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开喜 马先军 +4 位作者 陈新建 左涛生 卞光荣 王金 李乐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53-155,159,共4页
目的 :探讨3.0 T MRI的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5例经临床和影像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DWI、MRA、SWI检查,10例行SWI复查。观察脑梗死的常规MRI和SWI表现,以及脑梗死区侧支循环的显示程度,得出... 目的 :探讨3.0 T MRI的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5例经临床和影像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DWI、MRA、SWI检查,10例行SWI复查。观察脑梗死的常规MRI和SWI表现,以及脑梗死区侧支循环的显示程度,得出相应临床NI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例脑梗死SWI显示侧支循环的程度:0级9例(25.7%),1级10例(28.6%),2级16例(45.7%)。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668,P<0.01)。结论:SWI能够反映脑血管病变中的血氧饱和度水平改变情况,以及脑梗死是否有侧支循环形成和责任血管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大脑梗塞 侧支循环
下载PDF
CT和磁共振成像对脊柱关节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2
作者 陈新建 许开喜 +3 位作者 赵争敏 卞绍亚 王金 徐敏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关节病(sponyloarthropathies,SPA)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SPA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SPA的病例进行10例CT横状位、16例MRI行横、矢状位扫描,T2WI,T1WI,STIR,分析其骨质、形态及信号改变。结果 SPA... 目的:探讨脊柱关节病(sponyloarthropathies,SPA)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SPA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SPA的病例进行10例CT横状位、16例MRI行横、矢状位扫描,T2WI,T1WI,STIR,分析其骨质、形态及信号改变。结果 SPA的CT和MRI表现为脊柱炎、椎间盘炎、脊柱关节炎和韧带附着炎。16例SPA 43个椎体中,其中侵犯T6、T7、L5、S1各1个,T8、T9、L4各2个,T10、L2、L3各3个,L1为6个,T11为8个,T12为11个。以T11~L1侵犯增多,共占58%(25/43)。单纯椎体受累13个,占30%(13/43)。椎体和附件受累30个,占70%(30/43)。结论 CT、MRI二者结合有利于SPA的早期诊断,特别是MRI下骶髂关节、脊柱椎小关节滑膜等处骨质结构改变、骨髓水肿、滑膜炎、关节软骨侵袭、韧带起止炎等MRI表现,这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愈合等均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关节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对后循环缺血评价
3
作者 孟云 许开喜 +4 位作者 马先军 陈新建 左涛生 卞光荣 王金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PCASL)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后循环缺血(PCI)评价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临床和影像确诊PCI,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5例、脑梗死21例,患者均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PCASL)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后循环缺血(PCI)评价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临床和影像确诊PCI,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5例、脑梗死21例,患者均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MRA、3D-PCASL检查。评价脑灌注状况与血管关系。结果 15例TIA患者中有10例3D-PCASL灌注图显示患侧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低灌注,占67%,5例为灌注正常,占33%。10例血管不规则狭窄供血分布区有8例灌注异常相一致,占53%;21例脑梗死患者中3D-PCASL灌注图均显示异常,其中患侧CBF为低灌注,占86%,3例为高灌注,占14%。18例血管不规则狭窄供血分布区有17例灌注异常,占81%。结论 3D-PCASL与MRA联合应用评价PCI分布情况、异常灌注区与责任血管基本相一致,特别是TIA早期诊断,是预防、减少或延迟脑梗死发生在最佳时机。3D-PCASL和MRA联合应用对PCI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缺血 评价研究
下载PDF
孤立性脑转移瘤的CT诊断
4
作者 许开喜 卞绍亚 陈新建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研究孤立性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经头颅CT平扫,其中,12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显示,36例孤立性脑转移瘤中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囊状低密度影8例(... 目的研究孤立性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经头颅CT平扫,其中,12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显示,36例孤立性脑转移瘤中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囊状低密度影8例(22.2%),结节状等密度影13例(36.1%),肿块形高密度影4例(11.1%),以及结节状混杂密度影11例(30.6%),对比增强扫描见边缘强化。多数孤立性脑转移瘤位于皮髓交界处,周围有大小不等的水肿带。甲状腺癌脑转移表现为高密度影,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结论孤立性脑转移瘤随其原发肿瘤的不同,CT表现多种多样,对不明原因的脑孤立性病灶,应仔细筛查颅外肿瘤,特别是应判定肺部、乳腺及甲状腺等有无原发肿瘤,以便尽早作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孤立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增强扫描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灌注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欣欣 周建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5期523-524,共2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为临床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75%[1],患者预后往往不佳,伴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以及失语等后遗表现,是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显示ICD多由颅内外动脉病变导致,与脑血流灌注量的异常降低... 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为临床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75%[1],患者预后往往不佳,伴有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以及失语等后遗表现,是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显示ICD多由颅内外动脉病变导致,与脑血流灌注量的异常降低密切相关[2]。临床多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及CT评估脑灌注量,但操作较为复杂,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技术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操作便捷且费用低廉。本研究分析CDFI在ICD患者脑血流评估方面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肢体感觉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灌注 运动障碍 脑血管疾病 脑血流 无创性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