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空气球搭载实验对鸡冠花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翁德宝 汪海峰 翁佳颖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158-1164,共7页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 2个品种鸡冠花 ( Celosia cristata L.)的种子 ,进行空间诱变处理。飞行高度为 40 .1 1 2 km,飞行时间近 4h,回收后播种栽培 ,采收子一代 ( SP1 )花序。将各组样品花序的乙醇提取物与 Mg+ HCl,Zn+ HCl,1 % Fe Cl3-...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 2个品种鸡冠花 ( Celosia cristata L.)的种子 ,进行空间诱变处理。飞行高度为 40 .1 1 2 km,飞行时间近 4h,回收后播种栽培 ,采收子一代 ( SP1 )花序。将各组样品花序的乙醇提取物与 Mg+ HCl,Zn+ HCl,1 % Fe Cl3-乙醇液 ,2 % Al Cl3-乙醇液 ,1 %Na OH进行显色反应 ,呈现黄酮类化合物性质特征颜色。又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品 ,采用 HPLC法测定分析了各搭载组花序中黄酮醇的含量 ,并与地面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 ,2个品种鸡冠花搭载组花序黄酮醇总量分别为 0 .85 9%、0 .864% ,比对照组分别提高90 .0 4 %、1 42 .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气球搭载实验 鸡冠花 花序 黄酮类化合物 诱变效应 空间诱变育种 中草药
下载PDF
秸秆降解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中的产植酸酶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育如 刘友芬 +1 位作者 郭月霞 骆跃军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0-212,共3页
对能有效降解作物秸秆的间型脉孢菌MB、侧孢霉SCB和放线菌FZ等6种微生物的产植酸酶特性及添加植酸钙对产植酸酶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微生物在降解秸秆过程中均表现出不同的植酸酶活性,固体发酵时脉孢菌MB和侧孢霉SCB的... 对能有效降解作物秸秆的间型脉孢菌MB、侧孢霉SCB和放线菌FZ等6种微生物的产植酸酶特性及添加植酸钙对产植酸酶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微生物在降解秸秆过程中均表现出不同的植酸酶活性,固体发酵时脉孢菌MB和侧孢霉SCB的植酸酶活性分别高达5390 U/g料曲和3080 U/g料曲。在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侧孢霉MB的植酸酶活性为390 U/ml;在蔗糖液体培养基中活性提高到550 U/ml。加入适量的植酸钙有利于诱导菌株产酶活性的提高,使侧孢霉SCB与芽孢杆菌PD的植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5倍和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降解 微生物 植酸酶 植酸钙
下载PDF
低能重离子诱导的狐米草(Spartina patens)突变系生物量与光合能力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陆长梅 闫茂华 +2 位作者 王蔓丽 吴国荣 钦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9-344,共6页
为从狐米草低能重离子突变系中筛选出生物量大、光合能力强、并可在滩涂生长良好的牧草用突变系,在室外模拟沿海滩涂环境中种植狐米草,检测各突变系的叶长、叶宽、茎高、茎直径、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各突变系单位面积的光合能力等指标。... 为从狐米草低能重离子突变系中筛选出生物量大、光合能力强、并可在滩涂生长良好的牧草用突变系,在室外模拟沿海滩涂环境中种植狐米草,检测各突变系的叶长、叶宽、茎高、茎直径、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各突变系单位面积的光合能力等指标。结果显示:各突变系的叶片均比对照大,茎也比对照高且粗,但地上生物量只有N1、N3和N5突变系高于对照;多数突变系在光能的吸收、传递与光化学转换方面的能力要高于对照,但只有N1、N2、N3、N5和N9等5个突变系的单位面积光合速率高于对照。综合生物量与光合能力的检测结果,N1、N3和N5突变系在生物量与光合能力方面相对有较高的优势。这为适合我国沿海滩涂生长的优良狐米草牧草突变系筛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米草 突变系 生物量 低能重离子 光合能力
下载PDF
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与鉴别 被引量:75
4
作者 丁鸽 丁小余 +5 位作者 沈洁 唐凤 刘冬扬 贺佳 李雪霞 褚必海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28-1032,共5页
