123阳性率89.7%,CD3、CD20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在表达。结论:HNL以其临床特点及镜下形态特征可以诊断,免疫组化CD68、CD123、MPO是很好的辅助诊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鲍文样丘疹病32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宋红杰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94-195,共2页
为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预后。总结鲍文样丘疹病 32例临床病理资料 ,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1~ 5年 ,2 9例接受治疗 ,其中 12例经外科局部皮肤切除 ,无复发 ;12例经激光或电灼治疗 ,复发 2例 ,后经外科... 为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预后。总结鲍文样丘疹病 32例临床病理资料 ,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1~ 5年 ,2 9例接受治疗 ,其中 12例经外科局部皮肤切除 ,无复发 ;12例经激光或电灼治疗 ,复发 2例 ,后经外科手术切除 ,最终治愈 ;5例用 5 - Fu油膏局部涂敷治疗 ,病灶缓慢消退 ;3例未作任何治疗 ,其中1例经随访 8个月 ,病灶已自行缩小 ,另 2例失访。预后良好 ,该病有一定的自愈倾向 ,适当治疗后不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文样丘疹病 鲍文病 鳞状细胞癌 病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胃癌NET-1、Ki-67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钱铮 陈莉 +1 位作者 王桂兰 鄂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NET-1和Ki-67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NET-1和Ki-67的表达,对两指标均阳性病例行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方法,原位检测两指标的表达特点和比邻关系。所有病例随访60月以...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NET-1和Ki-67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NET-1和Ki-67的表达,对两指标均阳性病例行免疫组化双标双染方法,原位检测两指标的表达特点和比邻关系。所有病例随访60月以上。结果胃癌组织中NET-1和Ki-67高表达分别为56.98%和74.42%,两指标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两指标高表达分别与癌分化呈负相关(均P<0.01);与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均P<0.05);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均P<0.05),其3年、5年生存率均低于相应的低表达组或阴性组(P<0.05,P<0.01);NET-1表达还与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NET-1、Ki-67基因蛋白高表达反映胃癌细胞群体增殖活性,上调癌进展,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NET-1 KI-67 预后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CD123及MPO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宋红杰 刘俊杰 +3 位作者 章如松 洪练青 朱芸 吴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CD123和MPO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HNL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12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和1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 目的探讨CD123和MPO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HNL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12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和1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对照。结果 CD123在HNL中的阳性率为89.7%,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为33.3%(P<0.01),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为16.7%(P<0.01),其CD123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5%;MPO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88%,两者联合应用,其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96%。结论 CD123和MPO在HNL中均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具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是诊断HNL较为理想的免疫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CD123 MPO 免疫组化标记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红杰 马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为Kikuchi病或Kikuchi-Fujimoto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的淋巴结炎症性病变。临床以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病理组织学以坏死和吞噬核碎屑的组织细胞为主及数量...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为Kikuchi病或Kikuchi-Fujimoto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的淋巴结炎症性病变。临床以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病理组织学以坏死和吞噬核碎屑的组织细胞为主及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样单核(树突)细胞增生。HNL无特殊治疗(临床主要采取对症处理),多数属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HNL预后较好,少数可有复发。近年来男性发病率上升,并有死于该疾病的报道,该文就HNL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病理学 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文献综述
下载PDF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宋红杰 马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2,共3页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WHO(2004)版正式命名的肾脏少见肿瘤。多见于成年女性,临床上多数无明显症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呈管状和实性梁索状排列,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低...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WHO(2004)版正式命名的肾脏少见肿瘤。多见于成年女性,临床上多数无明显症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呈管状和实性梁索状排列,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低级别)。近年陆续有高级别(肉瘤变)MTSCC的病例报道。其临床预后多数较好,少数可复发和转移。该文对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病理学 诊断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宫颈微偏腺癌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9
