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苯磺酰基苯类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
1
作者 王达浩 谢凤鸣 +2 位作者 魏怀鑫 胡英元 赵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215,共5页
以1,3-双(苯磺酰基)苯为受体基团(A)、二苯胺和吩噁嗪分别为供体基团(D),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扭曲D-A-D结构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1,3-双(3-二苯氨基苯磺酰基)苯(PSPA)和1,3-双(3-吩噁嗪-10-基苯磺酰基)苯(PSPP)。在1,3-双(苯磺酰... 以1,3-双(苯磺酰基)苯为受体基团(A)、二苯胺和吩噁嗪分别为供体基团(D),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扭曲D-A-D结构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1,3-双(3-二苯氨基苯磺酰基)苯(PSPA)和1,3-双(3-吩噁嗪-10-基苯磺酰基)苯(PSPP)。在1,3-双(苯磺酰基)苯的3,3′-位连接供体基团,使供体和受体之间有较大的扭曲角,实现了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有限重叠,获得了较小的ΔE ST(分别为0.21 eV和0.016 eV)和较好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s,分别为4.36%和37.36%)。瞬态荧光谱表明,PSPA和PSPP都具有典型的延迟荧光特性。基于PSPA的器件呈现蓝光发射(450 nm);基于PSPP的器件因吩噁嗪的强给电子能力,在520 nm处发射绿光,发射峰红移,且其最大外量子效率大于PSPA,达到4.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活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双(苯磺酰基)苯 电致发光性质
下载PDF
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苯甲酮类聚集诱导延迟荧光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英杰 潘泽晖 +4 位作者 陶正煜 王妍 童碧海 冯敏强 宋明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3,共12页
合成了4种以吩噁嗪为给体的苯甲酮类发光材料,考察了不同芳烃取代基对材料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平面的稠环芳烃修饰会使分子间存在大量的强π-π堆积作用,而三维的三蝶烯基团则能避免这些作用的产生.4种化合... 合成了4种以吩噁嗪为给体的苯甲酮类发光材料,考察了不同芳烃取代基对材料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平面的稠环芳烃修饰会使分子间存在大量的强π-π堆积作用,而三维的三蝶烯基团则能避免这些作用的产生.4种化合物均具有非常高的热稳定性,5%热失重温度(Td,5)在400℃以上,分子间π-π堆积会明显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除苝修饰的化合物外,其它3种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延迟荧光,单线态-三线态能隙(ΔEST)值不超过0.01 eV;光致发光效率高,在PMMA薄膜中的发光效率在0.60~0.78之间,且随分子间作用力的降低先增加后降低.电致发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蝶烯修饰的化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最佳,掺杂器件的最大亮度可达48480 cd/m^(2),峰值功率效率(PE_(max))和峰值外量子效率(EQE_(max))分别为54.4 lm/W和19.0%,且非掺杂器件的PE_(max)和EQE_(max)依然高达33.5 lm/W和13.4%.这说明其浓度猝灭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有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延迟荧光 有机电致发光 苯甲酮 分子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四氰基受体单元的高效近红外热激活延迟荧光
3
作者 王霄靖 刘艺霞 +3 位作者 李阳 杨陈宗 冯敏强 樊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4,共8页
以二吡啶并吩嗪为受体单元,三苯胺(TPA)为给体单元,设计合成了近红外(NIR)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11,12-双[4-(二苯基氨基)苯基]联吡啶[3,2-a:2',3'-c]吩嗪-3,6,10,13-四甲腈(FCNPZ-TPA).在FCNPZ-TPA分子的受体单元上引入4个... 以二吡啶并吩嗪为受体单元,三苯胺(TPA)为给体单元,设计合成了近红外(NIR)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11,12-双[4-(二苯基氨基)苯基]联吡啶[3,2-a:2',3'-c]吩嗪-3,6,10,13-四甲腈(FCNPZ-TPA).在FCNPZ-TPA分子的受体单元上引入4个氰基增加了受体单元的吸电子能力.考虑到TPA具有优异的给电子能力,将强给体-强受体单元同时引入分子骨架中,使得FCNPZ-TPA的发射波长红移到近红外区域.另外,给体(D)和受体(A)单元之间空间位阻导致FCNPZ-TPA具有扭曲D-A分子构型,从而实现了较小的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ΔE_(ST)).得益于FCNPZ-TPA分子刚性骨架以及较小的ΔE_(ST),当FCNPZ-TPA掺杂在主体4,4'-二(9-咔唑)联苯中时,该有机支光二极管器件在发射波长为742 nm处实现了8.01%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活延迟荧光 近红外 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 外量子效率
下载PDF
含Benzo[a]azulene单元的锯齿状梯形共轭聚合物的表面在位合成
4
作者 吴名辉 Markus Mühlinghaus +5 位作者 李雪超 徐超婕 陈强 张海明 Klaus Müllen 迟力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共3页
