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覆膜金属支架在无法行外科手术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维钊 孙超 +5 位作者 邓登豪 刘军 陈娟 陈炜炜 徐庆成 陈超伍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5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全覆膜金属支架在治疗无法行外科手术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镜诊治中心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胰管留置全覆膜金属支架的9... 目的探讨全覆膜金属支架在治疗无法行外科手术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镜诊治中心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胰管留置全覆膜金属支架的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均行ERCP,术中见乳头呈鱼嘴样开口,插管后均可见胶冻状液体流出,造影见主胰管局部或弥漫扩张,分枝胰管呈囊状扩张,5例置入10 mm×80 mm、4例置入10 mm×60 mm全覆膜金属支架,2例术中同时置入胆道支架。术后患者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2例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无胰腺炎、胆管炎、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腹痛和复发,无支架移位,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无新发糖尿病,1例随访至16个月时,支架堵塞,行胰管清理及支架更换。出院当天生活质量卡氏评分为(96.67±3.54)分,较术前的(82.78±3.63)分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和6个月生活质量卡氏评分为(94.82±3.87)和(91.33±2.50)分,与出院当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法行外科手术的IPMN患者,内镜下胰管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胰腺炎复发和手术频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胰管支架 全覆膜金属支架
下载PDF
白蛋白和速尿早期联合使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年兰 朱海杭 向晓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776-777,共2页
为探讨早期联合使用白蛋白和速尿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我们将6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按照SAP常规处理原则予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抑酸,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支... 为探讨早期联合使用白蛋白和速尿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我们将6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按照SAP常规处理原则予监护,禁食,胃肠减压,抑酸,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白蛋白和速尿早期联合使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组的腹痛消失时间,体温、血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白蛋白和速尿剂可缩短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减少并发症,可以常规早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白蛋白 速尿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OX40/OX40L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维钊 朱沁玲 +8 位作者 向晓星 马莉 顾达 童聪 王婷婷 何家俊 刘军 王璐 陈超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40-2745,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前后外周血中OX40/OX40L(CD134/CD134L)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9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前后外周血中OX40/OX40L(CD134/CD134L)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9年8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确诊AIH、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按照相关诊断标准分为AIH组(29例)、PBC组(26例)、重叠综合征组(19例)(即A、P、C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30例。在规范化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OX40/OX40L在外周血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比较OX40/OX40L在治疗前后、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配对样本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A、P、C 3组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OX40阳性率依次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14.80±4.99)%、(17.11±2.71)%、(25.18±5.55)%、(6.6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23,P<0.001);3组CD8+T淋巴细胞的OX40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4.86±1.54)%、(6.40±1.88)%、(7.33±2.12)%、(4.09±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6,P<0.001);A、P、C 3组及对照组CD14+单核细胞的OX40L阳性率依次为(19.84±6.11)%、(21.17±4.35)%、(29.13±6.32)%、(4.8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04,P<0.001);但在CD19+B淋巴细胞中,A、P、C 3组的OX40L阳性率却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依次为(17.62±3.86)%、(14.75±4.32)%、(10.13±2.56)%、(4.50±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21,P<0.001)。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的OX40阳性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水平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1,P=0.538)。在其余3种细胞中,虽然OX40/OX40L的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在CD4+T淋巴细胞中,A、P、C组OX40阳性率依次为(11.00±1.98)%、(13.72±1.03)%、(19.72±3.47)%,均高于对照组[(6.67±2.26)%](F=11.365,P<0.001);在CD14+单核细胞中,3种疾病的OX40L阳性率依次为(11.82±2.23)%、(15.19±4.42)%、(24.51±4.09)%,高于对照组[(4.86±2.34)%](F=13.748,P<0.001);在CD19+B淋巴细胞中,3种疾病的OX40L阳性率依次为(9.09±3.25)%、(6.81±2.20)%、(7.48±2.85)%,高于对照组[(4.50±1.38)%](F=8.052,P<0.001)。A、P、C 3组与治疗前OX40/OX40L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4+单核细胞、CD19+B淋巴细胞的表达相比,治疗后均呈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OX40/OX40L在AIH、PBC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表达升高,经治疗后下降,表明OX40/OX40L通路参与了上述疾病发病机制,其中OX40在CD8+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作用或更能反映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重叠综合征 受体 OX40 OX40配体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与颈椎病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乔敏 杨建东 +3 位作者 刘荣泉 陈健 陶佳丽 朱海杭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是否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高发人群。方法 321例经临床及磁共振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作为颈椎病组,同期选取24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RDQ评分问卷调查,比较颈椎病组及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是否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高发人群。方法 321例经临床及磁共振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作为颈椎病组,同期选取24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RDQ评分问卷调查,比较颈椎病组及对照组的RDQ评分及GERD发生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颈痛程度与RDQ评分是否相关,并对可能危险因素及颈椎病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病组R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RDQ评分≥12分作为GERD评判标准,颈椎病组GERD 43例(13.4%),对照组GERD 17例(6.8%),颈椎病组GERD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颈痛程度组间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颈椎病中,交感神经型发生GERD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5);颈椎病合并GERD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女性、非甾体抗炎药和精神心理因素。结论颈椎病患者发生GERD的风险较高,且以交感神经型最为显著。女性、药物和精神心理因素是颈椎病合并GERD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颈椎病 相关性
下载PDF
两种途径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朋华 王立富 +6 位作者 邓登豪 王书祥 孙陵 刘军 蔡明玉 耿素萍 黄文诺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球囊扩张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途径取石,纳入A组。选取同期经内镜途径球囊扩张术治疗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B组。结果A组胆总...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球囊扩张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途径取石,纳入A组。选取同期经内镜途径球囊扩张术治疗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B组。结果A组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为100%,B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2%,B组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05),B组发生2例胰腺炎,A组发生1例肝脓肿。A组平均手术时间50,长于B组39。随访1年,A组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B组发生例返流性胆管炎。结论经皮经肝胆途径取石具有与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取石相同的手术成功率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作为不适合内镜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经皮经肝胆结石取出术 内镜下十二指肠球囊扩张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