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传导及F波测定对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龚梦茜 王志 +1 位作者 赵良兵 刘媛 《系统医学》 2022年第24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传导及F波测定在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86例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是否有周围神经损...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传导及F波测定在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86例患者,将其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是否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分为3组,即对照组(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健康者)62名、亚临床DPN组(无周围神经病损害症状的糖尿病患者)62例、DPN组(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比较3组周围神经传导数值、F波数值以及亚临床DPN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异常情况。结果3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DPN组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率为38.71%,高于上肢异常率(25.40%),SCV异常率为36.56%,高于MCV异常率(2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2、4.517,P<0.05)。结论神经传导联合F波检测对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为本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 F波测定 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潜伏期 异常率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下载PDF
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和丙二醛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分析
2
作者 龚梦茜 孙迎迎 +3 位作者 徐传英 张伟 祖洁 崔桂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丙二醛(MD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26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帕金森病认...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丙二醛(MD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26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正常组(PDN组,41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组(PD‑MCI组,47例)、帕金森病痴呆组(PDD组,38例),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Hoehn‑Yahr分期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药物“关”期病情严重程度,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药物“关”期运动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安静及药物“开”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并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者血清8‑OHdG和MD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讨血清8‑OHdG和MDA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MoCA评分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8‑OHdG和MDA预测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效能。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病程(r=‑0.241,P=0.007)、Hoehn‑Yahr分期(r=‑0.333,P=0.007)、8‑OHdG(r=‑0.310,P=0.000)、MDA(r=‑0.291,P=0.004)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OHdG(OR=1.335,95%CI:1.137~1.568;P=0.000)和MDA(OR=2.928,95%CI:1.676~5.115;P=0.000)水平升高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8‑OHdG、MDA及二者联合预测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95%CI:0.761~0.902,P=0.000)、0.846(95%CI:0.775~0.916,P=0.000)和0.922(95%CI:0.878~0.966,P=0.000)。结论外周血8‑OHdG和MDA有望成为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8‑羟基‑2’‑脱氧鸟苷 丙二醛 认知障碍 氧化性应激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ROC曲线
下载PDF
NSE、HCY、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正海 张玉慧 +1 位作者 孙群 朱卫东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3例,分别检测NSE、HCY和H-FABP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ACI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3例,分别检测NSE、HCY和H-FABP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ACI的关系。结果 ACI组较正常对照组NSE、HCY和H-FABP的含量明显增高(P<0.001),ACI大面积组比小面积组NSE、HCY和H-FABP的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ACI组各项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83.33%,高于三者任何一个单项阳性率。结论 NSE、HCY和H-FABP联合检测在诊断ACI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含量可给予A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高半胱氨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脑梗死
下载PDF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志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后对其认知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急性脑梗死药...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后对其认知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和研究组(常规急性脑梗死药物+高压氧方法治疗),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治疗第7天以及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以及MMSE评分。结果 两组NIHSS评分入院当日及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3.25±0.52)分低于常规组(8.25±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7,P<0.05);两组MMSE评分入院当日及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第30天MMSE评分(24.13±3.21)分高于常规组(21.25±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9,P<0.05)。结论 在常规急性脑梗死用药基础上配合运用高压氧辅助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总体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高压氧辅助治疗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艳梅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9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的临床特征表现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门诊就诊的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对患者开展心理评估,根据有无跌倒恐惧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等。结果跌倒恐惧组...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的临床特征表现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门诊就诊的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对患者开展心理评估,根据有无跌倒恐惧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等。结果跌倒恐惧组患者有跌倒史(17/39)43.59%、H-Y病情程度分级(2.16±0.30),UPDRS-Ⅲ运动状态评分(20.39±4.81)分,FOGC冻结步态评分(10.77±0.47)分,BBS运动平衡评分(40.17±4.29)分,MMSE认知功能评分(25.69±3.05)分,HAMD抑郁评分(7.55±4.29)分,RBDEQ睡眠障碍评分(1.73±1.05)分,均与非跌倒恐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t=4.272,5.266,4.378,4.372,4.882,4.696,4.211,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将有跌倒史、H-Y、UPDRS-Ⅲ、FOGC、BBS、MMSE、HAMD、RBDEQ等作为自变量,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517、-0.061、-0.551、-0.5493、-0.007、0.117、-0.094、-0.751。FOGC、BBS为跌倒恐惧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跌倒恐惧的其他因素有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状态程度低、冻结步态严重、运动平衡低、认知能力不高等,与跌倒恐惧的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预防中,应改善患者的运动及运动平衡功能,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才能有效缓解跌倒恐惧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跌倒恐惧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 袁泉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 目的: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d、治疗后14d进行NIHSS评分和BI评分.结果:治疗后7d、14d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BI明显上升(P<0.01).结论: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活血止痛胶囊药粉外敷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彬 王志 《右江医学》 2011年第6期751-752,共2页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胶囊药粉外敷治疗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压疮患处均进行常规处理,治疗组将活血止痛胶囊内药粉洒在创面上,然后外敷无菌凡士林纱布,对照组仅外敷无菌凡士林纱...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胶囊药粉外敷治疗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压疮患处均进行常规处理,治疗组将活血止痛胶囊内药粉洒在创面上,然后外敷无菌凡士林纱布,对照组仅外敷无菌凡士林纱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6.2±5.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2±6.9)天(P<0.01)。结论活血止痛胶囊药粉外敷用于治疗压疮,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活血止痛胶囊 局部外敷
下载PDF
17例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的临床分析
8
作者 赵良兵 王化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23期158-159,共2页