目的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铁皮石斛8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分子鉴别等进行研究.方法筛选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通过UPGMA聚类,研究铁皮石斛各居群间的遗传关系,构建居群亲缘关系的分子系统树;利用特异性条带对铁皮石... 目的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铁皮石斛8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分子鉴别等进行研究.方法筛选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通过UPGMA聚类,研究铁皮石斛各居群间的遗传关系,构建居群亲缘关系的分子系统树;利用特异性条带对铁皮石斛野生居群进行指纹分析鉴别.结果共筛选出10个有效引物,在8个野生居群材料的RAPD扩增中共得到439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43.9个位点,每个居群扩增出54.9个位点;在所获得的104条可重现谱带中,9条是单态的,95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1.35%,遗传距离在0.590~0.727之间,平均为0.686.结论铁皮石斛居群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可以作为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态性、居群亲缘关系和分子鉴别研究的有效手段;引物S412可以有效鉴别铁皮石斛的8个野生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居群 遗传多样性 RAPD 鉴别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蛇床的rDNA 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47
5
作者 蔡金娜 周开亚 +4 位作者 徐珞珊 王峥涛 沈曦 王义权 李晓波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布区的蛇床Cnidium monnieri 的ITS序列变异与其地理分布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方法:设计2 对引物,Pf+ Pb 及P5-8SITS1+ P5-8SITS2 ,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用银染法或A... 目的:探讨不同分布区的蛇床Cnidium monnieri 的ITS序列变异与其地理分布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方法:设计2 对引物,Pf+ Pb 及P5-8SITS1+ P5-8SITS2 ,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用银染法或ABI310 测序。结果:得到核糖体DNA中的ITS及5-8SrDNA 完全序列,18S和26SrDNA 部分序列,共约700 bp 。5 个地点样品的ITS1及ITS2 的序列大小分别为210~217 bp 和219 ~224 bp。ITS1 碱基序列的遗传距离0-00 ~1-93% ,ITS2 碱基序列的遗传距离0-46 ~2-34% ,ITS1 较为保守。以NJ法根据ITS2 序列数据重建系统发生树。哈尔滨样品聚为一组,衡水与德州样品和郑州与高淳样品各自聚为一组。结论:ITS2 序列的变异与中国产蛇床的纬度分布相关,而其与蛇床化学型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 CDNA 内转录间隔区 序列分析 ITS
下载PDF
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 被引量:42
6
作者 黄芸 秦民坚 +2 位作者 杨光 徐珞珊 周开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35-937,共3页
目的 用 RAPD技术对射干类药材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及混淆品鸢尾属鸢尾 Iris tectorum、野鸢尾I.dichotoma、蝴蝶花 I.japonica、德国鸢尾 I.germanica等 5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  CTAB法和 DNeasy TMPlant Mini ... 目的 用 RAPD技术对射干类药材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及混淆品鸢尾属鸢尾 Iris tectorum、野鸢尾I.dichotoma、蝴蝶花 I.japonica、德国鸢尾 I.germanica等 5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  CTAB法和 DNeasy TMPlant Mini Kit法提取射干类药材 5种原植物总 DNA,以随机引物进行随机扩增。结果 用 OPD- 0 8(5’- gtgtgcccca- 3')等作随机扩增引物进行随机扩增时 ,可得到识别这些物种基因组 DNA的多态片段。结论 RAPD法能有效的鉴别射干类药材 ,把射干和鸢尾、野鸢尾、蝴蝶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鸢尾属 RAPD DNA指纹图谱 药材鉴定
下载PDF
