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旭 王莹 +2 位作者 鞠梅 陈崑 顾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3期131-136,共6页
目的:构建昆明鼠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方法:采用模拟日光组分的紫外线照射昆明小鼠,初始照射剂量为最小红斑量,剂量周递增。然后进行照射组和对照组小鼠皮肤大体形态参数和组织学特征比较,进而从分子水平比较丙二醛产物水平和p53表达水... 目的:构建昆明鼠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方法:采用模拟日光组分的紫外线照射昆明小鼠,初始照射剂量为最小红斑量,剂量周递增。然后进行照射组和对照组小鼠皮肤大体形态参数和组织学特征比较,进而从分子水平比较丙二醛产物水平和p53表达水平。结果:照射小鼠皮肤厚度为0.0507±0.0082 cm较对照小鼠皮肤0.0397±0.0063 cm厚(P<0.05);照射组皮肤皱纹评分较对照组增高(P<0.05);组织学特征分析发现照射组小鼠皮肤出现显著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光老化组织学特征。照射组小鼠皮肤丙二醛水平和p53表达显著升高。结论: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的建立为皮肤光老化的研究提供了可用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紫外线 小鼠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保护UVB所致皮肤成纤维细胞急性损伤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勇 徐浩翔 +3 位作者 惠云 张晓峰 肖学敏 王宝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确定人参皂苷Rg1对UVB损伤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UVB照射组、UVB照射+人参皂苷Rg1组(5,10和20μg/mL),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中SOD活性、MDA和细胞上清液中MMP-1... 目的:确定人参皂苷Rg1对UVB损伤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UVB照射组、UVB照射+人参皂苷Rg1组(5,10和20μg/mL),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中SOD活性、MDA和细胞上清液中MMP-1和MMP-3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查细胞中MMP-1和MMP-3的表达。结果:UVB联合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1组较UVB照射组,细胞SOD活性升高,MDA、MMP-1和-3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人参皂苷Rg1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结论:人参皂苷Rg1对UVB造成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皮肤成纤维细胞 UVB
下载PDF
臀部皮肤结核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阚思玥 张韡 +3 位作者 符美华 李筱芳 刘维达 孙建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743-744,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臀部对称性暗红色斑块、丘疹10年余。10余年前患者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绿豆至黄豆大红色丘疹,质硬无明显自觉症状,后逐渐增大互相融合,伴少量脱屑,偶感瘙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按“股癣”治疗后无好转,斑块逐渐...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臀部对称性暗红色斑块、丘疹10年余。10余年前患者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绿豆至黄豆大红色丘疹,质硬无明显自觉症状,后逐渐增大互相融合,伴少量脱屑,偶感瘙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按“股癣”治疗后无好转,斑块逐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患者发病以来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午后潮热、盗汗,无腹痛、腹泻,无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无药物过敏史。既往有肠结核病史,其父有肠结核病史。体检: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结核 臀部 红色丘疹 自觉症状 药物过敏史 临床资料 体重减轻 肠结核
下载PDF
TRP通道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洪安澜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是一类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家族,在皮肤感觉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中广泛表达,能被多种刺激激活,参与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重点对TRP通道的不同亚型在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炎症... 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是一类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家族,在皮肤感觉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中广泛表达,能被多种刺激激活,参与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重点对TRP通道的不同亚型在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提示TRP通道有望成为炎症性皮肤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炎症性皮肤病 玫瑰痤疮 银屑病 特应性皮炎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自噬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旭 徐松 +4 位作者 黄丹 鞠梅 陈崑 李新宇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7-27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雷帕霉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孵育时间下,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自噬的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HaCaT细胞4 h或12 h后,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雷帕霉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提取蛋白... 目的:初步探讨雷帕霉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孵育时间下,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自噬的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HaCaT细胞4 h或12 h后,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雷帕霉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LC3-Ⅱ表达水平,作为自噬的检测方法;通过透射电镜分析自噬体形成,确认雷帕霉素对自噬的诱导效果。检测自噬调控上游关键元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及其se^(2481)和ser^(2448)磷酸化产物水平,分析mTOR活性;并分析自噬调控下游的另一关键基因Atg7的表达,初步分析雷帕霉素诱导HaCaT细胞的分子机制。结果: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4 h,对HaCaT细胞的活力没有显著的影响。高剂量雷帕霉素(80 nmol/L和100 nmol/L)在处理12 h后对HaCaT细胞的活力产生毒性效应。20 nmol/L和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4 h诱导HaCaT细胞LC3-Ⅱ表达上调,而20 nmol/L和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12 h仍具有诱导效应。相较于其他浓度,在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诱导的LC3-Ⅱ表达上调效应最为显著,并且在药物孵育4h时超微结构水平诱导产生胞质内大量自噬体形成。1~50nmol/L浓度的雷帕霉素孵育4 h或12 h均可诱导HaCaT细胞mTOR ser^(2481)和mTOR ser^(2448)磷酸化产物水平降低:然而Atg7表达不能观测到显著的差异。结论: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4 h具有显著的诱导HaCaT细胞自噬效应。HaCaT细胞mTOR分子对雷帕霉素处理敏感,可被其诱导产生蛋白活化抑制效应。这种mTOR信号抑制可能参与了雷帕霉素对HaCaT细胞的自噬诱导效应,但Atg7没有参与这种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角质形成细胞 自噬