梯形共轭聚合物(CLPs)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绝大多数CLPs是通过溶液方法合成的,但近年来,在超高真空环境中进行的表面原位合成策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CPL合成的新方法。表面原位合成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溶液合成的限制,如随... 梯形共轭聚合物(CLPs)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绝大多数CLPs是通过溶液方法合成的,但近年来,在超高真空环境中进行的表面原位合成策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CPL合成的新方法。表面原位合成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溶液合成的限制,如随着聚合度增加而受限的溶解度和结构稳定性,从而实现复杂共轭结构的精确合成。Azulene衍生物是在表面合成非苯型CLPs的有吸引力的前体。与传统的只含六元环的CLPs相比,使用烷基取代的azulene作为前体分子,有望获得具有复杂骨架结构的CLPs,从而调控其电子性质,但目前很少有人探索这种策略。本文报道了3,3'-二溴-2,2’-二甲基-1,1’-联薁(DBMA)在Au(111)表面上的热化学反应。在室温的Au(111)衬底上,我们发现沉积的分子在重构表面的fcc(面心立方堆积)区域形成无定型的聚集体,并在100℃以下保持形貌不变。当退火温度高于150℃后,DBMA发生脱溴反应并与金原子络合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立体结构的2,2’-二甲基-1,1’-联薁有机金属聚合物,并展现出迥异的图像特征。随后在更高温度下退火,有机金属聚合物脱去金属原子并经历碳碳偶联反应。该过程伴随着甲基与相邻薁单元之间的分子内环化反应,形成了含有benzo[a]azulene单元的梯形共轭聚合物。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当一侧甲基参与反应并在聚合物中形成六元环时,会显著地弯折聚合物链,使得另一侧甲基与薁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加,并抑制预期的环化过程。我们通过键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对反应过程中的相关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反应结果与反应中间结构的应力关联紧密。我们的结果表明,烷基取代的azulene前体可应用于非苯型碳纳米结构的表面合成,并有望实现扩展的非苯型二维碳纳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在位合成 非苯型碳纳米结构 梯形共轭聚合物 扫描探针显微镜 键分辨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基于缺陷态钝化的高效稳定蓝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海妍 唐建新 李艳青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92-301,共10页
钙钛矿材料由于具备带隙易调、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载流子迁移率高、可低温溶液加工、电荷传输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照明显示领域大放异彩.近年来,通过控制化学计量比、尺寸工程和钝化缺陷等多种策略对钙钛矿微观结构进行调控,... 钙钛矿材料由于具备带隙易调、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载流子迁移率高、可低温溶液加工、电荷传输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照明显示领域大放异彩.近年来,通过控制化学计量比、尺寸工程和钝化缺陷等多种策略对钙钛矿微观结构进行调控,极大地提高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rovsk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PeLEDs)的性能.目前,除蓝光外,绿光、红光、近红外PeLEDs的外量子效率(EQE)均已超过20%.造成蓝光器件性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蓝光钙钛矿薄膜较差的覆盖率以及光谱不稳定.为提高钙钛矿薄膜质量及器件性能,本文在准二维钙钛矿材料PEAxCsPbBr3–yCly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双添加剂聚乙二醇(PEG)和溴化钾(KBr),钝化薄膜表面缺陷态,减小晶粒尺寸,抑制离子迁移与非辐射复合损耗,进而提升蓝光钙钛矿器件的效率及光谱稳定性.最终在488 nm处获得最大亮度为1049 cd·m^–2,电流效率为5.68 cd·A^–1,外量子效率为4.6%的蓝光PeLEDs.相比于不含添加剂的器件,效率提升了近3倍,且具有良好的光谱稳定性和工作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蓝光 发光二极管 缺陷态钝化
下载PDF
锡基钙钛矿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余毅 安治东 +3 位作者 蔡晓艺 郭明磊 敬承斌 李艳青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60,共19页
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具有高吸收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缺陷容忍度和高光致发光效率等优越的光电子性能,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可能阻碍其商业应用的关键是铅元素的存在引起的毒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毒性问题,谨慎而有策略地... 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具有高吸收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缺陷容忍度和高光致发光效率等优越的光电子性能,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可能阻碍其商业应用的关键是铅元素的存在引起的毒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毒性问题,谨慎而有策略地用其他无毒候选元素替代Pb2+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锡具有和铅相似的结构和性质,是目前最有希望替代铅的元素,这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兴趣及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锡基钙钛矿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一些适合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的锡基钙钛矿材料的合成方法.然后,分析了不同价态下锡基钙钛矿的晶体结构和光电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锡基钙钛矿材料在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并总结了提高锡基钙钛矿性能的一些措施.最后提出了锡基钙钛矿当前遇到的重大挑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高性能锡基卤化物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基于这篇综述,以期对锡基卤化物材料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有深入了解,进而推动锡基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化铅钙钛矿 锡基钙钛矿 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磁响应智能光学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之怡 张城城 +1 位作者 李超然 何乐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1-330,共10页
