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玉晖 游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79-1884,共6页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中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不同浓度的HTL孵育,用ELISA检测内皮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浓...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中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不同浓度的HTL孵育,用ELISA检测内皮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浓度,荧光显微镜检测活性氧簇(ROS)的含量、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激活及IκBα蛋白表达,同时检测内皮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与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HTL(1 mmol/L)孵育内皮细胞3 h后显著增加细胞ROS含量,刺激NF-κB转入胞核而活化,孵育细胞24 h后明显升高细胞上清液中sICAM-1和TNF-α浓度;降低细胞活力和NO的水平,增加LDH的漏出量。抗氧化剂NAC、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和NF-κB抑制剂PDTC可显著抑制HTL所致ROS含量的增加以及NF-κB激活,降低HTL刺激的培养液中sICAM-1和TNF-α的浓度,增加培养液中NO水平。结论:HT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诱导氧化应激以及NF-κB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NF-ΚB 活性氧
下载PDF
苦参碱对小鼠H22细胞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屈飞 崔艳茹 徐镜 《肿瘤药学》 CAS 2011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在体内和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苦参碱对小鼠腹水瘤细胞H22的体外杀伤作用;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抑瘤率和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①体外实验显... 目的观察苦参碱在体内和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苦参碱对小鼠腹水瘤细胞H22的体外杀伤作用;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抑瘤率和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1.0、2.0、4.0mg·mL-1苦参碱对H22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体内实验显示,苦参碱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H22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苦参碱高剂量组瘤重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中、低剂量组,P<0.01;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苦参碱组和环磷酰胺组瘤组织内的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平均染色强度均低予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苦参碱高剂量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较环磷酰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提高H22肉瘤小鼠生存质量,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H22荷瘤小鼠 环磷酰胺 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人参皂苷Rh2对荷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崔艳茹 屈飞 《肿瘤药学》 CAS 2011年第5期422-425,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h2(ginsenoside Rh2,G-Rh2)对荷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Lewis肺癌实体瘤模型,观察G-Rh2的抗肿瘤作用、观察肿瘤内血管密度(MVD),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h2(ginsenoside Rh2,G-Rh2)对荷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Lewis肺癌实体瘤模型,观察G-Rh2的抗肿瘤作用、观察肿瘤内血管密度(MVD),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0.3 mg·kg-1、1.0 mg·kg-1和3.0 mg·kg-1G-Rh2组对Lewis肺癌小鼠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P<0.05);1.0 mg·kg-1和3.0 mg·kg-1 G-Rh2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0.3 mg·kg-1、1.0 mg·kg-1和3.0 mg·kg-1 G-Rh2组瘤组织内的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低予对照组(P<0.05)。结论 G-Rh2可抑制Lewis肺癌生长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LEWIS肺癌 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麻杏石甘汤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屈飞 徐镜 +2 位作者 崔艳茹 徐国良 余日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78-181,共4页
目的:建立静脉注射内毒素的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麻杏石甘汤的解热作用。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多个浓度(5,10,20,40,60,80μg.kg-1)的内毒素,观察各组大鼠的体温变化,建立适宜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发热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 目的:建立静脉注射内毒素的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麻杏石甘汤的解热作用。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多个浓度(5,10,20,40,60,80μg.kg-1)的内毒素,观察各组大鼠的体温变化,建立适宜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发热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给药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33,4.5,15.2 g.kg-1),实验当天灌胃给药后立即造模,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该发热模型动物体温变化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可引起SD大鼠显著升温(P<0.01),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内毒素致SD大鼠发热模型最佳造模剂量为20μg.kg-1。灌服低、中、高剂量麻杏石甘汤的大鼠的体温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比较各组的体温反应指数TRI值,发现各组的解热效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麻杏石甘汤对静脉注射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发热 体温反应指数 麻杏石甘汤 解热作用
原文传递
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量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屈飞 崔艳茹 +3 位作者 徐镜 徐国良 黄丽萍 余日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内毒性发热SD大鼠的体温及血浆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11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剂量1组~剂量9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另10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内毒性发热SD大鼠的体温及血浆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11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剂量1组~剂量9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另10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制成发热大鼠模型,分别灌胃相应量生理盐水或麻杏石甘汤。观察比较各组体温和6.0 h体温反应指数(TRI6.0)变化,并测定血浆PGE2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麻杏石甘汤剂量1至剂量9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最大温差(ΔTmax)和TRI6.0,麻杏石甘汤存在量效关系,且降温效应为多波折曲线。此外,麻杏石甘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浆PGE2水平。结论:不同剂量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性发热SD大鼠的解热作用为多波折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 体温 血浆前列腺素E2