下载PDF
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段梦莹 王焱 方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92-294,共3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DFSP)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肉瘤,好发于青年至中年人群。通常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也可发生在头颈部。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结节或斑块,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局部复发率高。然而,由于9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DFSP)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肉瘤,好发于青年至中年人群。通常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也可发生在头颈部。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结节或斑块,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局部复发率高。然而,由于90%的DFSP患者出现17号及22号染色体异位,产生融合基因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PDGEB)与其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结合,从而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通路。这一特点既可作为主要发病机制,也是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该文对DFSP发病机制、主要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及伊马替尼产生的原发和继发耐药后潜在的新靶向药物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肉瘤 皮肤 隆突性 发病机制 伊马替尼 耐药 新靶向药物
下载PDF
铒激光在美容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洪安澜 杨荷丹 林彤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6期662-668,共7页
近年来,光电技术在美容皮肤科的应用获得巨大进步,2940 nm铒激光是应用最广泛的激光之一,在治疗良性增生性皮肤病、瘢痕、色素性皮肤病、实现皮肤年轻化等多种临床场景中发挥作用。本文就2940 nm铒激光在美容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进... 近年来,光电技术在美容皮肤科的应用获得巨大进步,2940 nm铒激光是应用最广泛的激光之一,在治疗良性增生性皮肤病、瘢痕、色素性皮肤病、实现皮肤年轻化等多种临床场景中发挥作用。本文就2940 nm铒激光在美容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铒激光 治疗 瘢痕 面部年轻化 色素性皮肤病 良性增生性皮肤病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潘铃(综述) 李冬青 吴信峰(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皮肤纤维化疾病包括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系统性硬化症。该类疾病以肌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和胶原纤维异常沉积为特征,可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器官功能损伤,是一大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带来沉重社会经济负担的疾病,然而目前无满意的治... 皮肤纤维化疾病包括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系统性硬化症。该类疾病以肌成纤维细胞过度激活和胶原纤维异常沉积为特征,可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器官功能损伤,是一大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带来沉重社会经济负担的疾病,然而目前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逐年增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作为一类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胶原蛋白的异常沉积,进而参与皮肤纤维化疾病的发病过程。本文将论述lncRNAs在皮肤纤维化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成纤维细胞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系统性硬化症
下载PDF
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裴璐 郑娜娜 +5 位作者 曾荣 谢媛媛 徐浩翔 段志敏 刘宇甄 李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2-308,共7页
目的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三维立体结构。将培养的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分成3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仅加入0.01%DMSO)... 目的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三维立体结构。将培养的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分成3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仅加入0.01%DMSO)、痤疮丙酸杆菌悬浮菌组(加入痤疮丙酸杆菌悬浮菌,简称悬浮菌组)、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组(加入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简称生物膜悬液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孵育6 h后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孵育24 h后各组IL-6、IL-8及TNF-α游离蛋白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TLR2)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用TLR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阻断剂(C29、ST2825、BAY11-7082、SB203580、U0126-EtOH)联合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作用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同时设DMSO对照组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阳性对照组,然后检测IL-6、IL-8及TNF-αmRNA和游离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草坪般的三维立体结构,生物膜生长状态良好。RT-qPCR及ELISA显示,生物膜悬液组、悬浮菌组、DMSO对照组炎症因子IL-6、IL-8、TNF-α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F=89.70、312.17、46.09,均P<0.001;游离蛋白:F=886.12、634.25、307.01,均P<0.001);生物膜悬液组IL-6、IL-8、TNF-α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悬浮菌组和DMSO对照组(均P<0.001);悬浮菌组IL-6 mRNA表达及TNF-α游离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DMSO对照组(P<0.001、=0.003),但IL-6游离蛋白、TNF-αmRNA、IL-8 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与DMSO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生物膜悬液组和悬浮菌组TLR2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MSO对照组。经不同MAPK/NF-κB通路抑制剂预处理及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共孵育,C29组、ST2825组、BAY11-7082组、SB203580组、U0126-EtOH组及DMSO对照组IL-6、IL-8、TNF-α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生物膜悬液组(均P<0.05)。结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能力较强,可能通过激活TLR2/MAPK/NF-κB信号通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角蛋白细胞 TOLL样受体2 炎症反应 MAPK/NF-κ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伤口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嘉厅 李冬青 吴信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75-179,共5页