智能光学纳米材料也称为响应性光学纳米材料,是一类能够响应外界刺激产生光学性质变化的新兴材料,在国防军事、显示、传感、防伪、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以磁场为刺激手段的磁响应光学纳米材料因其响应速率快、灵敏... 智能光学纳米材料也称为响应性光学纳米材料,是一类能够响应外界刺激产生光学性质变化的新兴材料,在国防军事、显示、传感、防伪、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以磁场为刺激手段的磁响应光学纳米材料因其响应速率快、灵敏度高、可逆性好、无接触式操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研究者们多年的努力,已经发展出多种类型的磁响应智能光学纳米材料,实现了利用磁场调控结构色、透光率、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多种光学性质,并探索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磁响应智能光学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从磁场调控球形纳米粒子组装结构和非球形纳米粒子取向的原理出发,分类介绍了调控单一光学性质的磁响应智能光学纳米材料,然后概述了具有多重磁光效应的新型智能光学材料,最后对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光学材料 磁光效应 磁响应光子晶体 磁响应液晶 光功能纳米材料
下载PDF
用于眼内药物递送的有机纳米载体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常湾湾 沈菁菁 +1 位作者 刘庄 陈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9-266,共8页
眼睛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结构形成多种生理障碍和清除机制,导致眼内药物递送严重受阻。有机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多种优异的理化以及生物特性,赋予药物颗粒以良好的黏附性、渗透性、靶向改性和控释能力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克服眼... 眼睛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结构形成多种生理障碍和清除机制,导致眼内药物递送严重受阻。有机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多种优异的理化以及生物特性,赋予药物颗粒以良好的黏附性、渗透性、靶向改性和控释能力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克服眼睛的多重障碍,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以及利用效率。固体脂质纳米载体能够将活性组分包载在脂质结构中,在提高药物稳定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脂质体可以转运疏水或亲水分子,包括小分子药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相较于线性大分子,树枝状大分子具有规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子量及分子尺寸,能够精确控制分子形状和官能团等;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赋予纳米递送系统多种尺寸、电位、形态等特点,有效实现对药物的控释,且易与各种配体和功能分子修饰;有机仿生纳米载体借助天然颗粒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优化,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综述了上述有机纳米载体克服不同眼内障碍的作用方式及递送效果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纳米载体 眼部屏障 生物利用度 药物传递系统 控释技术 综述
下载PDF
高效光热催化废旧聚酯塑料升级回收 被引量:1
9
作者 娄向西 高璇 +8 位作者 刘钰 褚名宇 张丛洋 邱盈华 杨文秀 曹暮寒 王贵领 张桥 陈金星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13-122,共10页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将可再生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驱动聚酯醇解反应,即发展光热催化聚酯醇解方法,实现废弃塑料转化为高纯度、高附加值单体,有望解决传统热催化体系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实现废弃塑料的高效增值回收利用.一方面...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将可再生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驱动聚酯醇解反应,即发展光热催化聚酯醇解方法,实现废弃塑料转化为高纯度、高附加值单体,有望解决传统热催化体系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实现废弃塑料的高效增值回收利用.一方面,光热催化体系可满足传统热催化所需的反应温度,同时光热催化过程中存在的局域热效应,可进一步提升聚酯回收的催化活性,保障聚酯的高效醇解.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驱动光热催化聚酯醇解反应,不仅降低能耗,减少CO_(2)排放,还可以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高效转化.然而,催化剂的光热转化效率低、局域热效应弱以及催化活性低是限制其发展的挑战问题.本文采用模板法合成了ZIF-8纳米粒子,在ZIF-8表面包覆一层SiO_(2),经高温处理后得到一体化光热催化剂.内部碳材料在吸收太阳光后产生热能,而外层SiO_(2)可以阻止内部热的辐射损失,从而提高局域温度.此外,SiO_(2)包覆层可以抑制c-ZIF-8在高温热解过程中的聚集,使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优化后的光热催化剂(c-ZIF-8@25SiO_(2))在0.78 Wcm-2模拟太阳光照射30 min下的PET转化率为84.97%,是热催化反应性能的3.4倍.当反应时间延长至45 min时,PET转化率达到100%.动力学分析表明,光热催化PET醇解的活化能为59.35 k Jmol-1,低于大多文献报道值(通常>70 k J mol-1),更重要的是,其活化能也与热催化PET醇解的活化能(61.04 k Jmol-1)相近反应.上述结果表明,c-ZIF-8@25SiO_(2)纳米颗粒光热催化PET醇解和热催化PET醇解的反应路径可能是相同的,因此排除了光化学活化在光热催化中的贡献.此外,这种SiO_(2)包覆层也使内部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中PET转化率和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率在5次循环后分别保持在初始值的98%和95%.在室外太阳光照射下进行PET醇解实验以及从混合塑料中选择性回收PET,进一步证明了c-ZIF-8@25SiO_(2)在光热催化PET醇解方面具有较好的用前景.技术经济分析表明,每回收1万吨PET,选择光热催化可节电6390000 k W·h,减少3089.59吨CO_(2)排放.综上,本文策略为增强光热催化中的局部加热效应提供了一种普适性方法,为构筑高效塑料回收提供理论指导及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局域热效应 聚酯升级回收 聚酯醇解 金属有机框架
