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与人血小板交叉识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白艳艳 王兆钺 +2 位作者 缪竞诚 白霞 阮长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有一定程度结合,但与GPⅠb、GPⅡb及GPⅥ无结合。结论: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与幽门螺杆菌ureB存在交叉识别的共同抗原表位,提示Hp感染与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糖蛋白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 交叉抗原
下载PDF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颜灵芝 陈苏宁 +11 位作者 平娜娜 王琴荣 刘红 丁子轩 朱明清 梁建英 刘丹丹 岑建农 潘金兰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1120,共5页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江凤 王元元 +7 位作者 陈子兴 陈苏宁 刘丹丹 梁建英 潘金兰 朱明清 丁文静 岑建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胞形态学表现为inv(16)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主要为CD13+、CD33+、CD34+、CD117+和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示存在伴有inv(16)的复杂异常,部分中期分裂相除inv(16)外可检测到t(9;22);CBFβ基因重排率高于BCR/ABL融合基因重排率;该病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3年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费城染色体作为inv(16)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较为罕见,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可能为其诊断提供依据,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能是其治疗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inv(16)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间充质干细胞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田竑 吴德沛 陈广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19-1324,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肿瘤微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最近研究发现,AML、MDS、ALL、MM等血液病部分患者的MSC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状态下MSC的表型、分化能力、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还有实验证实,MSC参与了白血病细胞化疗耐药的过程。由于MSC支持造血和免疫调节等独特优点,近年来MSC被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支持造血及防治GVHD。本文就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作为临床细胞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遗传学 化疗耐药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非亲缘关系脐带血移植治疗25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常惠荣 程珍 +14 位作者 陈广华 孙爱宁 乔曼 马骁 王荧 陈峰 金焕英 陆瑶 张嘉卿 付琤琤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仇慧英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7-773,共7页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 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 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 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 d;II-IV度、III-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B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下载PDF
ADAMTS-13在血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杰 韩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7-1170,共4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通路都会影响ADAMTS-13的活性,但ADAMTS-13如何受控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将对其改变,相关机制以及影响该酶调控的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妇产科的静脉血栓栓塞问题──解读ASH 2014血液学与生殖专题讨论会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兆钺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妊娠与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此时妇女处于相对敏感与危险的阶段,易诱发各种病理改变,如高血压、免疫系统病变与血栓性疾病,后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在妊娠与产后更为多见,约占妊娠期血栓性事件的4/5,主要包括深静脉... 妊娠与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此时妇女处于相对敏感与危险的阶段,易诱发各种病理改变,如高血压、免疫系统病变与血栓性疾病,后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在妊娠与产后更为多见,约占妊娠期血栓性事件的4/5,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是继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静脉血栓栓塞 抗凝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FLT3及NPMl基因突变的实验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薛梦星 仇惠英 +2 位作者 冯宇峰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569-57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便捷可靠的实验方法能够同时检测FLT3基因突变及NPMl基因突变。方法设计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CE)方法同时检测7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FLT3基因及NPMl基因突变发生情况。结果应用多重PCR结合CE方法在75例AL患者中... 目的建立一种便捷可靠的实验方法能够同时检测FLT3基因突变及NPMl基因突变。方法设计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CE)方法同时检测7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FLT3基因及NPMl基因突变发生情况。结果应用多重PCR结合CE方法在75例AL患者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阳性28例,FLT3一TKD突变阳性5例,NPMl突变阳性20例,9例同时存在FLT3.ITD及NPMI基因突变,l例同时存在FLT3.ITD及FLT3.TKD突变。结论多重PCR结合cE是一种能同时检测FLT3基因和NPMl基因突变的便捷可靠的方法,对判断AML患者的临床预后、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意义,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基因 FLT3 NPMl 基因突变 多重PCR 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inv(9)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特征研究
9
作者 张慧 顾国浩 +1 位作者 吴丽丽 潘金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2期3128-3130,3133,共4页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骨髓造血恢复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确诊的39 5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显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骨髓造血恢复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确诊的39 5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显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融合基因检测和骨髓造血恢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inv(9)血液病患者检出PML-RARα、BCR-ABL1、AML-ETO、EVI1、CBFβ-MYH11、MLL-AF6、AML-AF4、SET-NUM214、SILTALI、IgH重排、TCR重排和BCL1-IgH等多种融合基因。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6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非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3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结论 inv(9)血液病患者和非inv(9)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NC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而inv(9)血液病患者PLT恢复所需的时间比非inv(9)血液病患者所需时间稍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倒位 血液系统疾病 融合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注射用血凝酶体内外止血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兆钺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年第6期486-487,共2页
