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淑彬 杨文亭 +2 位作者 杨滨娟 王礼献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为揭示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本研究以4种不同冬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和湿筛方法研究了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油菜、大蒜有利于大团聚体... 为揭示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本研究以4种不同冬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和湿筛方法研究了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油菜、大蒜有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冬种大蒜对提高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效果最好,冬种紫云英的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最高。总体上,不同冬种模式对不同粒级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而对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数量却无显著差异。轮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不同冬作处理均提高了0.053~0.25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同时冬种紫云英和油菜还提高了0.25~0.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冬种大蒜提高了>2 mm和<0.053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轮作处理提高了0.053~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另外,冬种紫云英和油菜显著提高了1~2 mm、0.5~1 mm、0.25~0.5 mm、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而冬种大蒜提高了1~2 mm和<0.053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轮作处理则提高了>2 mm和0.25~0.5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总的来说,双季稻田种植冬季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碳氮含量,有利于维持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作物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适宜玉米品种筛选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淑彬 张鹏 +2 位作者 杨文亭 袁培恩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目的】为筛选适宜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品种。【方法】在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玉米生长的农艺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对玉米品种(系)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归类,最后对不同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 【目的】为筛选适宜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品种。【方法】在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玉米生长的农艺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对玉米品种(系)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归类,最后对不同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结果】供试15个玉米品种可聚为四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结合间作大豆的经济效益。【结论】综合可得具有最高产量、中等单株叶面积、以及高叶面积指数和高出苗率的是比较适合在红壤旱地与大豆间作的玉米品种,主要包括隆平206、联创799和登海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间作 玉米品种 筛选
下载PDF
植物种植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模式、技术与效果综述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4期251-256,共6页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植物修复技术以其经济有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且适于大面积土壤修复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以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为研究内容,侧重研究桉树...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植物修复技术以其经济有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且适于大面积土壤修复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以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为研究内容,侧重研究桉树、白花泡桐、向日葵、毛白杨以及节节草等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 模式 技术
下载PDF
带宽、行比配置对玉米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封亮 王淑彬 +3 位作者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9-437,共9页
【目的】为探究适宜于南方丘陵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合理的带宽、行比田间配置种植模式。【方法】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1)玉米间作大豆带宽2 m,行比2∶2;(2)带宽2.4 m,行比2∶3;(3)带宽2.4 m,行比2∶4;(4)带宽2.8 m,行比2∶3;(5)带... 【目的】为探究适宜于南方丘陵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合理的带宽、行比田间配置种植模式。【方法】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1)玉米间作大豆带宽2 m,行比2∶2;(2)带宽2.4 m,行比2∶3;(3)带宽2.4 m,行比2∶4;(4)带宽2.8 m,行比2∶3;(5)带宽2.8 m,行比2∶4;(6)玉米净作(等行距栽培,行距70 cm);(7)大豆净作(等行距栽培,行距50 cm),每个处理种2带,重复3次。【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同带宽、不同行比处理的玉米株高均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玉米播种第75天时带宽2.4 m、行比2∶4的株高最高,为198.33 cm;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生长后期带宽2.8 m、行比2∶3的玉米叶面积指数相比于其它处理均表现为最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不断增长趋势且变化大致相同,播种后90 d时,带宽2.4 m、行比2∶4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为11568.61 kg/hm^2,带宽2.4 m、行比2∶4的玉米产量最高,为6977.78 kg/hm^2。【结论】带宽2.4 m,行比2∶4田间配置协调了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使得植株的株高最高、秃尖长最小、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为玉米间作大豆较好的田间配置种植模式,可为江西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种植田间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带宽 不同行比 玉米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