下载PDF
基于9,9'-螺二芴和萘的纯碳氢主体材料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琦 文亚 +3 位作者 屈扬坤 朱元皓 冯敏强 蒋佐权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2-579,共8页
利用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主客体掺杂结构有助于避免三重态激子浓度猝灭,从而提高器件性能.9,9’-螺二芴(SBF)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正交构型和刚性骨架,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三线态能级和用作主体材料的潜力.通过引入萘环合成并表... 利用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主客体掺杂结构有助于避免三重态激子浓度猝灭,从而提高器件性能.9,9’-螺二芴(SBF)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正交构型和刚性骨架,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三线态能级和用作主体材料的潜力.通过引入萘环合成并表征了两种基于SBF的纯碳氢化合物(PHC)磷光发光器件的主体材料,命名为1,4-SBF-Nap和1,8-Oct-Nap.其中,1,8-Oct-Nap分子存在一个有趣的环化反应,形成八原子环结构而不是一般的SBF.以Ir(MDQ)_(2)(acac)为客体,成功制备了基于这两种主体的红光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分别为15.0%和13.7%,证明PHC主体材料在设计上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主体材料 9 9’-螺二芴 八元环
原文传递
二苯并吡啶并喹喔啉类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质
11
作者 杨耀祖 黄飞翔 +4 位作者 谢凤鸣 张强 袁国 胡英元 赵鑫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168,共9页
为获得新颖高效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以二苯并吡啶并喹喔啉(BPQ)为受体(A),三苯胺(TPA)、吩噁嗪(PXZ)为供体(D),合成两种TADF材料:BPQPXZ和BPQTPA。研究表明,两种材料都具有典型的延迟荧光特性、较小的单重态与三重态的能级差(Δ... 为获得新颖高效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以二苯并吡啶并喹喔啉(BPQ)为受体(A),三苯胺(TPA)、吩噁嗪(PXZ)为供体(D),合成两种TADF材料:BPQPXZ和BPQTPA。研究表明,两种材料都具有典型的延迟荧光特性、较小的单重态与三重态的能级差(ΔEST)和较大的振子强度(f)。基于强受体强供体组合的BPQPXZ的器件实现了深红光发射,发射波长达到660 nm,但受能隙的影响,外量子效率(EQE)仅有1.0%。基于强受体弱供体组合的BPQTPA,因其TPA刚性小于PXZ,BPQTPA的供受体扭曲程度小,轨道交盖程度大,f更大,故BPQTPA具有更大的荧光量子产率(82.7%)。同时因TPA的给电子能力比PXZ弱,BPQTPA内电荷转移效应减小,导致发射峰蓝移,因此基于BPQTPA的器件发射555 nm的黄光,与BPQPXZ相比,BPQTPA器件的启亮电压降低至2.8 V,电流效率、功率效率分别提高了32倍和36倍,EQE提升了6倍,达到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二苯并吡啶并喹喔啉 电致发光
原文传递
钴等离激元超结构粉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热催化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潇 朱智杰 +5 位作者 吴之怡 张城城 陈志杰 肖梦琦 李超然 何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8,共7页
高吸光催化剂对提高光热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阵列结构光热催化剂的陷光效应有助于增强光吸收并提高光热转换效率。但是,现有阵列基光热催化剂仍存在单位面积上活性金属负载量过低的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研究发展了二氧化... 高吸光催化剂对提高光热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阵列结构光热催化剂的陷光效应有助于增强光吸收并提高光热转换效率。但是,现有阵列基光热催化剂仍存在单位面积上活性金属负载量过低的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研究发展了二氧化硅保护的MOFs热解策略,获得了单位辐照面积上活性金属质量可调、太阳光吸收效率超过90%的粉体钴等离激元超结构光热催化剂,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证实其高吸光能力源于纳米颗粒的等离子杂化效应。相比阵列基等离子体超结构催化剂,该粉体结构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在相同催化条件下,二氧化碳转化率从0.9%提高到26.2%。本研究为非贵金属光热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二氧化碳加氢 等离子体超结构 高吸光催化剂 光-化学能转换
下载PDF
高效大面积有机白光照明研究及其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健 冯敏强 +1 位作者 唐建新 廖良生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3,共8页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新一代健康节能照明光源,光效性能已超过荧光灯水平。自从OLED技术问世以来,研究人员陆续开展了关于OLED照明的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OLED照明的特点,以及国内外OLED照明发展现状,讨论了发展OLED照明技术和装...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新一代健康节能照明光源,光效性能已超过荧光灯水平。自从OLED技术问世以来,研究人员陆续开展了关于OLED照明的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OLED照明的特点,以及国内外OLED照明发展现状,讨论了发展OLED照明技术和装备国产化所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和面临的挑战,重点论述了发展高效大面积OLED照明器件制备技术及推动OLED照明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光电 高效大面积OLED照明 装备国产化 节能
下载PDF
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高效发光二极管 被引量:2
14
