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数字检察应用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
作者 杨樱 孙代军 《人民检察》 2024年第3期72-73,共2页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探索数字能动履职,引领数字检察在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数字检察在基层检察机关的运用和推广问题也逐渐凸显,阻碍基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基层检察机关 检察 法律监督工作 履职 困难及对策 数字
原文传递
基层检察院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应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2
作者 潘建文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8年第3期12-13,共2页
2017年7月1日,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在全国展开。江苏省盱眙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机制,截至2018年3月,共向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4份,行政机关及时整改到位13份,提起淮安市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 2017年7月1日,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在全国展开。江苏省盱眙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机制,截至2018年3月,共向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4份,行政机关及时整改到位13份,提起淮安市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是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检察院 诉前程序 行政机关
原文传递
智慧法治背景下司法数据开放共享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燃 徐笑菁 龚向柏 《人民法治》 2018年第6期18-21,共4页
司法数据的开放共享,能有效推进智慧司法体系构建,提升司法公信力,倒逼司法监督机制的形成。目前我国司法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均衡,体系不规范,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立法、程序和机制上进行完善,在法治框架内发挥... 司法数据的开放共享,能有效推进智慧司法体系构建,提升司法公信力,倒逼司法监督机制的形成。目前我国司法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均衡,体系不规范,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立法、程序和机制上进行完善,在法治框架内发挥数据最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并促进司法模式革新。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开放 大数据时代 开放共享
下载PDF
一封退役军人的求助信
4
作者 汪远 《方圆》 2022年第1期68-69,共2页
因无钱装修,张建国所居住的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直是毛坯房,房内只有一张简易的铁床,落地扇和电磁炉就是家中仅有的家用电器“方检察官,我的执行款和司法救助金均已收到了,谢谢你,感谢检察机关。”近日,张建国激动地给江苏省盱眙县检... 因无钱装修,张建国所居住的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直是毛坯房,房内只有一张简易的铁床,落地扇和电磁炉就是家中仅有的家用电器“方检察官,我的执行款和司法救助金均已收到了,谢谢你,感谢检察机关。”近日,张建国激动地给江苏省盱眙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方文龙打来电话,告知了其这个等了7年的喜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救助 检察机关 退役军人 江苏省盱眙县 检察官 毛坯房 电磁炉 检察院
下载PDF
当法治副校长遇到黑校车
5
作者 汪远 《方圆》 2020年第11期64-65,共2页
透过车窗玻璃,吕永辉隐约看到车后排挤了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一辆私家车怎么会坐着这么多学生,难道这些孩子都和司机有亲属关系吗?"出于职业敏感,吕永辉觉得这其中或许有问题"检察机关在普法过程中,发现了校园周边存在... 透过车窗玻璃,吕永辉隐约看到车后排挤了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一辆私家车怎么会坐着这么多学生,难道这些孩子都和司机有亲属关系吗?"出于职业敏感,吕永辉觉得这其中或许有问题"检察机关在普法过程中,发现了校园周边存在的一起安全隐患,发现有‘黑校车’严重超载涉嫌危险驾驶,检察机关主动将该犯罪线索移送相关部门,在对无视法律法规、危害校园周边安全的犯罪分子依法严惩的同时,也为学校、学生和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犯罪分子 职业敏感 车窗玻璃 严重超载 副校长 亲属关系 危险驾驶
下载PDF
“小酒鬼”戒酒记
6
作者 汪远 《方圆》 2019年第9期64-65,共2页
在被荒废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浩除了和身边的一些朋友喝酒外,再无其他喜好。常常是一天要赶好几场“酒局”,酗酒、倒床呼呼大睡成为常态.