伤口愈合是皮肤受伤或感染后修复皮肤屏障的一个复杂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不良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因其能精细划分细胞... 伤口愈合是皮肤受伤或感染后修复皮肤屏障的一个复杂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不良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因其能精细划分细胞亚群、评估细胞异质性、追踪细胞谱系、识别稀有细胞等独特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本文主要综述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伤口愈合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伤口愈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伤口愈合 急性伤口 慢性伤口 病理性瘢痕
下载PDF
盐酸二甲双胍外用凝胶处方的筛选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11
作者 余辉 徐楚 +3 位作者 陈林 刁义平 龚春燕 陈旭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药,凝胶材料等为辅料,筛选外用凝胶制剂的处方,进行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筛选法,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药,优选出其凝胶剂的处方组成及配制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的含量... 目的: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药,凝胶材料等为辅料,筛选外用凝胶制剂的处方,进行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筛选法,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药,优选出其凝胶剂的处方组成及配制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的含量。结果:筛选出盐酸二甲双胍外用凝胶处方组成为:主药为2.0%盐酸二甲双胍,辅料组成为2.50%甲基纤维素,5.00%丙二醇,1.00%苯氧乙醇,NaOH溶液适量(0.1 mol·L^(-1))。制备工艺为:取丙二醇、苯氧乙醇溶于适量水中,加入盐酸二甲双胍溶于上述溶液中,再加入甲基纤维素,用NaOH溶液(0.1 mol·L^(-1))调节pH值至4.0~6.0,加水至足量,充分溶胀,搅拌均匀即得。结论:该制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质量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二甲双胍 凝胶 处方筛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照射对HaCaT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瞬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苑春雨 李莉 +4 位作者 陈崑 陈旭 鞠梅 黄丹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接受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后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初步评估增殖活力损伤程度和自噬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10 J/cm^2UVA对照组、10 ... 目的:观察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接受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后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初步评估增殖活力损伤程度和自噬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10 J/cm^2UVA对照组、10 J/cm^2 UVA照射组、25 J/cm^2 UVA对照组、25 J/cm^2 UVA照射组、50 J/cm^2 UVA对照组及50 J/cm^2 UVA照射组。照射结束后即刻进行噻唑蓝(MTT)实验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全波长酶标仪下读取各孔A值,倒置荧光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视野,计数每视野下自噬体表达阴性细胞和阳性细胞数目。结果:经不同剂量UVA照射后,HaCaT细胞的增殖活力(A值)下降,呈剂量相关性。其中10、25及50 J/cm^2 UVA照射组(A值分别为1.179±0.007、0.791±0.015、0.522±0.046)两两之间以及与各自对照组(1.370±0.007、1.254±0.012、1.177±0.009)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0、25及50 J/cm^2 UVA照射后,HaCa T细胞MDC染色结果示自噬体表达阳性的细胞比率增加,且呈剂量相关性。50 J/cm^2 UVA照射组自噬体表达阳性率较其对照组显著上升(χ~2=11,P<0.01)。结论:10~50 J/cm^2 UVA照射后,HaCaT细胞瞬时增殖活力降低及自噬体表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自噬体 长波紫外线 增殖活力
下载PDF
生殖器丘疹样棘层松解性皮病ATP2C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学敏 张国毅 +3 位作者 王宝玺 贾苇雪 毛秋霞 李诚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目的:检测1例散发性生殖器丘疹样棘层松解性皮病患者ATP2C1基因突变。方法:提取患者、其父母及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的外周血以及患者皮损组织DNA,PCR扩增ATP2C1基因28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检测到患者血样及皮损组织... 目的:检测1例散发性生殖器丘疹样棘层松解性皮病患者ATP2C1基因突变。方法:提取患者、其父母及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的外周血以及患者皮损组织DNA,PCR扩增ATP2C1基因28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检测到患者血样及皮损组织DNA均存在ATP2C1基因第1570位碱基发生突变T→C,父母及对照未发现突变。结论:ATP2C1基因17号外显子的突变可能是本患者的发病原因。生殖器丘疹样棘层松解性皮病可能与Hailey病组成一个连续病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2C1基因 突变检测 性生殖器 松解性 皮病 丘疹 皮损组织 PCR扩增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苑春雨 陈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72-1174,共3页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多见。尽管大多数具有自限性的良性病程,但部分仍有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及毁容的风险,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手术、激光等副作用大,并...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多见。尽管大多数具有自限性的良性病程,但部分仍有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及毁容的风险,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手术、激光等副作用大,并非对所有血管瘤都有效。目前β受体阻滞剂以其安全高效的优点成为一线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血管瘤 分类 流行病学 自然病程 Β受体阻滞剂
下载PDF
