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苏英钰 黎敏灵 +5 位作者 程彬彬 刘洁 黄慧琴 徐良华 左文波 张微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7-524,共8页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843 d,布设海拔为300~1200 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316张,合计1801只次,成体及亚...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843 d,布设海拔为300~1200 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316张,合计1801只次,成体及亚成体雌雄比例为1.34∶1。结果显示,白鹇活动集中分布在海拔600~700 m和900~1200 m;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为06∶00—08∶00和12∶00—14∶00,日活动强度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t_(22)=0.979,P=0.338),但季节性差异显著(F_(3)=4.238,P=0.010);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61.71%和37.01%,其余2种行为分别是静息(0.88%)和梳理(0.40%),不同季节各种行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的白鹇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红外相机技术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红外相机监测 被引量:6
2
作者 苏英钰 毛坤财 +4 位作者 程彬彬 刘洁 黎敏灵 左文波 张微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0-1038,共9页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进行监测,共布设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643 d,共获得有效照片2820张,记录到兽类(Mammalia)4目7科12种,鸟类(Aves)5目11科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进行监测,共布设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643 d,共获得有效照片2820张,记录到兽类(Mammalia)4目7科12种,鸟类(Aves)5目11科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猕猴(Macaca mulatt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领角鸮(Otus lettia)和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名前6的物种依次为白鹇(23.32)、赤麂(Muntiacus muntjak,9.11)、小麂(Muntiacus reevesi,3.35)、野猪(Sus scrofa,3.28)、猕猴(2.91)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2.60),其余物种相对丰富度均小于1。物种积累曲线显示,兽类在相机数达到12—13台时即趋于平缓,说明本调查对兽类监测取样充分;鸟类达到全部相机数后仍有增加趋势,说明对鸟类监测,红外相机技术更适宜作为其他监测方法(如样线法)的补充。研究结果可为官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并对探明其重点保护对象白颈长尾雉种群数量及分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山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鸟兽多样性 物种积累曲线 白颈长尾雉
下载PDF
江西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区划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志勇 张微微 +2 位作者 魏振华 黄慧琴 叶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5-1153,共9页
采用资料法结合调查数据,对江西省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共计4目15科51属90种。游蛇科种类最多,地理分布型中南中国型比例最高。对各保护区的统计结果显示官山爬行动物种类最多,丰富度指数最高,其次为赣江源和九岭山。对保护区面... 采用资料法结合调查数据,对江西省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共计4目15科51属90种。游蛇科种类最多,地理分布型中南中国型比例最高。对各保护区的统计结果显示官山爬行动物种类最多,丰富度指数最高,其次为赣江源和九岭山。对保护区面积、最高峰海拔以及温度和降水2个气候因子与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多数组间无明显关系,但物种数随最高峰海拔增大而增大,呈显著正相关,丰富度指数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西两爬动物进行了分区,结合地形和行政区划特点,将江西省重新划分为3个地理区:中部平原山地区、西北山地区和东南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多样性 地理区划 江西
下载PDF
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季节性生境选择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鹏 张微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005-6013,共9页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2015年7月至11月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繁殖期、育雏期、繁殖后期)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126个样方,选取与其生境相关的17个因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2015年7月至11月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繁殖期、育雏期、繁殖后期)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126个样方,选取与其生境相关的17个因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各生境选择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生活史阶段而变化。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对林型、坡向、坡度、灌木高度、草本高度和水源距离6个生态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11个生态因子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典则判别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差异上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乔木盖度、海拔和乔木数量,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80.3%。繁殖期和越冬期食物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而育雏期则为隐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生境选择 判别分析 官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江西省鸟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慧琴 石金泽 +2 位作者 孙志勇 张微微 叶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1-788,共8页