关键词 戒酒 时间 张浩
下载PDF
浅谈卤菜加工中添加亚硝酸盐行为的定性
7
作者 丁铁城 蒋莹莹 《现代盐化工》 2015年第6期55-56,61,共3页
亚硝酸盐不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个体摊贩在卤菜加工中是允许限量使用亚硝酸盐的,超量使用导致他人食物中毒的应认定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关键词 卤菜加工 亚硝酸盐 有毒有害物质
下载PDF
深化检察业务数据管理工作的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玮 王俊 孙代军 《人民检察》 2021年第9期74-75,共2页
检察业务数据是检察官履职情况最直观的表现,对外是展示检察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内是领导决策、参谋的重要依据。因此,检察业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对检察业务数据的管理必须专业、严肃。
关键词 检察业务 检察工作 业务数据 检察官 履职情况 重要载体 数据管理工作
原文传递
做优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举措
9
作者 孙代军 王逸婷 《人民检察》 2023年第19期69-70,共2页
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检察机关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抓手。如何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充分发挥其对检察办案的监督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一、案件质量评查中存在的问题(一)人员配置不合理,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评查人员缺... 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检察机关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抓手。如何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充分发挥其对检察办案的监督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一、案件质量评查中存在的问题(一)人员配置不合理,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评查人员缺乏办案经验,经验较为丰富的检察官一般被分配在一线办案部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案经验 检察机关 案件质量评查 内部监督 内生动力 检察官 检察办案 人员配置
原文传递
代购毒品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应以“有偿”为判断标准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逸婷 孙代军 《人民检察》 2022年第13期74-74,共1页
为有效惩治代购毒品行为,笔者认为,应将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判断标准“牟利”转为“有偿”。一、不宜以牟利作为判断标准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只将牟利作为代购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的... 为有效惩治代购毒品行为,笔者认为,应将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判断标准“牟利”转为“有偿”。一、不宜以牟利作为判断标准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只将牟利作为代购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判断标准。2015年最高法《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2015年《纪要》)进一步规定,行为人为他人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在交通、食宿等必要开销之外收取介绍费、劳务费,或者以贩卖为目的收取部分毒品作为酬劳的,应视为从中牟利,属于变相加价贩卖毒品,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贩卖毒品 定罪处罚 毒品犯罪案件 代购毒品 判断标准 座谈会纪要 劳务费 变相加价
原文传递
职务犯罪侦查大数据库内容与构建规则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祖高 赵德传 陆和新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7-78,共2页
大数据技术是在以信息化方式记录大量交易、信用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云计算等技术专业化分析处理数据,总结现状,预测未来,并据此提出对策的技术。由于职务犯罪侦查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如何构建职务犯罪侦查大数据库并服务于侦查需要... 大数据技术是在以信息化方式记录大量交易、信用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云计算等技术专业化分析处理数据,总结现状,预测未来,并据此提出对策的技术。由于职务犯罪侦查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如何构建职务犯罪侦查大数据库并服务于侦查需要,成为检察机关面临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犯罪侦查 数据库内容 检察机关 信息化 技术 专业化 云计算
原文传递
我国冤假错案发现机制的不足与改进
12
作者 龚向柏 王乐园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9-80,共2页
纵观我国已经发现的冤假错案,不少冤假错案是通过“亡者归来”“死者复活”等方式进入司法机关视野的,冤假错案的发现大都依靠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近年来,我国冤假错案发现机制在立法和司法上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 纵观我国已经发现的冤假错案,不少冤假错案是通过“亡者归来”“死者复活”等方式进入司法机关视野的,冤假错案的发现大都依靠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近年来,我国冤假错案发现机制在立法和司法上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若想建立长效、成熟的冤假错案发现机制,还须努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冤假错案 发现机制 司法机关 偶然性 死者 立法
原文传递
建立内部联系 形成监督合力
13
作者 王晓峰 程玫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内部联系 合力 法律监督职能 检察机关 侦查机关 有效监督 执法情况 审判机关 法律规定 实践探索 联系制度 反馈信息 跟踪监督 执法行为 依法办案 批捕 起诉 监所 立案
原文传递
照亮心灵的另一缕阳光
14
作者 徐蔚敏 《检察风云》 2013年第9期82-83,共2页
在社会交往层面上要与人保持距离,叔本华提出“豪猪取暖”原则,即:与社会保持适中的间距,这个间距就是法律和制度,只要违反法律和制度,必须严厉地警告“请勿靠近”。
关键词 阳光 心灵 社会交往 叔本华 间距 制度 法律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中免证特权制度的构建
15
作者 潘建文 孙代军 孙政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9年第3期46-49,共4页
免证特权又称证人豁免权、作证豁免权,是指知晓案件并向法院作证的公民,在其作证的过程中,因具备某些法定情形或者具有某些特殊身份而依法拥有不回答、制止他人回答的权利,或者免去其作证义务的权利。刑事诉讼法主要强调了证人的作证义... 免证特权又称证人豁免权、作证豁免权,是指知晓案件并向法院作证的公民,在其作证的过程中,因具备某些法定情形或者具有某些特殊身份而依法拥有不回答、制止他人回答的权利,或者免去其作证义务的权利。刑事诉讼法主要强调了证人的作证义务,与证人作证义务相对应的免证特权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长期得不到体现。2012年刑事诉讼法弥补了证人免证特权的空白,如规定了律师对委托人信息的'免证特权'以及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免于出庭作证。这是我国法律加强人权保障以及对程序法重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确立全面的证人免证特权制度。笔者认为,为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有必要在刑事诉讼中构建免证特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证特权 刑事诉讼 拒绝作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