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辅助提取与常规提取延胡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根华 王光发 +4 位作者 梁新丽 廖正根 赵国巍 蒋且英 杨明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比较微波辅助提取与常规提取延胡索的提取率及经济学指标。方法:应用正交设计分别优化了微波提取和常规提取延胡索的提取工艺,分别采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延胡索乙素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并测定提取过程中的耗电量。结果:微波... 目的:比较微波辅助提取与常规提取延胡索的提取率及经济学指标。方法:应用正交设计分别优化了微波提取和常规提取延胡索的提取工艺,分别采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延胡索乙素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并测定提取过程中的耗电量。结果:微波辅助提取的延胡索乙素提取率和总生物碱都高于常规提取,且微波辅助提取时间短、经济成本低。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延胡索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提取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 总生物碱 正交设计
下载PDF
中药超微粉碎的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国巍 张晓辉 +5 位作者 廖正根 陈绪龙 梁新丽 王光发 张南 蒋且英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8-100,共3页
本文概述了中药超微粉碎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中药在超微粉碎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中药材在超微粉碎过程中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粉碎程度提出指导。
关键词 中药 超微粉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一次性人工造口袋行脓肿引流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3
3
作者 万义荣 钟天 《江西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一次性人工造口袋行脓肿引流的可行性。方法40例多种部位体表或深部脓肿病人,采用随机的方法纳入常规切开、引流、换药组(传统组)和切开后一次性人工造口袋引流(造口袋组),比较两组的脓肿愈合时间、体温下降时间、最多更换... 目的探讨采用一次性人工造口袋行脓肿引流的可行性。方法40例多种部位体表或深部脓肿病人,采用随机的方法纳入常规切开、引流、换药组(传统组)和切开后一次性人工造口袋引流(造口袋组),比较两组的脓肿愈合时间、体温下降时间、最多更换敷料的次数、平均更换敷料的次数、抗生素使用的天数、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结果大多数患者院外完成了治疗,特别是授乳的产妇,传统组总更换敷料次数明显多于造口袋组更换造口袋的个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脓肿平均愈合时间、体温平均下降时间造口组均少于传统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抗生素使用的天数和治疗费用也均下降。结论采用一次性人口造口袋行脓肿切开后的引流是一种较方便、经济、实用的方法,可以省去病人的许多麻烦,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 治疗 抗生素 切开引流
下载PDF
吸湿原理及中药制剂防潮方法研究概况 被引量:44
4
作者 蒋且英 廖正根 +1 位作者 赵国巍 黄海静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2626-2628,共3页
关键词 中药制剂 中药提取物 防潮 化学成分 药剂工作者 中药新剂型 吸湿性 速释制剂
原文传递
当归超微粉体和普通粉体的粉体学性质比较 被引量:52
5
作者 陈绪龙 赵国巍 +5 位作者 廖正根 梁新丽 王光发 祝婧云 招丽君 蒋且英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当归超微粉体和普通粉体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粹应用于当归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当归粉体的粒径及分布、吸湿性、粉体的形貌结构等粉体学特征和体外溶出行为,研究当归粉体的粒径对其粉体学特性、含量和体外溶出行为的... 目的:比较当归超微粉体和普通粉体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粹应用于当归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当归粉体的粒径及分布、吸湿性、粉体的形貌结构等粉体学特征和体外溶出行为,研究当归粉体的粒径对其粉体学特性、含量和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随当归粉体粒度的减小,比表面积及孔容和吸湿性增加,流动性变弱,4种粉体中阿魏酸含量大小顺序为普通粉>微粉Ⅰ>微粉Ⅱ>微粉Ⅲ,但是随着粉碎程度的加强,微粉Ⅱ中的阿魏酸溶出速率、累积溶出率和溶出总量均高于其它粒径级别的当归粉体。结论:适度的微粉化能促进当归有效成分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超微粉碎 粉体学性质 体外溶出行为
原文传递
桂枝茯苓双层缓释片处方设计和优化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廖正根 梁新丽 +2 位作者 平其能 蒋且英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57,共5页
目的确定桂枝、茯苓活性成分同步释放的双层骨架缓释片处方。方法以常规制剂中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的溶出和吸收特点为依据,将桂枝茯苓方设计为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为同步释放的缓释制剂;以各提取物的表观溶解度为依据,将各... 目的确定桂枝、茯苓活性成分同步释放的双层骨架缓释片处方。方法以常规制剂中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的溶出和吸收特点为依据,将桂枝茯苓方设计为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为同步释放的缓释制剂;以各提取物的表观溶解度为依据,将各提取物分为水溶性提取物和水难溶性提取物2部分;权重转换方程计算每个成分在2、4、10 h释放度的得分,以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的得分之和为综合评分指标,优选桂枝茯苓双层骨架缓释片的处方,以相似因子评价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释放的同步性。结果当HPMCK4M为水难溶性成分层的15%,HPMCK4M为水溶性成分层的22%,EC20为水溶性成分层的27%时,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在2、4、10 h的释放度均在设定的理想释放度范围内(20%<F2 h<40%、40%<F4 h<60%、75<F10 h<95%),且能同步释放。结论实验所确定的制剂处方能保证芍药苷、苦杏仁苷、丹皮酚的释放符合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双层缓释片 同步释放 处方优化
原文传递
三七皂苷缓释微球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国巍 廖正根 +3 位作者 陈绪龙 梁新丽 王光发 蒋且英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对三七皂苷缓释微球(PNS-SRM)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粒径测定、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溶出度测定等手段研究PNS-SRM的理化性质。结果 PNS-SRM与物理混合物相... 目的对三七皂苷缓释微球(PNS-SRM)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粒径测定、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溶出度测定等手段研究PNS-SRM的理化性质。结果 PNS-SRM与物理混合物相比,在IR、DSC、XRD上有显著差异。PNS-SRM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结论 PNS-SRM中壳聚糖、丙烯酸树脂和三七皂甘(PNS)之间发生了分子间作用,有新晶形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苷 缓释微球
原文传递
肛直肠抑制反射时门静脉血中P物质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刚 钟天 +1 位作者 陈蔚云 丁根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肛直肠抑制反射(RAIR)时门静脉血中P物质(SP)的变化规律及外源性内脏神经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白鼠分为7组,其中6组先按去与不去直肠肛管外源性内脏神经支配而分为不去神经和去神经两大组,每组中又按Foley导管上气囊置... 目的探讨肛直肠抑制反射(RAIR)时门静脉血中P物质(SP)的变化规律及外源性内脏神经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白鼠分为7组,其中6组先按去与不去直肠肛管外源性内脏神经支配而分为不去神经和去神经两大组,每组中又按Foley导管上气囊置人直肠腔中的位置分为2、4、6 cm组;同时再设1个对照组,将Foley导管置人直肠腔中,但不注水扩张球囊。检测并比较在直肠腔内刺激后,各组门静脉血中的SP值及变化情况。结果去神经组中2、4 cm组与不去神经组之间及对照组之间,门静脉血中SP值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去神经组中的6 cm组与对照组及去神经组中2 cm和4 cm组之间SP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神经组和不去神经组中的6 cm组之间SP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腔内上部的刺激不引出RAIR可能与该部位的刺激使内括约肌兴奋性递质(SP)的释放有关;外源性内脏神经对RAIR中门静脉血的SP变化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直肠抑制反射 P物质 门静脉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