目的探讨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部分患者有中枢性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头晕或眩晕;17例均无偏盲,常规治疗后预后较好。结论一侧脑桥旁正中梗... 目的探讨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部分患者有中枢性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头晕或眩晕;17例均无偏盲,常规治疗后预后较好。结论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从症状、体征上不易和幕上梗死进行鉴别,早期的MRI检查(特别是DWI序列)可早期确诊,常规治疗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旁正中梗死 脑桥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 构音障碍 偏盲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在治疗脑血栓66例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赵艳梅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1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在治疗脑血栓中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脑血栓治疗的66例患者依照我院的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患者。实验组33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奥扎格雷钠和生理盐水的静脉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在治疗脑血栓中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脑血栓治疗的66例患者依照我院的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患者。实验组33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奥扎格雷钠和生理盐水的静脉滴注,而对照组则进行一般的阿司匹林、维生素E等药物治疗,依据患者血压及血糖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接受2w的治疗后,对比两个小组共6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33例脑血栓患者在经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9%,治愈率为39.3%,而没有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7%,治愈率为33.3%。显然,实验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低分子肝素钙 脑血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48例中青年男性务工人员脑梗死临床分析
10
作者 赵良兵 孙超 +1 位作者 赵艳梅 孙迎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23期3284-3285,共2页
目的:对外出务工中青年男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因、知晓率、干预措施等进行分析,提高中青年务工人群对脑梗死的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48例外出务工男性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危险因... 目的:对外出务工中青年男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因、知晓率、干预措施等进行分析,提高中青年务工人群对脑梗死的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48例外出务工男性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及其知晓率、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卒中常见早期症状的认识及重视情况、处理方式等进行问卷式调查和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在嘈杂、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工作;大多数患者生活方式不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很少或不规范干预;对脑梗死早期症状重视不够,多在基层卫生机构诊治,治疗不规范;多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长途转院,加重病情;总体预后尚好。结论:外出务工中青年人群对脑梗死的相关知识认识严重不足,医务人员、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指导、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认识早期脑卒中的症状,积极的诊治,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引起重视,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务工中青年男性 脑梗死
下载PDF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探讨
11
作者 孙超 《中外医疗》 2017年第32期78-79,82,共3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帕金森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普拉克索治疗)和对照组(44例,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帕金森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普拉克索治疗)和对照组(44例,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DSS、HAMD各项量表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PDSS(122.1±20.3)分、HAMD(13.2±3.2)分、NMSQuest(13.7±3.0)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MMSE(18.5±4.2)分与对照组(19.0±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1%)和对照组(11.4%)比较(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普拉克索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非运动症状,但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作用不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临床特点 治疗体会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郁兆勇 《系统医学》 2020年第21期74-76,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2019年1—11月共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7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2019年1—11月共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7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17.45±2.95)分、(10.23±2.34)分]、认知功能评分[(26.83±1.84)分、(27.89±1.26)分]均优于对照组(20.34±3.03)分、(14.85±2.53)分、(23.65±2.02)分、(25.03±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8、11.216、9.737、14.138,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个月BI评分为(56.86±6.39)分、(65.78±7.23)分、(79.82±8.13)分,均高于对照组(51.37±5.57)分、(59.83±6.82)分、(72.63±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3.855、4.195,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更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武红菊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18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该院5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行基础护理,给予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该院5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行基础护理,给予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MH(77.57±9.58)分、RP(45.66±7.22)分、SF(68.13±9.67)分、RE(59.79±12.5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 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郁兆勇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3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静脉溶栓组(n=60)与常规治疗组(n=6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静脉溶栓组(n=60)与常规治疗组(n=6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阿替普酶对静脉溶栓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结果:治疗6 h后、24 h后和1周后,静脉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用阿替普酶对AC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任彬 王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1期99-100,共2页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脑卒中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和上...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脑卒中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1周、2周康复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综合康复护理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志 袁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0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科住院治疗的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根据血尿酸水平,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科住院治疗的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根据血尿酸水平,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血症组,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第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血症组入院时及入院第14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相关,与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酸
下载PDF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92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王志 赵良兵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16期2010-2012,共3页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睢宁县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发病在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其中92例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组),50例未溶栓,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睢宁县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发病在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其中92例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组),50例未溶栓,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24h、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死亡例数,并进行出院28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时间窗内到院溶栓率为64.8%(92/142),门-针时间(DNT)达标率(≤60min)23.9%(22/92);溶栓组入院24h及7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34,P=0.000;t=2.95,P=000);28d随访良好预后率(56.5%)明显高于对照组(38.0%)(χ^2=4.45,P=0.035);溶栓组颅内出血3例,对照组1例,溶栓组死亡2例,对照组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664;χ^2=0.00,P=0.945)。结论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近期预后,并不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的风险;县级基层医院使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注射 静脉内 时间因素 治疗结果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