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及其保护设想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敏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8,共7页
阖闾城遗址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分属无锡滨湖区胡埭镇和常州武进区雪堰桥镇,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临太湖,外围有龙山山脉为屏障,附近还有历史地名胥山和问江。遗址有保存较好的城墙和大型高上... 阖闾城遗址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分属无锡滨湖区胡埭镇和常州武进区雪堰桥镇,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临太湖,外围有龙山山脉为屏障,附近还有历史地名胥山和问江。遗址有保存较好的城墙和大型高上台,现存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阖闾城遗址的原保护范围约50万平办米(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 考古调查 阖闾 历史地名 保护范围 常州市 无锡市
下载PDF
越国乐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费玲伢 《南方文物》 2009年第2期71-76,77-79,共9页
《越国乐器研究》以最新的考古资料——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越国乐器为基础,第一次对苏浙皖出土的越国乐器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梳理;在对鸿山越墓出土越国乐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第一次对越国乐器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系统的研... 《越国乐器研究》以最新的考古资料——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越国乐器为基础,第一次对苏浙皖出土的越国乐器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梳理;在对鸿山越墓出土越国乐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第一次对越国乐器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系统的研究。两周时期的乐器大致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而越国乐器则为南方系统的代表。乐器基本特征为器型相同,大小有序。《越国乐器研究》一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越国乐器的器形、器类与组合,将苏浙皖出土的乐器按历史的发展分为越族乐器和越国乐器,越国乐器又分为仿中原系统乐器和越系统乐器,仿中原系统乐器有钟、鎛、磬;越系统乐器有句鑃、錞于、丁宁、越铎、缶和悬铃,并首次对与乐器相关的悬鼓座、簴座、插座和敲击乐器的枹进行了实验和考证;对越国乐器基本要素的研究表明越国乐器大致包括了乐音乐器、节音乐器、滑音乐器和噪音乐器,越国乐器器类繁多,造型各异,已具备了大型乐队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对越国礼乐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越国乐器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国乐器有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乐器的器类组合和越国礼乐制度的系统研究,填补了越国乐器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于越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器研究 越国 春秋末年 越文化 允常 东南
下载PDF
考古遗址公园:传统与现代辉映文化与生态相融 被引量:2
3
作者 《泗洪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课题组 周学鹰 +2 位作者 马晓 林留根 刘知己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4期10-23,共14页
前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定义遗址:城堡废址、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渠、水井、窖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 前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定义遗址:城堡废址、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渠、水井、窖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涟、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公园 考古 生态相 传统 文化 百科全书 经济性 采石坑
下载PDF
“江苏省‘十三五’考古工作座谈会”纪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126,共3页
2015年5月16日,江苏省考古学会、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在江南考古工作站召开了"江苏省‘十三五’考古工作座谈会",探讨江苏省"十三五"期间的考古工作规划,确定江苏考古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各市级考古单位针对本地具体... 2015年5月16日,江苏省考古学会、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在江南考古工作站召开了"江苏省‘十三五’考古工作座谈会",探讨江苏省"十三五"期间的考古工作规划,确定江苏考古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各市级考古单位针对本地具体情况提出新的工作计划,还梳理了目前工作的不足,提出了进行全省考古调查、共享考古成果、加强信息化和考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江苏特色重点课题研究、推动考古公众化等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考古工作 “十三五”规划 资源整合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朱诚 吴立 +10 位作者 李兰 郑朝贵 李中轩 马春梅 谭艳 赵泉鸿 王坤华 林留根 江章华 丁金龙 孟华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68-1283,共16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人类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区,也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区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对弄清全新世10.0~3.0 ka BP无文字记载期的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互动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长江流...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人类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区,也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区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对弄清全新世10.0~3.0 ka BP无文字记载期的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互动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主要以古洪水和海面变化事件地层学为依据和线索,从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区域内自然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背景特征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均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表明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同时,国际环境考古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新出版的PAGES Magazine杂志就特别关注了分辨率高达一年至数月的过去沉积记录;遥感、GIS等技术和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正不断在环境考古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全新世 环境考古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吴国都城初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敏 《南方文物》 2009年第2期55-61,共7页