α-硫辛酸对UVB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丹 鞠梅 +2 位作者 陈崑 吴敏智 顾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明确抗氧化剂α-硫辛酸(α-lipoic acid, LA)对UVB辐射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建立UVB辐射和外源性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UVB和H_2O_2刺激后细胞形态和显微结构的变化,2’7’-二氯荧光乙... 目的:明确抗氧化剂α-硫辛酸(α-lipoic acid, LA)对UVB辐射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建立UVB辐射和外源性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UVB和H_2O_2刺激后细胞形态和显微结构的变化,2’7’-二氯荧光乙酰乙酸钠(2’7’-dichlorofluorescein etheric acid,DCFH-DA)荧光探针对细胞内活性氧片段(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行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强度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对绿色荧光进行定量。运用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Malonaldehyde, 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结果:UVB照射后4h细胞的荧光强度为35311±3072.3,MDA为(11.61±0.68)nmol/mg·pro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24465±2085.3,(8.25±1.21)nmol/mg·pro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VB照射加LA干预4 h后荧光强度下降至26926±3502.7,(9.14±1.12)nmol/mg·prot。TAOC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A能够减轻UVB照射后相关的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中波紫外线 Α-硫辛酸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警惕印度毛癣菌感染在中国的流行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维达 梁官钊 +2 位作者 李筱芳 孔雪 谢文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89-290,309,共3页
近年来,已有多国报道发现印度毛癣菌感染引起难治性复发性皮肤癣菌病,该菌常对特比萘芬或多种抗真菌药耐药。现对印度毛癣菌感染现状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重视。
关键词 印度毛癣菌 耐药 特比萘芬
下载PDF
Tim-3对B16F10细胞共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17
作者 吕雅琳 周晓伟 +3 位作者 胡彬 曾学思 刘毅 孙建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9期534-538,共5页
目的:明确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对B16F10细胞共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Tim-3真核表达载体后,CCK-8法检测Tim-3融合蛋白对B16F10共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Tim-3融合蛋白转染组淋巴细胞增殖活力... 目的:明确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对B16F10细胞共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Tim-3真核表达载体后,CCK-8法检测Tim-3融合蛋白对B16F10共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Tim-3融合蛋白转染组淋巴细胞增殖活力低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m-3融合蛋白抑制B16F10共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 真核表达 小鼠
下载PDF
甲真菌病外用药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娜娜 周晓伟 +1 位作者 李筱芳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甲真菌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初次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再感染率高。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和系统口服药治疗。口服药因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故近年来治疗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外用药。该文综述了外用治... 甲真菌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初次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再感染率高。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和系统口服药治疗。口服药因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故近年来治疗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外用药。该文综述了外用治疗甲真菌病的传统药物(环吡酮胺甲涂剂、阿莫罗芬甲涂剂)、新型药物(艾氟康唑溶液、tavaborole溶液)以及正在研发中的药物(特比萘芬脂质体、卢立康唑溶液、ME1111、他扎罗汀凝胶)的作用机制、体内外疗效等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局部外用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2017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贺赟 郑海林 +3 位作者 李筱芳 吕桂霞 沈永年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5期272-276,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暗色丝孢霉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方法通过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检索1987~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共纳入文献106篇,共计有115例患者。感染类型以...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暗色丝孢霉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方法通过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检索1987~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共纳入文献106篇,共计有115例患者。感染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型为主,继发于皮肤屏障被破坏、特发性免疫功能异常最多。诊断主要依据真菌镜检、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治疗以系统抗真菌药物为主,伊曲康唑为首选用药。107例患者中因该病死亡10例,占9.35%;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型死亡率最高,达75%。结论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感染数有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医生应提高该病各型临床及病原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人类念珠菌感染的基因易感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阚思玥 李筱芳 刘维达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念珠菌是引起严重黏膜感染和系统性感染的重要真菌,但不是所有个体都有感染念珠菌的风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基因角度研究真菌感染的易感性。研究发现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如STAT1、STAT3或CARD... 念珠菌是引起严重黏膜感染和系统性感染的重要真菌,但不是所有个体都有感染念珠菌的风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基因角度研究真菌感染的易感性。研究发现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如STAT1、STAT3或CARD9缺陷与严重的念珠菌感染有关;此外,部分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念珠菌感染(如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血症等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念珠菌易感基因的发现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为临床诊治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感染 基因易感性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