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53基因治疗晚期肝癌的初步生物学监测研究
1
作者 马国建 沈宗丽 +3 位作者 陈森清 徐卫东 李金田 陈世晞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目的观察晚期肝癌患者动脉灌注人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前后的生物学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人体内微核实验检测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突变型p53表达及自发微核形成的改变。结果经p53基因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后,患者突变型p53平均... 目的观察晚期肝癌患者动脉灌注人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前后的生物学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人体内微核实验检测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突变型p53表达及自发微核形成的改变。结果经p53基因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后,患者突变型p53平均表达率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前平均23.74%,治疗后平均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微核率(MNF)与治疗前的比较(0.144%vs 0.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灌注人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晚期肝癌中的生物学研究对治疗剂量的选择、治疗效果的判断有积极的指导和监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P53基因治疗 生物学监测
下载PDF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乳腺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剑秋 张晓梅 +4 位作者 刘德林 李苏平 马国建 李金田 张元颖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第8内含子IVS(8)6C11A/6T11G多态与乳腺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35例健康人、109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DNA,收集其相应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和病例对照分组研究统计分...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第8内含子IVS(8)6C11A/6T11G多态与乳腺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35例健康人、109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DNA,收集其相应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和病例对照分组研究统计分析KAI1基因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乳腺癌发病及转移的相关关性。结果 KAI1/CD82基因IVS(8)6T11G基因型检出率在健康人群中为30.9%,乳腺癌患者中为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低龄(<50岁)和高龄(≥50岁)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见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第8内含子剪接区域多态与乳腺癌的发病、病理分化无关,但可能影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提示KAI1/CD82基因IVS(8)6C11A/6T11G多态筛查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I1/CD82基因 多态性 乳腺癌 转移
下载PDF
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欣 杨柳 +4 位作者 张晓梅 李东正 朱明 周建农 陈森清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6期557-561,共5页
目的探讨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异时结直肠癌及高危腺瘤的发病风险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与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的随访资料。结... 目的探讨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异时结直肠癌及高危腺瘤的发病风险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与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的随访资料。结果 6例患者接受了结肠全切除治疗,中位随访122个月,无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生。28例患者接受了结肠部分切除治疗,中位随访82个月,10例发生了异时结直肠癌,1例发生了需要手术切除的异时结肠腺瘤。结肠部分切除组5年和10年累计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分别为24.1%和48.2%,与结肠全切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全组总体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6%。结肠部分切除组与结肠全切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与没有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相比,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肠部分切除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结直肠癌手术史、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分期与异时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风险相当高,与结肠部分切除相比,结肠全切除治疗有助于预防异时结直肠肿瘤,但不能显著改善总体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结肠切除术 Amsterdam标准 异时结直肠癌 异时结直肠腺瘤 生存率
原文传递
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仲坚 周建农 +6 位作者 张晓梅 周欣 关心 朱明 张元颖 马国建 陈森清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44-347,356,共5页
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受累成员的肠息肉组织,... 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受累成员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DNA,应用MLPA、PCR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胚系和体细胞来源的APC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结果 2名家系受累二代成员和1名未成年三代成员均发现APC基因c.3925_3929 del AAAAG位点的胚系突变,其中1名成年受累成员癌变的息肉组织检出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大片段缺失。结论FAP家族中检测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的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基因突变 APC基因 胚系突变 体细胞突变
下载PDF
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一例家系临床特征及LKB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潘键 李玫 +3 位作者 金玉 张晓梅 朱明 陈森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研究一例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LKBl基因突变。方法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留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DNA测序分别检测LKBl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采用PCR... 目的研究一例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LKBl基因突变。方法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留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DNA测序分别检测LKBl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采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具有典型的皮肤黏膜黑斑、多发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先证者及1名家系成员均携带LKBl基因c.924G〉C位点的病理性胚系突变,导致Trp308Cys的错义突变的发生;这一突变在正常人群中不存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显示Trp308Cys突变可改变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进而影响了蛋白质功能。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具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和家族遗传性三大特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KBl基因胚系突变是其致病因素,利用LKB1基因鉴定和突变筛选所有患者及一级亲属对明确诊断及改善其家族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UTZ-JEGHERS综合征 突变 LKB1基因
原文传递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家系APC基因C.3925—3929缺失突变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青伟 刘思文 +6 位作者 冯继锋 张晓梅 陈森清 马国建 朱明 张元颖 俞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4-528,共5页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提取13个FAP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提取13个FAP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以及PCR扩增,之后直接测序对APC基因进行检测,将测序及MLPA结果与APC基因的野生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各家系成员APC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结果共有5个家系筛查出基因突变,分别为C.3184—3187delCAAA、C.5432C〉T、c.3925—3928delAAAA及两个C.3925—3929delAAAAG。小片段缺失突变多处于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结论处于APC基因AAAAG串联重复序列中的C.3925—3929可能为APC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该位点以碱基缺失居多,尤其是密码子1309的5个碱基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APC基因 胚系突变
原文传递
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并LKB1/STK1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蕾 朱明 +1 位作者 马国建 周云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研究LKB1/STK11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在Peutz-Jeghers综合症家系中的作用,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化疗科1例Peutz-Jeghers综合症家系共4名受累成员的外周血和先证者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 目的研究LKB1/STK11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在Peutz-Jeghers综合症家系中的作用,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化疗科1例Peutz-Jeghers综合症家系共4名受累成员的外周血和先证者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DNA,采用MLPA、PCR-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了胚系和体细胞来源的LKB1/STK11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先证者癌变息肉组织MSP检测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结果先证者及其家族受累成员均具有P-J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消化道的错构瘤性息肉(均经过不同医院的肠镜标本病理验证)和粘膜肢端色素沉着。在先证者和家系受累成员外周血和大肠息肉组织DNA中均发现有病理意义的大片段缺失性突变,在先证者癌变的息肉组织DNA检测到LKB1/STK11基因的甲基化。结论 PJS家族中检测LKB1/STK11基因的胚系突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的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能是遗传性PJS息肉发生癌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UTZ-JEGHERS综合征 突变 甲基化 LKB1/STK11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