作者 苑帅 沈万姗 廖良生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5-392,共8页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既在光伏器件研究中获得巨大进展,又在发光应用中体现出明显优势。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荧光转化效率高、发光峰形窄、发射光谱可调控并可覆盖整个可见光范围,从而使得该类材料所制备的发光二极管有望满足下...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既在光伏器件研究中获得巨大进展,又在发光应用中体现出明显优势。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荧光转化效率高、发光峰形窄、发射光谱可调控并可覆盖整个可见光范围,从而使得该类材料所制备的发光二极管有望满足下一代显示技术应用的性能要求。文章在简要叙述发光二极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和荧光特性、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特性,以及钙钛矿发光二极管进入实际应用所必须解决的器件寿命、离子迁移和光谱不稳定性等主要技术问题,最后讨论了钙钛矿发光技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 电致发光 辐射复合 半导体材料
原文传递
基于开环聚合的聚氨基酸材料的二级结构效应及调控 被引量:1
15
作者 葛成龙 刘勇 殷黎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217-2230,共14页
聚氨基酸是一类蛋白模拟物,近年来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天然的蛋白质一样,聚氨基酸的主链氢键作用也赋予其丰富的二级结构,而二级结构的调控对材料的功能以及组装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聚氨基酸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聚氨基酸是一类蛋白模拟物,近年来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天然的蛋白质一样,聚氨基酸的主链氢键作用也赋予其丰富的二级结构,而二级结构的调控对材料的功能以及组装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聚氨基酸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聚氨基酸二级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侧基功能化对二级结构的影响,总结了二级结构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二级结构的调控方法,并探讨了二级结构的形成对穿膜、基因递送、抗菌性能、自组装行为以及蛋白修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基酸 二级结构 穿膜基因递送 抗菌 自组装 蛋白修饰
原文传递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二元和三元组分给体-受体(D-A)型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雪娇 徐炜娟 +1 位作者 王建军 袁建宇 《材料科学》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项研究中,我们设计制备了窄带隙给体–受体(D-A)型二元共轭聚合物P1和具有规整主链结构的D1-A-D2-A型三元共轭聚合物P2。通过精确地控制共轭聚合物的主链结构的单元分布,聚合物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得到了精确的调控。形成窄光学带隙的同... 本项研究中,我们设计制备了窄带隙给体–受体(D-A)型二元共轭聚合物P1和具有规整主链结构的D1-A-D2-A型三元共轭聚合物P2。通过精确地控制共轭聚合物的主链结构的单元分布,聚合物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得到了精确的调控。形成窄光学带隙的同时降低了聚合物的最高电子占据态能级(HOMO),增强了分子主链的共平面性以及聚合物分子间的π-π堆积。在本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这种结构规整型三元共轭聚合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以三元聚合物P2为电子给体,富勒烯衍生物PCBM作为电子受体,在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相比于基于二元聚合物P1的电池器件,基于P2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获得了显著提高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和填充因子,并由此得到了最高5%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这一结果相对于以D-A结构的P1聚合物为基础制备的器件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的结果证明了三元组分聚合物的设计策略的重要性,对进一步提高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轭聚合物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形貌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in electronic modulation of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efficient polysulfide conversion of Li-S batteries 被引量:4
17
作者 Pan Zeng Cheng Yuan +3 位作者 Genlin Liu Jiechang Gao Yanguang Li Lia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2946-2965,共20页
With the merits of high energy density,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and cost effectiveness,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ar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systems.Howeve... With the merits of high energy density,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and cost effectiveness,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are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systems.However,the notorious polysulfide shuttle effect,which results in low active material utilization and serious capacity fading,severely imped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S batteries.Utilizing various electrocatalysts