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山 汤军 +3 位作者 李木英 魏洪义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3,共6页
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集成紫云英高产技术、双季水稻机插秧技术、稻草腐解技术、高效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多项技术,构建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适宜于长江中游南部双季水稻生产,技... 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集成紫云英高产技术、双季水稻机插秧技术、稻草腐解技术、高效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多项技术,构建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适宜于长江中游南部双季水稻生产,技术要点是:豆科绿肥还田、双季稻草全量还田、氮肥减量施用、钾肥减量施用、双季水稻机插秧、机耕机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推广实施双季稻"双还双减"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能够同步实现提升双季水稻产量、改善稻田土壤肥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等多个目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双季稻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产量 土壤肥力 机械化 循环 减量化
下载PDF
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秀霞 燕辉 +4 位作者 陈仁辉 王文姿 况家瑛 商庆银 周春火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128,共8页
水稻是典型的喜锌、喜硅和低度需硼作物,而我国红壤区土壤中硅、硼、锌等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施用硅、锌、硼对水稻生产存在重大影响。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 水稻是典型的喜锌、喜硅和低度需硼作物,而我国红壤区土壤中硅、硼、锌等主要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施用硅、锌、硼对水稻生产存在重大影响。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硅、锌、硼配施对红壤区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早稻季Si+Zn和Si+Zn+B处理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6%和12.6%,晚稻季仅Si+Zn+B处理产量显著增加10.6%;早稻季Si+Zn+B处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季仅Si+Zn和Si+Zn+B处理有效穗数显著增加;早稻和晚稻群体总颖花量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与CK处理相比,增施硅、锌、硼后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SPAD值、生物量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Si+Zn+B处理增加幅度最大。除早稻季Si处理外,早稻季和晚稻季增施硅、锌、硼肥后各处理地上部群体氮素吸收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Si+Zn+B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因此,在红壤区双季稻生产中应重视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尤其是温度条件较低的早稻季更应重视这些元素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硅肥 锌肥 硼肥 产量 群体发育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廖萍 眭锋 +4 位作者 汤军 曾勇军 吴自明 石庆华 黄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21-1830,共10页
为探究在南方双季稻区施用生物炭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和施生物炭(20t·hm-2)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年监测... 为探究在南方双季稻区施用生物炭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和施生物炭(20t·hm-2)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年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分析施用生物炭对双季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GWP)、双季水稻累积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早晚稻甲烷累积排放通量,但对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通量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2年后,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2周期稻田的甲烷累积排放总量(26.9%)。在100年时间尺度上,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2周期稻田综合温室效应(26.9%)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30.3%);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双季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且在试验第2年显著提高了早晚稻的产量。综上,施用生物炭可以协同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固碳减排。本研究为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丰产和稻田土壤固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双季稻系统 综合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下载PDF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商庆银 吕伟生 +5 位作者 曾勇军 黄山 杨秀霞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双季稻 分蘖肥 施肥时期 产量 群体发育
下载PDF
播种量对机插双季稻分蘖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谭雪明 彭龙龙 +2 位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为明确机插双季稻育秧合理播种量,选择用双季早、晚稻共4个品种,各5个播种量处理,探讨育秧播种量对机插稻分蘖和成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栽后分蘖、成穗均受到育秧播种量影响。秧苗干质量和假茎宽因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漏... 为明确机插双季稻育秧合理播种量,选择用双季早、晚稻共4个品种,各5个播种量处理,探讨育秧播种量对机插稻分蘖和成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栽后分蘖、成穗均受到育秧播种量影响。秧苗干质量和假茎宽因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漏穴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增加播种量推迟秧苗主茎出叶1~2 d,推迟生育进程1~3 d。增加播种量,主茎第4~5叶以上叶和低位次叶的分蘖数减少,缺蘖位增加;常规稻品种的分蘖缺位多于杂交稻品种。低位叶一次分蘖成穗率随育秧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稻播种量对低位叶分蘖成穗率的影响大于高位叶,对早稻的影响大于晚稻,杂交稻品种高于常规稻品种。株两优819和盛泰优722以盘播种量75 g处理产量最高,中嘉早17和镇稻11以盘播种量105 g处理产量最高。综观不同播种量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移栽质量、栽后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等影响,育秧播种量杂交稻品种以盘播种量75 g左右、常规稻以盘播种量105 g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 播种量 分蘖 成穗
下载PDF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英文)
6
作者 商庆银 吕伟生 +5 位作者 曾勇军 黄山 杨秀霞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1860-1864,1868,共6页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双季稻 分蘖肥 施肥时期 产量 群体发育
下载PDF
