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机体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淋巴细胞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施爱军 吴晓柳 +1 位作者 沈宗丽 戴立玲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0期2758-2759,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与术中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T淋巴细胞差异状况,研究手术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42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性细胞。结果恶性肿瘤患... 目的对比研究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与术中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T淋巴细胞差异状况,研究手术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42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性细胞。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术中CD3+、CD4+、CD8+较术前有所降低,CD3+与CD4+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CD19+、CD3+HLA-DR+明显升高,NK细胞与CD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D3+HLA-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手术使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损害。手术、创伤等的应激反应使NK、CD19+、活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上升。恶性肿瘤患者建议手术前使用免疫反应调节剂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以确保术后的放、化疗等后续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淋巴细胞亚群 活性T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应用ACT序贯方案/TAC联合方案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青峰 李金田 +2 位作者 吕敏 张元颖 吴永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_1;阿霉素50 mg/m^2静滴,d_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_1;阿霉素5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不良反应 淋巴结转移 促血管生成素2(ANG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NM23-H1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华 吕敏 +3 位作者 李金田 吴晓柳 朱明 俞军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8年第4期154-155,共2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2例胃癌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的表达水平,同时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MACC-1和G1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腺癌组织分...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2例胃癌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的表达水平,同时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MACC-1和G1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腺癌组织分化、淋巴转移、PTNM分级有关,胃癌组织中MACC-1和G17表达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5)。结论血清中MACC-1和G17可作为检测胃癌患者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ACC-1mRNA 胃泌素G17 酶联免疫法
下载PDF
原发胃癌恶性表型与患者自发淋巴细胞微核形成的关系
4
作者 巫开文 顾荣民 +1 位作者 曹娜 马国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546-2548,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胃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术前取外周血采用体内微核实验方法检测13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13例良性胃肠病变(良性病变组)及59例正常人(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MNF)。结果胃癌组淋巴细胞MNF为(1.93±0.9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胃癌恶性度的关系。方法术前取外周血采用体内微核实验方法检测13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13例良性胃肠病变(良性病变组)及59例正常人(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MNF)。结果胃癌组淋巴细胞MNF为(1.93±0.93)‰,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的(0.62±0.49)‰和对照组的(0.51±0.45)‰(P<0.01);MNF随着胃癌组分化度降低及淋巴结转移率的增加而逐渐上升(P<0.01)。结论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胃癌恶性度密切相关,为胃癌患者的术前恶性度的判断和高危人群筛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核 淋巴细胞 胃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