《吴国都城初探》中首先对吴国的疆域和吴国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吴国古城和吴国疆域内发现的古城进行了考证,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重点研究了葛城、阖闾城和姑苏城。丹阳葛城位于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并与珥城、神河头等... 《吴国都城初探》中首先对吴国的疆域和吴国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吴国古城和吴国疆域内发现的古城进行了考证,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重点研究了葛城、阖闾城和姑苏城。丹阳葛城位于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并与珥城、神河头等遗址构成遗址群。葛城内城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660余米。内城外有三道城壕,内城有相互叠压且方向不尽一致的三个时期的城墙和四个城门,并在城的西北角发现有大型建筑遗迹。葛城三期城墙的时代分别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晚期,因此葛城遗址为始筑于西周,沿用至春秋晚期的吴国古城遗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吴国城址。根据葛城北面的丹徒大港至谏壁的沿江山脉发现大量的西周早中期、两周之交和春秋晚期的吴国大型墓葬以及葛城附近的司徒镇和访仙镇发现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窖藏与葛城三次建城的时期基本对应进行推测,葛城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延用时间最长,使用次数最多、保存最完好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对于吴国早期都城的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位于江苏常州与无锡之间的阖闾城,阖闾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即大城,内城即东、西两小城,城内有高台建筑遗迹和陆门、水门遗迹等;此外还调查了胥山和胥山湾、龙山等外围的山和湾,发现了龙山石城。阖闾城与《越绝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相互引证,因此推测阖闾城可能为吴王阖闾的都城,龙山石城可能为吴长城。位于苏州西南的姑苏城,依山势高下而建,呈不规则四边形;四面都有局部保存较好的城墙,然城的布局复杂而零乱,显然为吴、越复建所致;而现存的姑苏城址应为越王句践、越王翳至越王无彊多次改扩建后的遗存。推测姑苏先后为吴越都城。吴王夫差都姑苏的时间为22年;越王句践都姑苏5年;越王翳徙都姑苏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无彊,越又都姑苏6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国 都城 吴王夫差 太湖 疆域
下载PDF
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问题的再认识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诚 吴立 +12 位作者 李兰 赵泉鸿 张文卿 李开封 李冰 谭艳 王坤华 贾天骄 郭天虹 林留根 丁金龙 王子健 何汉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387,共14页
了解过去海面变化情况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中寻找过去海面变化的证据,将对探讨气候波动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及其对聚落形态、文化变迁影响的人地关系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对江苏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宜兴骆驼墩... 了解过去海面变化情况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中寻找过去海面变化的证据,将对探讨气候波动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及其对聚落形态、文化变迁影响的人地关系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对江苏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AMS^(14)C测年、GPS-CORS系统高程测量和海相微体古生物鉴定分析发现,青墩遗址距地表389~489 cm(13.1~8.5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65^-1.65 m)、陶庄遗址距地表156~230 cm(12.6~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97~0.23 m)、开庄遗址距地表228~390 cm(10.3~7.8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03^-1.59 m)、骆驼墩遗址距地表255~279 cm(12.0~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1.08~0.84 m)为显著的海相沉积地层,揭示在苏北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地区全新世初至7.8 cal ka BP为浅海沉积环境,并经历了海退成陆过程;而苏南太湖西部宜兴骆驼墩遗址全新世初至9.2 cal ka BP可能经历过短暂的滨海沉积环境.这为寻找该区新石器早期遗址提供了海拔高程和年代学方面的线索和依据.对苏州澄湖湖底62处古水井和102处灰坑顶底部GPS-CORS系统的测量也发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夏商周和战国时期,水井井口和灰坑顶部多在1985黄海高程0^-2 m之间,井底和灰坑底部多在-3 m左右;六朝和宋代水井的井口和灰坑顶部曾低于-1 m,水井井底和灰坑底部曾低于-4 m,表明澄湖是宋代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湖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新石器时代 海面变化 环境考古
原文传递
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敏 李则斌 +7 位作者 田名利 朱国平 费玲伢 韩建立 唐根顺 邹忆军 范玉珊 郭志委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21,共18页
邱承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北约1公里处,2005年2~5月由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分为三期,第一期的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第二期的年代处于崧泽文... 邱承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北约1公里处,2005年2~5月由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分为三期,第一期的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第二期的年代处于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第三期的遗存皆属良渚文化,年代分为前、后两段,简报介绍的主要为后段,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偏晚阶段或良渚文化晚期偏早阶段。该遗址第二期的并列双祭台保存较完整,在太湖地区为首次发现。第三期高台墓地的发现,对于综合研究太湖北部的良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简报 无锡市 江苏省 新石器时代 市区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代陶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费玲伢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320,共26页