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才硕 时红 +4 位作者 潘晓华 徐涛 谢亨旺 刘方平 曹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 为明确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对机插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中嘉早17和H优518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年进行了不施肥(CK)、不施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CK+GM+RS)、单施化肥(NPK)、化肥+绿肥还田+稻草还田(NPK+GM+RS)机插双季稻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论CK还是NPK模式下,GM+RS处理均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的产量;与NPK相比,NPK+GM+RS处理显著增加了早、晚稻的有效穗(增幅1.75%和1.51%)、每穗粒数(增幅1.82%和1.46%)和产量(增幅5.39%和2.56%),显著增加了成穗率(增幅10.44%和2.07%)、总干物质量(增幅5.69%和7.01%)、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增幅5.10%和7.10%)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增幅5.21%和4.51%)。综上所述,绿肥与稻草联合还田能够促进机插水稻生长前期分蘖早发,改善生长中后期群体质量,最终显著提高机插双季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 机插双季稻 生长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替代双季早稻氮钾肥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曾研华 范呈根 +5 位作者 吴建富 曾勇军 周春火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在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基础上设稻草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共6个处理,除空白对照外,所有处理养分投入量相等。于2015年在早稻移栽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地上部植株样,分析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N、P、K含量和累积量以及转运比例,并计算N、P、K养分利用效率。【结果】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比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2.9%~6.4%,比不施肥区产量增幅高达23.8%~26.0%,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无论是施肥区处理,还是无肥区处理,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植株中K含量及N、P、K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而N、P含量在生育后期较高,N、P、K积累量以施肥区处理大于相应的无肥区处理;稻草还田提高水稻N、P、K养分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且N、K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显著增加K的收获指数;稻草还田还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茎鞘中N、P、K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转移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而叶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稻草还田配施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可以调节N、P、K养分的积累和转运,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稻草还田可替代化肥氮肥(N)29.5%、磷肥(P_2O_5)4.0%和钾肥(K_2O)50.0%。综合考虑,稻草还田相比稻草烧灰还田而言是南方稻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稻草还田 稻草烧灰还田 养分吸收
下载PDF
机械穴直播早籼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播期效应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文霞 曾研华 +6 位作者 曾勇军 梁喜欢 黄万 李晨曦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1-648,共8页
为揭示机直播下不同基因型早籼稻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播期效应,研究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冷敏感品种株两优819、中嘉早17和耐冷品种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为供试材料,设置提早播种(3月21日,S)和正常时期播种(4月5日,C... 为揭示机直播下不同基因型早籼稻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播期效应,研究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冷敏感品种株两优819、中嘉早17和耐冷品种五丰优623、湘早籼6号为供试材料,设置提早播种(3月21日,S)和正常时期播种(4月5日,CK)2个处理。结果表明:提早15 d播种,不同类型早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延长5 d,播抽历期平均推迟3.7 d,且秧苗出苗率降低,以冷敏感品种受播期影响效应高于耐冷品种;早播处理水稻产量总体低于正常播种处理;提早播种降低叶面积指数;与CK相比,早播处理降低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了淀粉粘滞特性,但增加了稻米的垩白率、垩白度与胶稠度,不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机械直播 播期效应 生育特性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花后低温对水稻籽粒灌浆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曾研华 张玉屏 +4 位作者 潘晓华 朱德峰 向镜 陈惠哲 张义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1-1559,共9页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甬优17和籼稻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材料,设置灌浆期不同时段低温处理,分析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而中、后期...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甬优17和籼稻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材料,设置灌浆期不同时段低温处理,分析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而中、后期与对照差异不大,且低温对甬优17、中浙优1号籽粒灌浆的影响大于对甬优538和浙粳88。花后前期低温显著降低甬优17籽粒灌浆,延长灌浆时间,而甬优538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花后不同温度处理下供试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其变化与品种灌浆动态保持一致。花后前、中期低温明显降低甬优17籽粒中IAA、ZR含量,显著增加GA3、ABA含量;而对甬优538显著下降GA3含量和略增加IAA、ZR含量,这可能是籽粒正常灌浆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可通过适宜的激素调控措施来提高水稻籽粒低温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灌浆结实期 不同低温 激素
下载PDF
不同直播方式对南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文霞 曾研华 +4 位作者 曾勇军 梁喜欢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5-560,共6页
为探究不同直播方式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解决杂草防除难题,本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两优819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研究不同直播方式对南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直播方式... 为探究不同直播方式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解决杂草防除难题,本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两优819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研究不同直播方式对南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种类差异不明显,其杂草种类主要有稗草、雀舌草和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及鸭跖草、鸭舌草、马齿苋和水竹叶等阔叶类杂草;但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差异明显,旱直播稻田以稗草为优势种群,占总杂草比例的48.60%~54.17%,而湿直播和水直播稻田均以鸭舌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杂草的43.00%~46.44%、36.00%~38.66%。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数量差异显著,2供试品种的稻田杂草数量排序均为旱直播<湿直播<水直播,旱直播杂草数量比湿直播、水直播分别降低3.44%~6.71%、40.92%~42.89%,且旱直播稻田杂草干物质量也均低于湿直播和水直播。与湿直播、水直播方式相比,旱直播提高了2供试品种的出苗率、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并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2供试品种产量增幅分别达21.26%~27.65%、28.52%~35.49%。此外,不同直播方式下早籼稻品种间杂草发生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上,采用旱直播方式可减少稻田杂草发生,提高早籼稻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机械直播 旱直播 杂草发生 产量