本文对江西省鸟类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近年调查数据对省内鸟类资源进行了统计。共统计到鸟类19目75科497种,其中雀形目、鸻形目、雁形目及隼形目种类最多;对鸟类居留型、地理分布型等做了统计分析,留鸟和冬候鸟比例最大,且东洋型比... 本文对江西省鸟类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近年调查数据对省内鸟类资源进行了统计。共统计到鸟类19目75科497种,其中雀形目、鸻形目、雁形目及隼形目种类最多;对鸟类居留型、地理分布型等做了统计分析,留鸟和冬候鸟比例最大,且东洋型比例最多。对鸟类物种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面积及最高峰海拔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物种数与4个因子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对东洋界鸟类比例及繁殖鸟比例与以上4个因子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东洋界鸟类比例与降水量和最高峰海拔呈正相关(P=0.035,P=0.018);繁殖鸟比例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18),与最高峰海拔呈正相关(P=0.001)。对江西省鸟类种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中部鄱阳湖及其冲积平原区鸟类组成与周围差别较大,聚为两大支。根据江西地形特点、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行政区划边界将江西鸟类划分为6个区域:赣东北山地区、赣东山地区、赣西北山地区、赣西南山地区和鄱阳湖平原区;中部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尚不能明确和其他区域的关系,保留中部平原丘陵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鸟类多样性 地理区划
下载PDF
笼养蓝冠噪鹛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涛 吴志勇 +2 位作者 刘斌 张微微 石金泽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4-679,共6页
为了解笼养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的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2015年1—12月,采用全天瞬时扫描法,在南昌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的8只蓝冠噪鹛各种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各种行为在全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繁殖期... 为了解笼养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的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2015年1—12月,采用全天瞬时扫描法,在南昌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的8只蓝冠噪鹛各种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各种行为在全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繁殖期营巢、交配、卧巢、孵卵和育雏这5种繁殖行为增加,繁殖期结束,休息明显增加;全年中觅食的时间分配最高,为36.37%,其次为飞行(24.54%)、理羽(16.73%)、休息(7.75%)、社会行为(5.43%)、育雏(4.66%)、营巢(2.36%)、孵卵(1.92%)、卧巢(0.15%)和交配(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交配以外,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在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期蓝冠噪鹛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反映了其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相应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蓝冠噪鹛人工饲养和野生种群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冠噪鹛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繁殖期 非繁殖期
下载PDF
笼养蓝冠噪鹛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金泽 吴志勇 +2 位作者 刘涛 张微微 宁德昌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621,共5页
为了解蓝冠噪鹛不同时期的食物选择,于2015年1~12月在南昌动物园对笼养的8只蓝冠噪鹛进行实验,选取6种食物:水果、颗粒料、熟鸡蛋、面包虫、大麦虫和玉米虫喂养蓝冠噪鹛。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全年食性以荤食为主,平均取食量为(1 987.7... 为了解蓝冠噪鹛不同时期的食物选择,于2015年1~12月在南昌动物园对笼养的8只蓝冠噪鹛进行实验,选取6种食物:水果、颗粒料、熟鸡蛋、面包虫、大麦虫和玉米虫喂养蓝冠噪鹛。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全年食性以荤食为主,平均取食量为(1 987.7±129.1)g/月,素食为辅,平均取食(1 503.2±163.4)g/月,两者差异显著(F=5.413,df=23,P=0.03);荤食中,面包虫月平均被食量最大,为(1 232.7±65.8)g/月,其次为蛋,(504.1±45.6)g/月;素食中,颗粒料月平均被食量最大,为(923.9±154.8)g/月,其次为水果,(579.4±141.2)g/月。不同月份蓝冠噪鹛的食性有所变化,其中1~9月以荤食为主,10月荤素食量相近,11~12月以素食为主。1~4月主要食物是面包虫,其次为颗粒料;5~9月主要食物是面包虫,其次为水果;10~12月主要食物是颗粒料,其次为面包虫。在7~9月育雏(幼)期,蓝冠噪鹛食物总量相对其他时期较高,但9月略低于10月,说明蓝冠噪鹛的食物选择及进食量在不同季节及不同繁殖状态下有所不同,这与其能量需求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冠噪鹛 人工饲养 食性 育雏(幼)期
下载PDF
尖吻蝮养殖技术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涛 张微微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225-230,共6页
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结合养殖实践,分别从蛇场建设、食物选择与喂养、繁殖技术、生长与存活率、取毒、疾病与防治等方面对尖吻蝮养殖技术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尖吻蝮人工养殖技术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标... 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结合养殖实践,分别从蛇场建设、食物选择与喂养、繁殖技术、生长与存活率、取毒、疾病与防治等方面对尖吻蝮养殖技术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尖吻蝮人工养殖技术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饲养模式有笼养和生态养殖,喂食分自然取食和人工灌喂,越冬模式分为冬眠、无冬眠和半冬眠等,但取毒技术和分类养殖技术的研究仍较少。我国尖吻蝮养殖技术目前已较为成熟,但缺乏统一标准,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完善,以更好推动尖吻蝮养殖产业的发展及野外种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 养殖技术 生长率 存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