作者 宋红杰 钱铮 张正春 《实用癌症杂志》 2005年第2期182-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微偏腺癌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子宫颈肥大呈桶状,切面见子宫颈纤维肌层增厚,质地...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微偏腺癌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子宫颈肥大呈桶状,切面见子宫颈纤维肌层增厚,质地硬,有多个不规则微小囊腔形成。大部分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接近正常宫颈黏液性腺上皮,但腺体大多呈不规则的囊状扩张、扭曲,有鸡爪样触角形成,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结论微偏腺癌是1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诊断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为恶性的宫颈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复习 子宫颈微偏腺癌 组织学形态 组织学观察 子宫颈肥大 浸润性生长 生物学行为 临床特征 鉴别诊断 临床资料 白带增多 肿瘤细胞 囊状扩张 间质反应 神经组织 肿瘤组织 宫颈刮片 不规则 异型性 癌患者 腺上皮 黏液性
下载PDF
NET-1表达与胃癌发展和预后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铮 陈莉 +2 位作者 李杏玉 王桂兰 鄂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目的:研究NET-1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制备的NET-1抗体,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NET-1基因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NET-1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NET-1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制备的NET-1抗体,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NET-1基因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NET-1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NET-1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强阳性表达率为56.98%,在癌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NET-1强阳性表达与癌分化(P<0.01)以及患者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3年、5年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期均显著低于其弱阳性组(P<0.05)。结论:NET-1基因表达能较好地反映胃癌细胞群体增殖活性,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标记,能显著上调和促进癌进展。实验设计制备的NET-1抗体将能较好的用于临床肿瘤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NET-1 临床病理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惰性柱状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红杰 马琳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5-596,共2页
患者女性,61岁。因头晕行走不稳2年,阵性心悸胸闷2周于2013年8月15日入住我院,患者原有右侧基底节区腔梗、冠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病史。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柱状细胞亚型 病例报道
下载PDF
前臂部恶性血管球瘤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红杰 马琳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2-1173,共2页
患者男性,67岁,因无意中发现“右前臂肿块”半个月入院,触之较硬,无明显疼痛,活动度可。查体:右前臂可扪及一皮下肿块,大小3 cm×2 cm,质地中等,界清,活动度可,无触痛。彩色B超:右前臂浅表软组织内见一低回声,大小30 mm×20 mm... 患者男性,67岁,因无意中发现“右前臂肿块”半个月入院,触之较硬,无明显疼痛,活动度可。查体:右前臂可扪及一皮下肿块,大小3 cm×2 cm,质地中等,界清,活动度可,无触痛。彩色B超:右前臂浅表软组织内见一低回声,大小30 mm×20 mm,椭圆形,边界清,内回声均匀,后方回声无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示肿块周边见环状血流信号,内部见条状血流信号。术中见肿瘤组织位于筋膜下,周界清,完整切除。患者手术后行放疗(合计26次),随访24个月,目前情况良好,未出现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前臂部 鉴别诊断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胃癌中P27^(Kip1)、P53表达与其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红杰 陈莉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 P2 7Kip1和 P5 3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 (二步法 )检测 10 0例胃癌组织中的 P2 7Kip1 蛋白和 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P2 7Kip1 蛋白阳性表达检测率 4 4 % ;P5 3蛋白阳性表达检测率...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 P2 7Kip1和 P5 3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 (二步法 )检测 10 0例胃癌组织中的 P2 7Kip1 蛋白和 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P2 7Kip1 蛋白阳性表达检测率 4 4 % ;P5 3蛋白阳性表达检测率 4 9%。在胃癌浸润浆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和 5年内死亡组中 P2 7Kip1低表达与 P5 3高表达均与相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单变量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P2 7Kip1 高表达组 5年生存率为 70 .5 9% ,显著高于低表达组 5 4 .5 5 %和阴性组 2 6 % ;P5 3高表达组 5年生存率为 19.2 3% ,显著低于低表达组 4 3.75 %和阴性组 5 3.19%。多变量 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P2 7Kip1 、P5 3均是判断胃癌独立的预后指标 ,但低 P2 7Kip1 表达对患者预后差的相对危险度 (RR=3.0 6 )显著大于高 P5 3表达对患者预后差的相对危险度 (RR=2 .33)。结论 :P2 7Kip1低表达与 P5 3高表达的癌细胞常更能浸润与转移 ,使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 P2 7Kip1 和 P5 3是判断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其中 P2 7Ki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27^KIP1基因 P53基因 预后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红杰 陈莉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用常规 HE和免疫组化 CK1 9检测 10 0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0 0例胃癌中 ,76例淋巴结明显转移 ,6例淋巴结微转移 ,18例无转移。在 P2 7Kip1 和 P5 3表达及 5年生存期上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组...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用常规 HE和免疫组化 CK1 9检测 10 0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0 0例胃癌中 ,76例淋巴结明显转移 ,6例淋巴结微转移 ,18例无转移。在 P2 7Kip1 和 P5 3表达及 5年生存期上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相反 ,微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因子 P2 7Kip1 和 P5 3蛋白表达和 5年生存期影响不大 ,依据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方法敏感可行 ,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转移 预后
