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60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守云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3期3507-3508,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神经内科脑卒中病人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病人650例,对其院内感染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650例病人当中在院内感染人数有60例,感染发生率为9.23%,大部分以老年病人居多。结论脑卒中... 目的分析研究神经内科脑卒中病人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病人650例,对其院内感染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650例病人当中在院内感染人数有60例,感染发生率为9.23%,大部分以老年病人居多。结论脑卒中病人在院内感染主要和病人住院时间、年龄以及原发性疾病密切相关,应该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医院感染 脑卒中 神经内科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曾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7期2617-2619,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6年5-7月的高危失禁性皮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一般专科护理;将2016年8-12月的高危失禁性皮炎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将对照组的资料进行现状把...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6年5-7月的高危失禁性皮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一般专科护理;将2016年8-12月的高危失禁性皮炎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将对照组的资料进行现状把握、原因分析,对全科室护士进行相关知识传授并考核,制定科室的失禁性皮炎的预防治疗流程,指导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观察组的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皮炎治愈好转率及皮炎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神经内科护士对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降低了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提高了失禁性皮炎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失禁性皮炎 神经内科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3
作者 徐祥英 付怀栋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1 184例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对其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ICH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3.0%,检出的病...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1 184例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对其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ICH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3.0%,检出的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63.4%)、革兰阳性球菌(26.7%)、真菌(9.9%);其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意识状态、气管插管或切开、出血量、球麻痹、营养状况等有关。结论 ICH患者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肺炎 交叉感染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大鼠脑出血模型制作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付怀栋 潘永进 +2 位作者 王秀彬 林福军 杜守云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607-1608,1611,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制作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术后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应用研制的串联线圈对大鼠进行头颅MRI,比较两种方法对判断大鼠脑出血模型制作中模型...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制作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术后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应用研制的串联线圈对大鼠进行头颅MRI,比较两种方法对判断大鼠脑出血模型制作中模型成功与否的可靠性。结果经过神经功能评分判断为模型成功的30只大鼠,头颅MRI显示有10只大鼠血液反流入皮质、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其余20只大鼠在右侧基底节区可见大小一致的血肿。结论应用3.0T MRI结合串联线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准确判断大鼠脑出血模型制作是否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大鼠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薛晓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22期9-10,共2页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6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黛力新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6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黛力新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1、2、4、6周时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64.29%,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症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抑郁情况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珍 付小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23期3581-3582,共2页
目的:探讨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两个病区2016年6-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萧氏双c护理模式,比较... 目的:探讨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两个病区2016年6-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萧氏双c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舒适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NIHSS和Brathel指数评分在住院当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Q评分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四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氏双c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血清E选择素、sVCM-1在糖调节受损患者中的水平分析
7