射干及类似药用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秦民坚 黄芸 +2 位作者 杨光 徐珞珊 周开亚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 对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L .)DC .,鸢尾IristectorumMaxim .,野鸢尾I .dichotomaPall.,蝴蝶花I.japonicaThunb .和德国鸢尾I.germaicaL .等 5种药用植物进行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 ,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CTAB(Cetyl... 目的 对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L .)DC .,鸢尾IristectorumMaxim .,野鸢尾I .dichotomaPall.,蝴蝶花I.japonicaThunb .和德国鸢尾I.germaicaL .等 5种药用植物进行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 ,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CTAB(Cetyltrimelhylammoniumbromide,CTAB)法提取总DNA ,用作者设计的引物对鸢尾科 5种药用植物的叶绿体rbcL(ribulose 1,5 bisphosphatecarboxyloseLargeGene ,rbcL)基因进行扩增 ,PCR扩增产物纯化后 ,用ABI3 10DNA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 获得射干和 4种鸢尾属药用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部分序列 (约 75 0bp) ,除德国鸢尾外 ,其余 4种药用植物的rbcL基因序列为首次获得 ;用clustal 8 0 ,MEGA 2 0等软件分析统计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 ,得到碱基突变点 ,遗传距离 [碱基差异数 ( 1 0 0 0~ 2 0 0 0 0 )、颠换数为 ( 0 0 0 0~ 9 0 0 0 )、转换数为 ( 0 0 0 0~ 14 0 0 0 ) ],根据rbcL基因部分序列数据建立分子系统树。结论 根据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数据可以很好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药用植物 叶绿体 RBCL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罗布麻及其易混品的DNA分子鉴定 被引量:12
8
作者 彭雪梅 张卫明 +2 位作者 王蔓丽 陆长梅 顾龚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2-307,共6页
为从分子水平更准确地鉴别罗布麻及其易混品,本研究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罗布麻、大叶白麻和Apoacynum cannabinum的核基因组(rDNA)ITS区与叶绿体基因组(cpDNA)trnL内含子及trnL-F间隔区序列进行测序与比较。结果显示,罗布麻和大叶白... 为从分子水平更准确地鉴别罗布麻及其易混品,本研究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罗布麻、大叶白麻和Apoacynum cannabinum的核基因组(rDNA)ITS区与叶绿体基因组(cpDNA)trnL内含子及trnL-F间隔区序列进行测序与比较。结果显示,罗布麻和大叶白麻ITS序列完全一致,与A.cannabinum在ITS1区有13个位点、在ITS2区有10个位点不同;在trnL内含子区及trnL-F间隔区,罗布麻和大叶白麻共有3个位点不同,罗布麻和A.cannabinum间共有23个位点、大叶白麻和A.cannabinum间共有20个位点不同。研究表明,依据rDNAITS区序列可鉴别A.cannabinum和国产“罗布麻”(罗布麻与大叶白麻);利用cpDNAtrnL内含子及trnL-F间隔区序列可鉴别罗布麻及其相似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麻 大叶白麻 A cannabinum ITS TRNL内含子 trnL-F非编码区 DNA分子鉴定
下载PDF
兜唇石斛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 被引量:19
9
作者 丁小余 徐珞珊 +2 位作者 常俊 保曙琳 丁秉中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1-76,共6页
 根据兜唇石斛及其它37种枫斗类和黄草类石斛的rDNAITS序列,设计了鉴别兜唇石斛的位点特异性PCR引物DC JB01S和DC JB01X,并对兜唇石斛成功地进行了位点特异性PCR鉴别.在进行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之前,首先运用扩增ITS区的通用引物P1、P2...  根据兜唇石斛及其它37种枫斗类和黄草类石斛的rDNAITS序列,设计了鉴别兜唇石斛的位点特异性PCR引物DC JB01S和DC JB01X,并对兜唇石斛成功地进行了位点特异性PCR鉴别.在进行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之前,首先运用扩增ITS区的通用引物P1、P2对模板DNA进行扩增,以验证模板的可靠性和扩增的合适浓度.当退火温度上升为64℃,只有兜唇石斛的模板DNA能被扩增出来,而其它的37种石斛属植物均为阴性.该鉴别反应重复性好,已在鉴别我国兜唇石斛中发挥重要作用.与DNA测序鉴别方法相比,位点特异性PCR具有简单、省时、高效、准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唇石斛 位点特异性PCR 鉴别 药材
下载PDF
ISSR标记在河蟹种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郑芳 吕秀玲 +4 位作者 孙红英 周开亚 赵强 高伟 徐信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1,共6页