出血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约占血液病门诊的1/3,除血液科外,临床各科也都有出血问题。引起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和凝血障碍,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异常、纤溶亢进以及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也可导致出血。在有严重出血时,... 出血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约占血液病门诊的1/3,除血液科外,临床各科也都有出血问题。引起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和凝血障碍,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异常、纤溶亢进以及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也可导致出血。在有严重出血时,需要给予止血药帮助止血。临床上有效的止血药不多,并且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维生素K只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减少的出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作用 注射用血凝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体内外 严重出血 抗凝物质增多 凝血障碍 血小板量
下载PDF
血栓止血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11
作者 阮长耿 余自强 《苏州医学》 2012年第2期1-1,共1页
检验医学现状:自动化、快速化、标准化、专业化;临床医学现状:专业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临床医生仅注重检验结果的诊疗信息,忽略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及实验的影响因素;检验医生仅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的变化... 检验医学现状:自动化、快速化、标准化、专业化;临床医学现状:专业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临床医生仅注重检验结果的诊疗信息,忽略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及实验的影响因素;检验医生仅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的变化等了解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检验 临床医学 血栓 临床医生 多学科交叉 检验医学 诊疗信息 检验结果
下载PDF
1988-2006年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情况统计分析
12
作者 赵凌颖 王莉萍 阮长耿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年第6期373-373,384,共2页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今后应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注重高水平、高起点的课题研究和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统计分析 科学院和研究所 江苏
原文传递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文娟 解珺丹 +5 位作者 王谦 陶婷婷 姚红 文丽君 周有宁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 基因诊断
下载PDF
降钙素原监测与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郑佳佳 孙爱宁 +4 位作者 张彤彤 陈苏宁 常伟荣 张险峰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血流感染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明确PC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检测患者第一次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第3、7、14、21、28天血清PCT水平,比较感染控制组和感染迁延组及感染恶化组间PCT的变化规律以及PCT变化在预测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497例PCT阳性患者中421例(84.7%,421/497)为实验室或临床确诊感染,其中发热24 h内PCT即阳性的有296例(70.3%,296/421);发生感染性休克(14.0%,59/421)和未发生感染性休克(86.0%,362/421)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6.29μg/L和1.16μg/L,两者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1例感染患者中有408例同时行血培养检查,其中血培养阳性167例(40.9%,167/408),血培养阴性240例(58.8%,240/408),1例曲霉污染,两组PCT中位值分别为2.47μg/L、1.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64.7%,108/167)和革兰阳性菌感染(22.2%,37/167)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4.32μg/L和1.3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70,PCT取2.05μg/L为截点时诊断性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3%,70.0%。289例动态监测抗感染治疗后的PCT水平患者中感染控制组192例,感染迁延组71例,感染恶化组26例,3组在抗感染治疗后前3 d的PCT水平无差异,但3 d后PCT水平差异显著。结论 PCT可作为感染尤其血培养阴性感染发热患者较优的快速辅助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动态变化对判断感染控制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血液病 血培养 感染
下载PDF
CAG方案清除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A3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艳玲 薛胜利 +2 位作者 孙爱宁 戴兰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279-1282,共4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CAG方案清除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A3细胞的作用机制及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以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A3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以A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分组加入不同浓度... 本研究主要探讨CAG方案清除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A3细胞的作用机制及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以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A3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以A3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作用48小时后收集细胞,碘化丙锭细胞核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用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不同浓度阿糖胞苷(Ara-C)和G-CSF组合作用48小时后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用AnnexinV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Ara-C、阿克拉霉素(ACR)及G-CSF联合作用48小时后细胞凋亡水平。结果表明:T-ALL细胞株A3细胞表面高表达G-CSFR(94.2%);G-CSF作用48小时后S期A3细胞比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G-CSF浓度的增加而升高;CCK-8检测显示Ara-C+G-CSF组较单药Ara-C组抑制细胞生长更明显(Ara-C浓度10-5mmol/L和10-6mmol/L时p<0.05);凋亡检测显示Ara-C+ACR+G-CSF组细胞早期凋亡率高达38%,显著高于Ara-C+ACR组。结论:T-ALL细胞株A3细胞表面高表达G-CSFR;G-CSF/G-CSFR配体受体系统在CAG方案清除A3细胞的过程中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即通过动员G0期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使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导致细胞凋亡,从而清除细胞。