原文传递
中药多糖与过继免疫联合治疗卵巢癌 被引量:16
6
作者 许云霞 刘晓健 屈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31-234,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多糖干预后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特异性杀伤卵巢癌SKOV3细胞的效果,探讨中药与过继免疫联合治疗卵巢癌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4组,CIK组、PBOC-CIK组、SKOV3Ag-PBDC-CIK组及SKOV3Ag-ADC-...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多糖干预后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特异性杀伤卵巢癌SKOV3细胞的效果,探讨中药与过继免疫联合治疗卵巢癌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4组,CIK组、PBOC-CIK组、SKOV3Ag-PBDC-CIK组及SKOV3Ag-ADC-CIK组。联合猪苓多糖(100 mg.L-1)、茯苓多糖(100 mg.L-1)、黄芪多糖(100 mg.L-1)及多种细胞因子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IK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和扩增,以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致敏外周血与腹水来源的DC细胞,比较单纯CIK、未经抗原负载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CIK、经抗原负载的外周血DC活化的CIK、经抗原负载的腹水DC活化的CIK对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并动态观察CIK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①CIK与DC共培养可显著增加CIK增殖倍数(P<0.01);②中药多糖干预后CIK对SKOV3卵巢癌细胞株有明显杀伤作用,且杀伤率随效靶比增加而提高,细胞杀伤率分别为(9.12±0.21)%,(10.15±0.27)%,(11.20±0.34)%和(12.73±0.43)%(P<0.05);③SKVO3冻融抗原负载的外周血DC可显著增加CIK特异性杀伤卵巢癌SKOV3细胞的能力,杀伤率显著高于未负载抗原外周血DC活化的CIK细胞和单纯CIK细胞(P<0.05或P<0.01);④腹水来源DC负载抗原后所活化的CIK细胞对SKOV3细胞杀伤率,与负载抗原的外周血来源DC活化的CIK无明显差异。结论:经SKOV3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冲击致敏的DC,可促进中药多糖干预后CIK细胞扩增,增强CIK细胞对SKOV3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且卵巢癌腹水可作为过继免疫治疗中效应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CIK细胞 树突细胞 中药多糖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屈飞 崔艳茹 徐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普配伍使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关节炎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雷公藤多苷组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配伍组;来氟米特20 mg.kg-1 ig,1...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普配伍使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关节炎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雷公藤多苷组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配伍组;来氟米特20 mg.kg-1 ig,1次/d;雷公藤多苷组:雷公藤多苷20 mg.kg-1 ig,1次/d;配伍组:来氟米特20 mg.kg-1 ig,8 h后,雷公藤多苷20 mg.kg-1 ig,1次/d均于造模后14 d开始给药,连续处理21 d。治疗后,观察AA大鼠足爪肿胀程度及关节炎指数(AI),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IL-4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①相较于AA模型组,来氟米特组、雷公藤多苷组和配伍组中大鼠足爪肿胀程度及AI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1),其中以配伍组大鼠关节炎症状改善最为明显(P<0.05)。②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IL-6和PGE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经过治疗后血清中各细胞因子含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以配伍组降低最为显著(P<0.01或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L-4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组中AA大鼠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降低,而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配伍组变化最为明显(P<0.01)。结论:雷公藤多苷和来氟米特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关节破坏,减轻AA大鼠的关节炎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雷公藤多苷 来氟米特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贝母辛对LPS致黏液高分泌小鼠MUC5AC和EGF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崔艳茹 刘海云 屈飞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致黏液高分泌小鼠MUC5AC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用乙醚麻醉小鼠,经鼻腔滴注脂多糖(1 mg/5 ml磷酸缓冲盐溶液,每只50μl),构建小鼠黏液高分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和2mg/kg、4mg/kg、6mg/kg... 目的:探讨脂多糖致黏液高分泌小鼠MUC5AC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用乙醚麻醉小鼠,经鼻腔滴注脂多糖(1 mg/5 ml磷酸缓冲盐溶液,每只50μl),构建小鼠黏液高分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和2mg/kg、4mg/kg、6mg/kg剂量贝母辛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UC5AC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C5AC蛋白表达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结果:脂多糖组肺组织病理学显示:气道上皮脱落,气道内有粘液分泌,肺泡结构呈实变,有大量炎症细胞渗出,贝母辛治疗组上述变化明显减轻,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贝母辛(2mg/kg、4mg/kg、6mg/kg)均可降低脂多糖致黏液高分泌小鼠MUC5AC mRNA表达,与脂多糖组相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有剂量依赖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C5AC蛋白,正常小鼠气道上皮仅有少量的MUC5AC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空白组,贝母辛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MUC5AC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贝母辛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贝母辛可降低脂多糖致黏液高分泌小鼠MUC5AC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辛 黏液高分泌 MUC5AC EGF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