将ISSR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天然水域河蟹(Eriocheir japonica)的遗传检测,结合来自母系的线粒体DNA分子标记鉴别,并通过对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位点测定,对ISSR标记检测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对PCR/RFLP检测发现的2个携带中华... 将ISSR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天然水域河蟹(Eriocheir japonica)的遗传检测,结合来自母系的线粒体DNA分子标记鉴别,并通过对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位点测定,对ISSR标记检测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对PCR/RFLP检测发现的2个携带中华亚种单元型的湛江青年河样本与来自鸭绿江、长江、闽江和南流江样本的ISSR检测与聚类分析表明:1)来自4个水系的河蟹聚为2大支,与中国大陆绒螯蟹的2个亚种分支相对应,即E.japonica sinensis和E.japonica hepuensis;2)来自南方水系湛江青年河的2个携带中华亚种单元型个体聚在北方的中华亚种(E.j.sinenesis)分支中。进一步对这2个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测定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华亚种的ES2和ES15支系。提示ISSR标记可以提供天然水域河蟹种质混杂状况的核DNA方面的证据。同时表明,ISSR标记可以为河蟹种质资源的遗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46-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 河蟹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大戟内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与宿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戴传超 余伯阳 +2 位作者 赵玉婷 杨启银 蒋继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90-1294,共5页
为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的内生菌资源,以大戟和其内生真菌作为材料,以一株乌桕来源的内生菌作为对照,研究自身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用植物的内生菌在抑菌作用上和宿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戟内生菌镰刀菌E5有抑制宿主受试病原菌的作用,并在活... 为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的内生菌资源,以大戟和其内生真菌作为材料,以一株乌桕来源的内生菌作为对照,研究自身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用植物的内生菌在抑菌作用上和宿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戟内生菌镰刀菌E5有抑制宿主受试病原菌的作用,并在活植物体内表现出对受试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其抑菌能力受宿主成分刺激而加强,而宿主成分对受试病原菌无抑制作用,乌桕来源的内生菌链隔孢S12无抑制受试病原菌的作用.内生菌E5需要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培养才能产生抑菌作用,抑菌活性最大产生时间和生物量最大值不同时出现.内生菌E5的抑菌能力受到pH、温度、紫外线影响.大戟内生菌E5以上特点,体现了其与宿主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抑菌作用 相关性大戟 互惠共生
下载PDF
高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枯草芽孢杆菌选育、产酶与酶学特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静 陈育如 +1 位作者 魏霞 刘友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7-102,共6页
选育了一株高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的芽孢杆菌Sx菌株,经16SrRNA测序分析,结合菌体及菌落的形态特征,鉴定该茵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对其产酶条件与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g/dL玉米淀粉和2g... 选育了一株高产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的芽孢杆菌Sx菌株,经16SrRNA测序分析,结合菌体及菌落的形态特征,鉴定该茵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对其产酶条件与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g/dL玉米淀粉和2g/dL豆粕粉为碳氮源,pH6.5,30℃,220r/min,60h的条件下,菌株所产CGTase酶活性可达5596U/mL;该酶在30~50℃,pH5.5-9.0下保持稳定,在50℃,180r/min,PH6.5,CGTase酶活力为1107U/mL的条件下对20mg/mL甜菊甙转化48h,甜菊甙溶液中的莱鲍迪甙与甜菊甙的比值(RA/SS)从转化前的0.45上升到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甜菊甙 莱鲍迪甙 16S RRNA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一株烟酸羟基化转化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陆伟宏 徐莉 +1 位作者 戴亦军 袁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共4页