下载PDF
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6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黄山 商庆银 谭雪明 李木英 胡水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7-436,共10页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 为精确定量机插早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4个早稻(株两优30、株两优189、中嘉早17和嘉早311)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早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早稻一次分蘖主要发生在主茎第3~6叶位,第4、第5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发生较少,以1/3、2/3、1/4为主,但均不能成穗;单株分蘖成穗数杂交稻约3.1个,常规稻约2.2个;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产量高,对总产量贡献大。早稻在三叶期左右移栽,杂交稻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为1.7~1.8,校正系数(a)为-1.2^-1.1,有效分蘖发生率(r)为0.75左右;常规稻bn为2.5~2.7,a为-1.3^-1.1,r为0.7左右。生产中机插早稻应在保证足够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多发,充分发挥优势叶位的分蘖成穗优势,并合理利用动摇分蘖成穗,以获取较多的有效穗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早稻 分蘖特性 成穗规律 基本苗 参数
下载PDF
冬种紫云英与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山 汤军 +3 位作者 廖萍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2,共8页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稻草 双季稻 产量 土壤性状
下载PDF
新型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节肥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秀霞 商庆银 +3 位作者 陈柳燕 李甜 张学友 王天舒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622,共7页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新型氮肥增效剂伴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水稻产量、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新型氮肥增效剂伴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水稻产量、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处理分别包括农民习惯(仅施用基肥和分蘖肥,不施穗肥)、常规高产(减少基肥,增施穗肥)、增施伴能(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伴能,即基肥+伴能、蘖肥+伴能、基蘖肥+伴能)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高产"处理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降低15.5%、52.1%和15.5%。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增施伴能各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增加17.6%~26.5%、114.1%~122.1%和13.1%~27.7%,其中"基蘖肥+伴能"处理显著高于前者。增施伴能各处理净收入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3.7%~10.2%,与"常规高产"处理相当。增施伴能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和"常规高产"处理(P〈0.05)。因此,为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适宜在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推广应用新型氮肥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增效剂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氮硅配施对双季水稻产量及氮硅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建富 谢凡 +2 位作者 付桃秀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3-850,共8页
以株两优189和H优518为早、晚季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磷钾养分用量相等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用量氮肥(早稻0,105,165 kg/hm2,晚稻0,120,180 kg/hm2,以N计)和硅肥(早、晚稻0,120,180,240 kg/hm2,以Si O2计)配施对双季水稻产量及氮硅养... 以株两优189和H优518为早、晚季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磷钾养分用量相等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用量氮肥(早稻0,105,165 kg/hm2,晚稻0,120,180 kg/hm2,以N计)和硅肥(早、晚稻0,120,180,240 kg/hm2,以Si O2计)配施对双季水稻产量及氮硅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氮硅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且其互作效果与氮肥、硅肥用量有关。早稻施氮165 kg/hm2、施硅180 kg/hm2,晚稻施氮180 kg/hm2、施硅240 kg/hm2时互作效果最佳,产量为最高。适量增施硅肥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素和硅素养分的积累量和吸收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早、晚稻氮素积累量与硅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897;水稻硅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和0.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硅肥 水稻 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虎 黄山 +5 位作者 才硕 曾研华 吴建富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5-391,共7页
以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后晚稻增产8.8%,达到极显著,且稻米的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加工品质降低。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相关,合... 以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后晚稻增产8.8%,达到极显著,且稻米的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加工品质降低。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与产量呈抛物线相关,合理的施氮范围为180~200 kg/hm2;施氮比例为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时,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最大,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产量最高,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全量还田 氮肥运筹 双季晚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下氮钾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山 汤军 +3 位作者 廖萍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7-615,共9页