The pottery drum is a common type of object in prehistoric Chinese archaeology. Previously,owing to the lack of due understanding,it was often mixed up with other artifacts,and monographic studies in this respect were... The pottery drum is a common type of object in prehistoric Chinese archaeology. Previously,owing to the lack of due understanding,it was often mixed up with other artifacts,and monographic studies in this respect were still rarer. The emergence of the pottery drum was closely concerned with the rise of Chinese ritual culture. "Ritual" was a distinc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 ritual culture permeated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ll along and formed the cor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first of all,the appellation and character of prehistoric pottery drums,as well as their qualitative standards in the light of literal records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n,based on their provenance,the author divides the available pottery drums into four regions,i.e. the Liaohe River,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valleys,and makes a typological study of pottery drums region by region. An integrated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deal with the name,use,rise,ev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prehistoric pottery drum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ttery drum cultural circle with the ethno-cultural circ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ttery drum made its first appearance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in the Beixin Culture period and that every group of pottery drums prevailing in those river valleys had its own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Yangshao Culture period,pottery drums went through their prosperity,and mutual action and influence took place between various regions during the evolutionary course of pottery drums. In the Longshan Culture age,pottery drums fell down sharply and were divided into five pottery drum cultural circles independent of and exerted influence upon each other,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Hongshan,Majiayao,Yangshao,Dawenkou and Qujialing cultures respectively. I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they coincided roughly with the Huaxia,Dongyi,Xirong,Beidi and Nanman ethno-cultural circles.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drums in the ritual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It also show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primitive ritu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prehistoric Chinese pottery drum to researching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itu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urse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陶鼓 发掘报告 单一化 专门化 器物 考古
原文传递
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72,共12页
关键词 贵族墓葬 吴越 春秋战国时期 长江下游 发掘 中原 吴国 诸侯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玉佩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左骏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67,共16页
魏晋南北朝玉佩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性质和组构样式的判断皆不甚明了。近年南京仙鹤观东晋玉佩的完整发现,为研究其结构与性质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各地玉佩的发现情况及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玉... 魏晋南北朝玉佩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性质和组构样式的判断皆不甚明了。近年南京仙鹤观东晋玉佩的完整发现,为研究其结构与性质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各地玉佩的发现情况及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玉佩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并试对玉佩构件进行了初步的复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玉佩 发展 演变 复原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 被引量:17
12
作者 袁靖 潘艳 +14 位作者 董宁宁 司徒克 赵辉 秦岭 宋建 陈杰 刘斌 郑云飞 宋姝 吴卫红 林留根 胡耀武 罗运兵 李志鹏 吕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92,共10页
近些年来,随着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和大型水坝的发掘,良渚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良渚遗址的时间上限为距今5300年左右[1]。良渚文化尽管年代开始较早,率先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但是到距... 近些年来,随着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和大型水坝的发掘,良渚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良渚遗址的时间上限为距今5300年左右[1]。良渚文化尽管年代开始较早,率先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但是到距今4300年前后突然消亡,持续了1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生业模式 稻作农业 家养动物
原文传递
“弓形器”用途与来源再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左骏 李荔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在商周青铜器中弓形器是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为其定名、究其用途,历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田野考古、传世文献和历史学的有关资料,并结合以前学者所考证的成果,认为弓形器是商周时期贵族辅弓用的工具,即所谓的弼。
关键词 弓形器 用途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与城市记忆
14
作者 林留根 《世界遗产》 2017年第5期22-22,共1页
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反映城市主体过去生存状态、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物证,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里程的根基。一种文化价值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产,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 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反映城市主体过去生存状态、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物证,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里程的根基。一种文化价值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产,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记忆 文化遗产 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价值 文化内涵 人与环境 思维方式 创造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