to improve the polysulfide redox kinetics 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shuttle effect.Specially,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catalyst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to facilitate the polysulfide conversion.Therefore,reasonably modulat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electrocatalysts is of paramou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S batteries.Herein,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fascinating strategies to tailor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electrocatalysts for Li-S batteries is presented,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vacancy engineering,heteroatom doping,single atom doping,band regulation,alloying,and heterostructure engineering.The futur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are also proposed for designing high-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to construct high-energy-density and long-lifetime Li-S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atalytic effect Electronic modification Shuttle effect Redox kinetics
下载PDF
Progress of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s over polyoxometalate-based materials 被引量:3
18
作者 Jing Du Yuan-Yuan Ma +2 位作者 Huaqiao Tan Zhen-Hui Kang Yanggua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920-937,共18页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to value-added fuels and chemicals is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alleviate energy shortages and global warming owing to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Recently,...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to value-added fuels and chemicals is recogniz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alleviate energy shortages and global warming owing to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Recently,understanding the activity origin,selectivity regulation,and reaction mechanisms of CO_(2)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s)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design.Polyoxometalates(POMs),a unique class of nanosized metal-oxo clusters,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O_(2)RR electrocatalysts and,owing to their well-defined structure,remarkable electron/proton storage and transfer ability,and capacities for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of CO_(2),are ideal models for investigating the activity origin and reaction mechanisms of CO_(2)RR electrocatalysts.In this review,we focus on the activity origin and mechanism of CO_(2)RRs and survey recent advances that were achieved by employing POMs in electrocatalytic CO_(2)RRs.We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POMs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CO_(2)RR process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selectivity regulation and catalytic CO_(2)RR performance,including the electrolyte,electron-transfer process,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Finally,we offer a perspective of the advantag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POM-based materials in electr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that could inform new advancements in this promising research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OXOMETALATE ELECTROCATALYSIS CO_(2)reduction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
下载PDF
Overcoming coke formation in high-temperature CO_(2)electrolysis
19
作者 Tongbao Wang Guangtai Han +1 位作者 Ziyun Wang Yuhang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2938-2945,共8页