大量研究表明有机培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以及农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有机肥在化肥减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豆科绿肥生物固氮和稻草富含钾素的特点,以明确双季稻系统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在减少化... 大量研究表明有机培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以及农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有机肥在化肥减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豆科绿肥生物固氮和稻草富含钾素的特点,以明确双季稻系统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在减少化学氮钾肥用量上的效果。于2013—2014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无肥对照、单施化肥(NPK)、在NPK的基础上,冬种紫云英联合双季稻草还田(GM+RS)、冬种紫云英联合稻草还田下,NK肥在NPK的基础上减少20%,P不变(G+S-20%)、冬种紫云英联合稻草还田下,NK肥在NPK的基础上减少40%,P不变(G+S-40%)等5个处理,以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下NK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GM+RS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但仅在2014年的早稻季存在显著差异。NPK与G+S-20%处理的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G+S-20%处理甚至显著提高了2014年的早稻产量。与NPK处理相比,除2014年的早稻外,G+S-40%处理有降低水稻产量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有机肥处理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影响水稻产量。NPK和G+S-20%处理的N素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与NPK相比,G+S-40%处理降低了2013年早晚稻的N素吸收,但差异不显著。但是,2014年G+S-40%处理早晚稻的N素吸收均显著低于NPK处理。与NPK处理相比,G+S-20%和G+S-40%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早稻地上部的PK吸收量,晚稻季差异不显著或者有降低趋势。因此,冬种紫云英和双季稻草还田具有显著的节肥效果,而且冬种紫云英和双季稻草还田下有进一步降低早稻化学P肥和K肥用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紫云英 稻草还田
下载PDF
旱直播提高南方旱稻产量及抗倒伏性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文霞 易艳红 +5 位作者 周燕芝 谭雪明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曾研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3-391,共9页
为探究南方稻区旱直播对旱稻茎秆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旱稻品种旱优73和沪优2号为材料,进行不同直播方式大田晚稻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旱直播(DDS)、湿直播(WDS)和淹水直播(FDS),系统比较3种直播方式下旱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及... 为探究南方稻区旱直播对旱稻茎秆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旱稻品种旱优73和沪优2号为材料,进行不同直播方式大田晚稻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旱直播(DDS)、湿直播(WDS)和淹水直播(FDS),系统比较3种直播方式下旱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及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与WDS和FDS相比,DDS可提高旱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6.57%~23.29%,且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时,DDS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旱稻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7.89%~22.21%,其中沪优2号产量较旱优73增加3.87%。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提高。此外,DDS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茎秆抗折力和秆型指数,降低弯曲力矩与倒伏指数,株高与基部节间较短,有利于茎秆粗壮和增加茎壁厚度。茎粗、壁厚和秆型指数与抗折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采用DDS种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旱稻产量,而且可明显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研究结果为南方稻区旱稻品种直播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直播 旱稻品种 产量形成 倒伏
下载PDF
不同早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山 王伟 +4 位作者 毕永基 曾罗华 刘庆友 谭雪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9-1184,共6页
揭示不同双季早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早稻耐热品种选育和耐热栽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120,180 kg/hm2),采用红外线测温仪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监测了10个早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差异。结果... 揭示不同双季早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早稻耐热品种选育和耐热栽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120,180 kg/hm2),采用红外线测温仪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监测了10个早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冠层温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品种间冠层温度的差异随生育期和氮肥用量的变化而变化。聚类分析表明,陆两优996在不同施氮量下冠层温度均最低,属于低温型品种;而赣早籼2号冠层温度均最高,属于高温型品种。在不同氮肥用量下,各生育期气冠温差与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实率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无氮处理下,气冠温差与剑叶长度呈显著正相关。气冠温差与顶三叶叶角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氮肥用量下,冠层温度与抽穗期群体的透光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冠层温度 气冠温差 产量 品种
下载PDF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商庆银 杨秀霞 +5 位作者 吕伟生 曾勇军 黄山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3-65,共3页
培育适合机插的用种量是提高栽插质量和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以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每蔸苗数变异系数较高,漏兜率随着播种量的下降呈显著增加趋势。与播种量70 g... 培育适合机插的用种量是提高栽插质量和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以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每蔸苗数变异系数较高,漏兜率随着播种量的下降呈显著增加趋势。与播种量70 g/盘相比,90、110 g/盘分别增产21.3%、19.3%。3个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量在70 g/盘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90、110 g/盘。分蘖期以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各生育期单位面积水稻有效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总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当播种量为110 g/盘时,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在保障较低的漏蔸率和较高的单位面积分蘖数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育秧播种量,有利于发挥机插秧水稻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量 机插秧 双季晚稻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