下载PDF
26例鲍文样丘疹病临床分析
15
作者 刘勤 宋红杰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5期292-293,共2页
目的:为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总结鲍文样丘疹病26例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观察病情变化12-18个月。结果:22例接受治疗,其中6例经外科局部皮肤切除,无复发;13例经激光或电灼治疗,复发1例,后经外科手... 目的:为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总结鲍文样丘疹病26例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观察病情变化12-18个月。结果:22例接受治疗,其中6例经外科局部皮肤切除,无复发;13例经激光或电灼治疗,复发1例,后经外科手术切除,最终治愈;3例用5-Fu油膏局部涂敷治疗,病灶缓慢消退;4例未作任何治疗,其中2例经随访18个月,病灶已自行缩小,另2例失访。结论:鲍文样丘疹病预后良好,有一定的自愈倾向,适当治疗后不易复发。大体观有典型形态特征,镜下与鲍文病类似,可表现有棘细胞的轻-重度不典型增生,核分裂象易见。组织病理学确诊时要注意与鲍文病和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文样丘疹病 鲍文病 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改良多聚-L-赖氨酸法防脱片载玻片的制备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婷 钟声旺 +2 位作者 邱冬梅 孙萍 沈长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4期311-312,共2页
目的:探索一种经济实用效果良好的防脱片载玻片的制备方法。方法:将市售普通载玻片进行改良多聚-L-赖氨酸防脱片载玻片的制备处理和传统重铬酸钾洗涤法及防脱片制备处理后,与市售防脱片载玻片成品进行相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切片制备。结... 目的:探索一种经济实用效果良好的防脱片载玻片的制备方法。方法:将市售普通载玻片进行改良多聚-L-赖氨酸防脱片载玻片的制备处理和传统重铬酸钾洗涤法及防脱片制备处理后,与市售防脱片载玻片成品进行相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切片制备。结果:改良防脱制备法效果稳定可靠,明显优于传统防脱片处理法,并可与市售防脱片处理的成品载玻片媲美。结论:改良多聚-L-赖氨酸防脱片载波片的制备法方便可靠,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多聚-L-赖氨酸防脱片 重铬酸钾洗涤法 市售防脱片
下载PDF
出汗性血管瘤1例
17
作者 张德生 殷梅英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年第5期757-758,共2页
关键词 出汗性血管瘤 血管瘤 病理 治疗
下载PDF
陈旧蜡块组织脆硬影响制片的改进方法
18
作者 徐婷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1年第4期452-452,共1页
在病理科做制片工作,经常遇到因为蜡块放置过久或保留不当,使组织变得脆硬而难以制片的困难,几年来,作者将传统的软化方法加以改进,配制成一种新的软化剂,对上千例陈旧性蜡块组织进行软化处理,其结果95%以上的蜡块组织做出了满... 在病理科做制片工作,经常遇到因为蜡块放置过久或保留不当,使组织变得脆硬而难以制片的困难,几年来,作者将传统的软化方法加以改进,配制成一种新的软化剂,对上千例陈旧性蜡块组织进行软化处理,其结果95%以上的蜡块组织做出了满意的切片,且能完整的切片、连片。切片不仅可进行常规HE染色,而且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收到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块组织 脆硬 制片
下载PDF
AFP、CEA用于肝癌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19
作者 沈莹 《临床研究》 2014年第8期67-67,共1页
目的:探讨和研究AFP、CEA用于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1年1月—2013年4月之间我院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此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1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的AFP、CEA水平并分析。结果观察组... 目的:探讨和研究AFP、CEA用于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1年1月—2013年4月之间我院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此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1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的AFP、CEA水平并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FP、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AFP、CEA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对比结果来看,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CEA水平对于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敏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P CEA 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
下载PDF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红杰 马捷 +3 位作者 周航波 马恒辉 石群立 周晓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和预后。方法收集5例肾MTSCC进行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及电镜观察,随访3~5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女性4例,男性1例。3...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和预后。方法收集5例肾MTSCC进行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及电镜观察,随访3~52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女性4例,男性1例。3例因腰酸、腰部不适而就诊,2例系体检偶然发现。大体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灰黄或灰红色,1例高级别MTSCC切面可见明显坏死。镜下观察:低级别MTSCC主要由小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及黏液样基质构成,细胞形态较温和,核分裂象稀少。1例高级别MTSCC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未见小管状及黏液样基质,细胞明显异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5/5)、CKpan(5/5)、CK7(5/5)、CK19(5/5)、3413E12(1/5)、上皮细胞膜抗原(EMA,5/5)、E-cadherin(3/5)、CD10(1/5)、P504S(5/5)、CAM5.2(5/5)有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4例小于或等于5%,1例高级别者达15%。超微结构显示管腔内可见短的微绒毛,局部核膜有内陷。4例随访3~5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MTSCC好发于女性,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临床多为低级别MTSCC,预后良好;对高级别MTSCC患者因其预后较差,手术后须密切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诊断 鉴别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