High-temperature CO_(2)reduction reaction(HT-CO_(2)RR)in solid oxide electrochemical cells(SOECs)features near-unity selectivity,high energy efficiency,and industrial relevant current density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 High-temperature CO_(2)reduction reaction(HT-CO_(2)RR)in solid oxide electrochemical cells(SOECs)features near-unity selectivity,high energy efficiency,and industrial relevant current density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a widely-utilized“building block”in today’s chemical industry.Thus,it offers an intriguing and promising means to radically change the way of chemical manufacturing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us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CO_(2),and water.Albeit with the great potential of HT-CO_(2)RR,this carbon utilization approach,unfortunately,has been suffering coke formation that is seriously detrimental to its energy efficiency and operating lifetime.In recent years,much effort has been added to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coke formation,managing reaction conditions to mitigate coke formation,and devising coke-formation-free electrode materials.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substantially advanced the HT-CO_(2)RR toward a prac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but the resulting coke format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compromise activ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Future research may target exploiting the control over both catalyst design and system design to gain selectivity,energy efficiency,and stability synchronously.Therefore,this perspective overviews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coke formation in HT-CO_(2)RR,and elaborates on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that may accelerate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t a larg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CO_(2)electroreduction Solid oxide electrochemical cell Coke formation Boudouard reaction STABILITY
下载PDF
Monodisperse Ni-clusters anchored on carbon nitride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20
作者 Liang Jian Huizhen Zhang +6 位作者 Bing Liu Chengsi Pan Yuming Dong Guangli Wang Jun Zhong Yongjie Zheng Yongfa Zh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36-545,共10页
The active sites of monodisperse transition metal Ni-clusters were anchored on carbon nitride(CN)by an in situ photoreduction deposition method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s and achieve... The active sites of monodisperse transition metal Ni-clusters were anchored on carbon nitride(CN)by an in situ photoreduction deposition method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s and achieve high-efficiency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The Ni-cluster/CN exhibited a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16.5 mmol·h^(-1)·g^(-1) and a total turnover frequency(TOF(H_(2)))value of 461.14 h^(-1).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based on synchrotron radiation indicated that CN had two reaction centers to form stable interface interactions with monodispersed Ni-clusters,in which carbon can act as an electron acceptor,while nitrogen can act as an electron donor.Meanwhile,the hybri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Ni-cluster/CN system was constructed,which was favorable fo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gen production.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N and Ni-clusters will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n the mechanistic study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odisperse Ni-clusters Carbon nitride Interface interactio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