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课让初中历史课堂更高效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广强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0年第9期56-57,共2页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一对多”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鉴于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微课,将复杂的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一对多”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鉴于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微课,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和清晰化,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和记忆负担,使学生更加系统、直观、清晰地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条理化 初中历史课堂 信息技术 利用微课 历史知识体系 教学模式 清晰化
下载PDF
通过“五让”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地位
2
作者 刘日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第22期38-38,共1页
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并推广了"四标、五让、六环节"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可以说正是新课程理念的... 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并推广了"四标、五让、六环节"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可以说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细则,我们的教学在此教学法中受益匪浅.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五让"浅谈如下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法 学生为主体 六环节 五让 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 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3
作者 唐利成 《学周刊(中旬)》 2010年第11期71-71,共1页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记,教师是主角,学生当配角,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现行的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根据...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记,教师是主角,学生当配角,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现行的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谈几点做法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活” 教师讲解 教学模式 课堂气氛 教学实践 学生 主动性
下载PDF
浅析换元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卢春松 《数理化学习》 2014年第10期72-72,74,共2页
换元法是一种辅助元素替代法,其特点是通过使用新的变量将分散的条件结合到一起,让隐含条件表现出来,之后将复杂的形式转换成简单明了的形式.换元法的实质就是化归与转换的数学思想.关键点在于设元和造元,目的是将问题转换成新对象去研... 换元法是一种辅助元素替代法,其特点是通过使用新的变量将分散的条件结合到一起,让隐含条件表现出来,之后将复杂的形式转换成简单明了的形式.换元法的实质就是化归与转换的数学思想.关键点在于设元和造元,目的是将问题转换成新对象去研究.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数学解题过程中,换元法的应用做出浅析.一、换元法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初中数学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因式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元法 数学解题 实际教学经验 隐含条件 数学问题 化归 元素替代 元来 解题技巧 问题转换
原文传递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承虎 《学周刊(上旬)》 2012年第8期54-54,共1页
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知识,语言知识积累丰富了,阅读和写作水平才能上去,学生的素质水平也才能相应地提高。但是积累知识绝不能通过人们想象中的死记硬背,让学生成为一个个书呆子,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 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知识,语言知识积累丰富了,阅读和写作水平才能上去,学生的素质水平也才能相应地提高。但是积累知识绝不能通过人们想象中的死记硬背,让学生成为一个个书呆子,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而不厌"的良好学习态度。一、要抓住课堂学生的身份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知识 学生 课堂学习 主观能动性 知识积累 素质水平 死记硬背 学习态度
原文传递
过程与结果并重 直观与推理相融 被引量:2
6
作者 乔太华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9年第26期48-50,共3页
(淮安中考第27题)如图1,在△ABC中,AB=AC=3,∠BAC=100°,D是BC边的中点。小明对图1进行了如下操作:在线段AD上任取一点P,联结PB,将线段PB绕点P逆时针方向旋转80°,点B的对应点是点E,联结BE,得到△BPE。小明发现:随着点P在线段A... (淮安中考第27题)如图1,在△ABC中,AB=AC=3,∠BAC=100°,D是BC边的中点。小明对图1进行了如下操作:在线段AD上任取一点P,联结PB,将线段PB绕点P逆时针方向旋转80°,点B的对应点是点E,联结BE,得到△BPE。小明发现:随着点P在线段AD上位置的变化,点E的位置也在变化,点E可能在直线AD的左侧,也可能在直线AD上,还可能在直线AD的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腰三角形 合情推理 PC 推理过程 直线平行 演绎推理
原文传递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继良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9X期28-28,共1页
1动画式问题情境现在的中学生感兴趣的是图片、漫画还有视频,因此,多媒体已经转变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主要方法。让无声到有声、由静到动的过程,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推理中... 1动画式问题情境现在的中学生感兴趣的是图片、漫画还有视频,因此,多媒体已经转变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主要方法。让无声到有声、由静到动的过程,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推理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古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预测塔基是什么形状?(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几种,其中主要有平行四边形、菱形)此时,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的动画是塔基截面被剖开的面,呈现是一个正方形,有些人的猜测得到证实。那么直角的确定古埃及人是怎样做到的?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乐于参与到学习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埃及金字塔 塔基 理中 有理数乘法 知识研究 发散思维能力 正有理数 多媒体播放 主动探究
原文传递
浅谈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承虎 《学周刊(上旬)》 2012年第10期189-189,共1页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也在积极学习、探索着.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也在积极学习、探索着.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藏认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要能够“进得去”.也要能够“出得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教师 初中语文 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 实际教学
原文传递
以实验操作为介 以考查“双推”为魂
9
作者 乔太华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9年第12期1-4,共4页
数学教学不应以知识的密度来代替对学生思维能力、思想方法的考查,而应将"双推"即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巧妙地融合其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从一道试题出发,试论数学教学如何以实验操作为介,以考查"双推"... 数学教学不应以知识的密度来代替对学生思维能力、思想方法的考查,而应将"双推"即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巧妙地融合其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从一道试题出发,试论数学教学如何以实验操作为介,以考查"双推"为魂,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数学素养 演绎推理 新课标 实验操作 合情推理 教学目的
原文传递
技能与思想相融 直观共想象齐舞
10
作者 乔太华 张建华 《中学数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2-64,共3页
1试题呈现(2020年淮安市中考第27题)如图1,二次函数y=-x^(2)+bx+4的图像与直线l交于A(-1,2)、B(3,n)两点.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于l于点M,交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于点N,设点P的横坐标为m.(1)b=,n=;(2)若点N在点M的上... 1试题呈现(2020年淮安市中考第27题)如图1,二次函数y=-x^(2)+bx+4的图像与直线l交于A(-1,2)、B(3,n)两点.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于l于点M,交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于点N,设点P的横坐标为m.(1)b=,n=;(2)若点N在点M的上方,且MN=3,求m的值;(3)将直线AB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C、D(如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函数 单位长度 中考 函数的图像 横坐标 淮安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