诱导凋亡是CAG方案清除T-ALL细胞株A3细胞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细胞 CAG方案 A3细胞株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闫彬 陆士奇 +2 位作者 翟菊萍 阮长耿 赵益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9-423,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on Willebrand factor ristocetin cofactor activity, VWF : Rco)在评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病情及预后两年恢复情况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07~2015...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on Willebrand factor ristocetin cofactor activity, VWF : Rco)在评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病情及预后两年恢复情况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07~2015—02我院收治的61例脑梗死患者及104例正常人血浆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检测其VWF:Rco水平,根据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细则随访患者预后两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其资料进行分组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VWF:Rc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并与VWF抗原呈正相关(r=0.996,P〈0.0001);患者不同年龄段VWF:Rco水平有差异,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病例组的血浆超长VWF水平增多;患者初诊VWF:Rco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r=0.382,P=0.002),与预后两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r=0.293,P=0.022),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正相关(r=0.269,P=0.036),入院VWF:Rco水平越高,预后恢复越差。结论初诊脑梗死患者显著升高的VWF:Rc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VWF:Rco可作为评估脑梗死预后的标志物,初诊VWF:Rco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CI)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不良预后
下载PDF
白头翁皂苷A对K562细胞红系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彤 张日 +6 位作者 祁小飞 白莎莎 龚芳 陈子兴 岑建农 朱明清 戴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白头翁皂苷A对K562细胞向红系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白头翁皂苷A作用于K562细胞后,采用联苯胺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细胞内血红蛋白测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表面CD71及GPA分化抗原表达等方法评价白头翁皂苷A对K... 目的:探讨白头翁皂苷A对K562细胞向红系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白头翁皂苷A作用于K562细胞后,采用联苯胺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细胞内血红蛋白测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表面CD71及GPA分化抗原表达等方法评价白头翁皂苷A对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白头翁皂苷A均可提高K562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上调K562细胞膜表面CD71及GPA分化抗原的表达。其中以4μg/ml的白头翁皂苷A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白头翁皂苷A可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皂苷A 急性髓系白血病 K562细胞
下载PDF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IL-TAL1融合基因与6q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谦 吴丽丽 +6 位作者 戴海萍 平娜娜 吴春晓 潘金兰 岑建农 仇惠英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8-15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vs 4.8%,P=0.001),其中50%(6/12)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0.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AL1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6q缺失 染色体
下载PDF
替代供体来源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单中心回溯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婧 周进 +2 位作者 郑慧菲 王攀峰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5,共7页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日至2012年6月共计9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历资料,其中UCBT组22例,hi-HSCT组42例,M M UDT组29例,比较3组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复发率、生存时间。结果:UCBT、hi-HSCT、MMUDT 3组造血重建时间(ANC>1.0×109)分别是19、12、12 d,UCBT组粒细胞重建明显延迟(P<0.05);3组植入时间(STR>95%)分别是15、26、20d,hi-HSCT组植入时间相对较晚;3组植入失败率分别是26%、5%、3%,UCBT组植入失败率较高(P<0.05)。3组a 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50%、57.1%、72.4%,3组Ⅲ-Ⅵa GVHD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7.3%、28.6%、17.2%;UCBT组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发生率最低,3组分别是19%、45.5%、58.3%;3组移植后100 d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是23.8%、20%、11.1%;3组2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9%、80.9%、88.0%。结论:UCBT组c GVHD发生率最低,但造血重建缓慢;hi-HSCT组尽管干细胞来源广泛并且可以支持后续细胞免疫治疗,但TRM较高;而较高的a GVHD及c GVHD发生率是MMUDT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亲缘供体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40例血友病乙患者的基因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朝荣 余自强 +4 位作者 孙玲 张威 苏健 白霞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63-968,共6页
血友病乙(Hemophilia B,HB)为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为凝血因子IX(F9)基因突变致凝血因子IX缺乏或结构功能的异常。本研究对40例明确诊断为血友病乙的男性患者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以寻找其分子发病机制并为遗传... 血友病乙(Hemophilia B,HB)为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为凝血因子IX(F9)基因突变致凝血因子IX缺乏或结构功能的异常。本研究对40例明确诊断为血友病乙的男性患者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以寻找其分子发病机制并为遗传学咨询奠定基础。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血友病乙男性患者40例,均根据临床表现、血浆凝血因子IX活性检测及家族史等资料确诊。常规方法收集患者及亲属血样,分离血细胞和血浆,提取DNA,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的F9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将测序结果和国际F9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突变后排除多态性。结果表明,对40例HB患者基因分析共发现34种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包括插入框移突变2种,无义突变6种,剪切位点的突变2种,错义突变24种,其中29种突变为已报道的突变类型,5种突变在国际上未见报道。34种突变中发生在信号肽序列的有2种,前肽及γ-羧基化结构域的有7种突变,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有7种,活化肽区域有3种,丝氨酸蛋白酶催化结构域有15种突变。结论:40例HB患者的基因分析表明F9基因突变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错义突变仍是目前F9基因的主要突变方式,与重型HB有更密切的联系。F9基因突变所常见的外显子部位与他们编码的氨基酸在蛋白行使功能时所起的作用有关。直接进行基因测序及短串联重复序列连锁分析将会对血友病乙的携带者诊断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乙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