作者 王绪山 徐桂玲 +1 位作者 王敏 宋凤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24期3261-3262,3269,共3页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M-1)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方法:根据空腹血糖(FPG)及2h血糖(2hPG)水平,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组,35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25例)、糖耐量减低组(IGT组,23...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M-1)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方法:根据空腹血糖(FPG)及2h血糖(2hPG)水平,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组,35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25例)、糖耐量减低组(IGT组,23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组(IFG+IGT组,26例)和2型糖尿病组(DM组,18例)。均为体检中新发现者。结果:血清中E-selectin水平在各组中比较显示,除IFG组与IGT组两组水平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他各组血清中E-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中sVCM-1水平在各组中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血清中E-selectin、sVCM-1的水平,可以早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和延缓血管内皮的损伤和DM的发生发展,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选择素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糖调节受损 2 型糖尿病
下载PDF
奥卡西平和苯妥英钠单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薛晓琳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12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OXC)和苯妥英钠(PHT)单药治疗新诊断或未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成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新诊断的癫痫患者或从未服用过抗癫痫药物的患者74例分为OXC治疗组(n=37)和PHT治疗组(n=3...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OXC)和苯妥英钠(PHT)单药治疗新诊断或未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成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新诊断的癫痫患者或从未服用过抗癫痫药物的患者74例分为OXC治疗组(n=37)和PHT治疗组(n=37),OXC治疗组采用OXC单药治疗,成人起始剂量600mg,每天2次,每隔三天增加300mg/d,直至个体达到最佳剂量900—1800mg/d。PHT治疗组采用PHT单药治疗,个体治疗剂量维持在300—800mg/d之间。比较药物最佳剂量下的月平均发作次数与入组前的月平均发作次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治疗和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结果OXC治疗组达到完全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恶化、退出的分别为12(32.43%)、10(27.03%)、9(24.32%)、6(16.21%)、0(0%)、0(0%)例;PHT治疗组分别为10(27.03%)、7(18.92%)、9(24.32%)、2(5.41%)、3(8.11%)、6(16.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3)。OXC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仅3例(8.11%),而PHT治疗组有8例(21.62%),其中6例因不良反应退出。结论OXC对于各类癫痫疗效肯定,耐受性更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可以替代传统抗癫药物进行单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卡西平 苯妥英钠 癫痫 疗效
下载PDF
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庄会艳 付怀栋 +2 位作者 杜守云 林福军 周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3216-3217,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为疏血通单独治疗,实验组为疏血通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于入院第1、14、21天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为疏血通单独治疗,实验组为疏血通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于入院第1、14、21天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4天对照组及实验组NIHSS评分分别为(8.94±2.42)分及(7.10±2.36)分(P=0.001);hs-CRP水平分别为(10.77±4.93)mg/L及(8.85±4.23)mg/L(P<0.05)。治疗后第21天对照组及实验组NIHSS评分分别为(7.69±3.28)分及(4.87±2.04)分(P=0.000);hs-CRP水平分别为(7.27±4.25)分及(5.54±3.90)分(P<0.05)。实验组临床有效率(79.17%)显著高于对照组(60.42%)。实验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独使用疏血通临床效果良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疏血通 前列地尔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T-AOC及血浆AT-Ⅲ、APTT、t-PA改变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颜凯世 阚明晴 +6 位作者 伏开新 齐华国 林福军 邵爱平 张再伦 刘文仕 王余芳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7-38,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后血清一氧化氮 (NO)、总抗氧化能力 (T -AOC)及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的改变 ,以探讨其与抗自由基、抗凝及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 ...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后血清一氧化氮 (NO)、总抗氧化能力 (T -AOC)及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的改变 ,以探讨其与抗自由基、抗凝及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 ACI患者 1 0 6例 ,入院时即采集静脉血 ,进行NO、T -AOC、AT -Ⅲ、APTT及t-PA检测 ,并设1 0 4例体检对照。结果 ACI组AT -Ⅲ及t-PA活性较对照组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NO、T -AOC、APTT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抗自由基治疗ACI地位不那么重要 ,ACI时机体不一定处于高凝状态 ,梗死病因复杂。ACI时应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一氧化氮 总抗氧化能力 抗凝血酶Ⅲ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209例隐原性癫痫病人EEG与CT对比分析
11
作者 宋正权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4期447-447,共1页
脑电图(EEG)和颅脑CT扫描对癫痫患者来说均为必要的辅助检查.笔者为209例隐原性癫痫病人同时作了EEG检查和颅脑CT扫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隐原性癫痫 EEG 脑电图 CT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与CT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颜凯世 阚明睛 《中原医刊》 2007年第5期92-93,共2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后继续出血的临床和CT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46例HCH后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继续出血的临床症状均较前加重,血压均≥180/120mmHg,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29例(6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后继续出血的临床和CT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46例HCH后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继续出血的临床症状均较前加重,血压均≥180/120mmHg,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29例(63%);血肿呈不规则型27例(58,7%);首次出血量11~20ml21例(45.7%),21~30ml 10例(21.7%)。结论 HCH后继续出血的主要因素与高血压、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等有关。对HCH急性期应注意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继续出血 CT HC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