从南京地区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转化烟酸为 6_羟基烟酸的菌株NA_1。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 ,NA_1菌株与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中的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种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rDNA序列并根据 16SrDNA... 从南京地区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转化烟酸为 6_羟基烟酸的菌株NA_1。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 ,NA_1菌株与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中的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种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rDNA序列并根据 16SrDNA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在系统发育树中 ,NA_1菌株与恶臭假单胞菌形成一个类群 ,序列同源性为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酸 6-羟基烟酸 生物转化 恶臭假单胞菌
下载PDF
大孔树脂D107和D108对甜菊糖中SS和RA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静 陈育如 +1 位作者 魏霞 陈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通过静态吸附比较几种大孔树脂分离甜菊糖中RA和SS的能力,从中筛选了对莱鲍迪甙A(RA)和甜菊甙(SS)分离效果好和吸附性能高的D107和D108两种大孔树脂。实验结果表明,含72%莱鲍迪甙A(RA)的原糖液经D107树脂吸附处理后,能富集到RA占80%以... 通过静态吸附比较几种大孔树脂分离甜菊糖中RA和SS的能力,从中筛选了对莱鲍迪甙A(RA)和甜菊甙(SS)分离效果好和吸附性能高的D107和D108两种大孔树脂。实验结果表明,含72%莱鲍迪甙A(RA)的原糖液经D107树脂吸附处理后,能富集到RA占80%以上的糖液。经D108树脂吸附后,能富集到RA含量占90%以上的糖液。两种树脂的洗脱实验结果表明,50%的甲醇对于分离RA和SS的效果最好,与吸附前糖液成分相比,洗脱液中RA含量提高到78% ̄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树脂 吸附 分离 莱鲍迪甙A 洗脱
下载PDF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 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 被引量:28
15
作者 孙红英 周开亚 +1 位作者 陆健健 杨光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490,共6页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 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 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Ⅰ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鳌蟹 合浦绒鳌蟹 16SrDNA序列变异 PCR/RFLP 分子鉴定标记
下载PDF
九种蟋蟀mtDNA-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进化(直翅目:蟋蟀科) 被引量:9
16
作者 蒋国芳 陈爱辉 冯金叶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9-254,共6页
蟋蟀科5属9个种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或从GenBank获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49bp的序列中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1.8%、36.9%、9.9%和21.4%,A+T平均含量为68.7%。研究结... 蟋蟀科5属9个种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或从GenBank获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49bp的序列中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1.8%、36.9%、9.9%和21.4%,A+T平均含量为68.7%。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属9种蟋蟀聚成3个聚类簇,斗蟋属先与灶蟋属汇合,再与棺头蟋属构成聚类簇I;油葫芦属黑脸油葫芦和北京油葫芦与蟋蟀属的家蟋相聚构成聚类簇II;蟋蟀属的田蟋单独构成聚类簇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蟋蟀科 直翅目 系统进化 分子系统树 RRNA基因 序列 碱基 葫芦 同源性 含量
下载PDF
