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择2种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为供试材料,设置13.5×10^(4)(D1)、18.0×10^(4)(D2)、22.5×10^(4)(D3)、27.0×10^(4)(D4)、31.5×10^(4)(D5)和36.0×10^(4)株hm^(-...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择2种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为供试材料,设置13.5×10^(4)(D1)、18.0×10^(4)(D2)、22.5×10^(4)(D3)、27.0×10^(4)(D4)、31.5×10^(4)(D5)和36.0×10^(4)株hm^(-2)(D6)6个种植密度,研究增密种植对不同分枝类型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大豆LAI进入高值(>4)的时期提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分别从出苗后47.0 d和54.6 d(D1)提前至31.0 d和32.9 d(D6)。与中黄13相比,中作XA12938LAI高值持续期长且中后期降幅小。不同品种处理间干物质随密度的增加程度存在差异,结荚期中作XA12938和中黄13高密处理(D6)干重较低密处理(D1)干重分别提高77.53%和51.21%。随密度的提升,成熟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趋平的趋势,中作XA12938的最高产量出现在D5(5000.45 kg hm^(-2))处理,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产量较稳定,中黄13两年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D4(4477.90 kg hm^(-2))和D5(3935.30 kg hm^(-2))处理,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产量逐渐降低,中作XA12938的平均产量较中黄13产量显著提高22.37%。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作XA12938植株高度和单位面积有效荚数与产量密切相关,而中黄13的单位面积有效粒数和重心高度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适度增密可提高大豆LAI并延长其高值持续期、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生殖器官的占比、提高大豆产量。在生产中可选用分枝调节能力较强品种,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展开更多
文摘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择2种不同分枝类型的品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为供试材料,设置13.5×10^(4)(D1)、18.0×10^(4)(D2)、22.5×10^(4)(D3)、27.0×10^(4)(D4)、31.5×10^(4)(D5)和36.0×10^(4)株hm^(-2)(D6)6个种植密度,研究增密种植对不同分枝类型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大豆LAI进入高值(>4)的时期提前,中作XA12938和中黄13分别从出苗后47.0 d和54.6 d(D1)提前至31.0 d和32.9 d(D6)。与中黄13相比,中作XA12938LAI高值持续期长且中后期降幅小。不同品种处理间干物质随密度的增加程度存在差异,结荚期中作XA12938和中黄13高密处理(D6)干重较低密处理(D1)干重分别提高77.53%和51.21%。随密度的提升,成熟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趋平的趋势,中作XA12938的最高产量出现在D5(5000.45 kg hm^(-2))处理,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产量较稳定,中黄13两年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D4(4477.90 kg hm^(-2))和D5(3935.30 kg hm^(-2))处理,继续增加种植密度产量逐渐降低,中作XA12938的平均产量较中黄13产量显著提高22.37%。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作XA12938植株高度和单位面积有效荚数与产量密切相关,而中黄13的单位面积有效粒数和重心高度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适度增密可提高大豆LAI并延长其高值持续期、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生殖器官的占比、提高大豆产量。在生产中可选用分枝调节能力较强品种,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