大豆黄酮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文 才金玲 +4 位作者 单群 陈龙 沈露露 程超 郑元林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给脑老化模型小鼠灌喂不同剂量(5,10 mg·kg-1·d-1)的大豆黄酮.5 周后分别进行开场、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和空间学习记忆3种行为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大豆黄酮对衰老小鼠在新异环境下的自发活动状态、记忆保持能力、空间学习记忆... 给脑老化模型小鼠灌喂不同剂量(5,10 mg·kg-1·d-1)的大豆黄酮.5 周后分别进行开场、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和空间学习记忆3种行为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大豆黄酮对衰老小鼠在新异环境下的自发活动状态、记忆保持能力、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不能根本改变.表明大豆黄酮可以部分延缓脑老化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记忆能力 衰老小鼠 脑老化 空间学习记忆 改善作用 延缓 不同剂量 大豆黄酮 回避反应 行为表现
下载PDF
药用植物大戟悬浮细胞的培养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传超 余伯阳 +1 位作者 薛菲 蒋继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0,共4页
比较了激素促进大戟叶、茎及腋芽形成的愈伤组织,得出 MS培养基+2.0 mg/L 6 BA+0.4 mg/LNAA最有利于形成愈伤,腋芽是获得愈伤的最佳材料。经过多代转接,获得大戟悬浮细胞系,培养21天生物量达到最大,为10.82 g/L。加入大戟内生菌(镰刀菌... 比较了激素促进大戟叶、茎及腋芽形成的愈伤组织,得出 MS培养基+2.0 mg/L 6 BA+0.4 mg/LNAA最有利于形成愈伤,腋芽是获得愈伤的最佳材料。经过多代转接,获得大戟悬浮细胞系,培养21天生物量达到最大,为10.82 g/L。加入大戟内生菌(镰刀菌)的菌丝提取液,可以获得比对照高 34.13%的细胞产量;比较组织培养细胞HPLC指纹成分表明,悬浮培养细胞含有野生大戟药材的主要成分;加入内生菌提取物,其指纹组分含量及产量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 悬浮细胞 愈伤组织 内生菌诱导子 活性成分
下载PDF
链霉菌对烟草中烟碱与绿原酸的降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骆跃军 陈育如 +2 位作者 李雪梅 唐刚 韦萍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5-1097,共3页
为了研究对烟草中烟碱与绿原酸的快速生物降解,筛选了能有效降解烟草中烟碱与绿原酸的链霉菌Z6菌株与Z8菌株,考察了Z6和Z8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探讨了所选菌株对烟碱与绿原酸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Z8链霉菌在烟草固体培养... 为了研究对烟草中烟碱与绿原酸的快速生物降解,筛选了能有效降解烟草中烟碱与绿原酸的链霉菌Z6菌株与Z8菌株,考察了Z6和Z8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探讨了所选菌株对烟碱与绿原酸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Z8链霉菌在烟草固体培养基中培养48h后,对培养基中烟碱的降解率达到83.9%;培养72h后,对烟碱的降解率可达到93.7%,此时烟草中的烟碱含量降低到0.38mg/g,达到了欧盟条例的无害化标准。Z6菌对绿原酸的降解程度较高,培养48h后,对绿原酸的降解率为57.1%;培养72h后,降解率可达到6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烟草 烟碱 绿原酸 生物降解
下载PDF
用Overlap-PCR法从Trichodermareesei QM9414基因组DNA中克隆并表达木聚糖酶Ⅲ 被引量:7
20
作者 陆长梅 袁生 赵庆新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4-769,共6页
禾本科植物木聚糖酶在其成熟过程中需在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后 ,经蛋白水解酶多次剪切方显活性 ,常规蛋白质克隆表达系统无法表达这类酶。通过GenBank搜索获得一与之同族、结构相似的来源于T .reeseiQM94 1 4(ATCC2 6 92 1 )突变种PC 3 ... 禾本科植物木聚糖酶在其成熟过程中需在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后 ,经蛋白水解酶多次剪切方显活性 ,常规蛋白质克隆表达系统无法表达这类酶。通过GenBank搜索获得一与之同族、结构相似的来源于T .reeseiQM94 1 4(ATCC2 6 92 1 )突变种PC 3 7菌株的xynⅢ。但该酶在T .reeseiQM94 1 4中不表达 ,而在基因组中存在。通过overlap PCR法将 4个外显子分别克隆、测序 ,再连接测序 ,最终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该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TBlue 2上 ,并转化到TunerDE3表达菌株中 ,常规条件下可表达并有木聚糖酶活性显示。低温 (1 5℃ )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禾本科植物 基因组DNA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