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红薯多糖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翔 上官新晨 +2 位作者 蒋艳 吴少福 陈继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3-829,共7页
实验优化了从紫红薯中提取多糖的工艺,利用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出紫红薯多糖Ⅰ和Ⅱ两个组分,并测定了对.OH、DPPH.和ABTS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紫红薯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为1∶8、超声功率为240 W,经纯化后的紫... 实验优化了从紫红薯中提取多糖的工艺,利用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出紫红薯多糖Ⅰ和Ⅱ两个组分,并测定了对.OH、DPPH.和ABTS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紫红薯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为1∶8、超声功率为240 W,经纯化后的紫红薯多糖Ⅰ和Ⅱ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薯 多糖 提取 纯化 抗氧化
下载PDF
烯唑醇配合物抑菌稳定性研究
2
作者 方利敏 聂旭亮 +4 位作者 上官新晨 戴金岳 戴建成 吴泓序 黄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4-929,共6页
为研究烯唑醇配合物对微生物抑菌的稳定性,试验模拟室内不同时间的紫外照射、100℃不同时间水浴以及不同pH等处理方式对烯唑醇Co(Ⅱ)配合物抑菌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松球壳孢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烯唑醇Co(Ⅱ)配合... 为研究烯唑醇配合物对微生物抑菌的稳定性,试验模拟室内不同时间的紫外照射、100℃不同时间水浴以及不同pH等处理方式对烯唑醇Co(Ⅱ)配合物抑菌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松球壳孢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烯唑醇Co(Ⅱ)配合物经紫外照射以及100℃加热处理后,对松球壳孢菌的抑制活性不减,可见烯唑醇Co(Ⅱ)配合物在热、紫外照射条件下均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而pH在6~7,抑菌能力有所下降,除此之外随着pH的改变,烯唑醇Co(Ⅱ)均呈现极强的抑菌活性,呈现较好的稳定性。该结果为烯唑醇Co(Ⅱ)配合物的生产、贮藏及在实践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配合物 稳定性测定 菌丝生长抑制率
下载PDF
白背三七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郭紫娟 上官新晨 +1 位作者 蒋艳 尹忠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9,共6页
以白背三七带芽嫩叶和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建立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对主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白背三七带芽嫩叶在MS培养基与1.0 mg/L KT+0.5 mg/L 2,4-D+0.3 mg/L NAA+1.0 mg/L 6-BA激素组合下能快速诱导出愈伤组织,... 以白背三七带芽嫩叶和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建立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对主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白背三七带芽嫩叶在MS培养基与1.0 mg/L KT+0.5 mg/L 2,4-D+0.3 mg/L NAA+1.0 mg/L 6-BA激素组合下能快速诱导出愈伤组织,最佳诱导时期为3月份。白背三七在B5培养基与0.5 mg/L NAA+2.0 mg/L 6-BA激素组合下可获得疏松易碎、有金属光泽、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呈平缓的"S"型生长曲线,接种后第18天生物量达到最大值19.54 g/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三七 愈伤组织 诱导 生物量
下载PDF
以三唑农药为配体的两个铜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抑菌活性(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春燕 聂旭亮 +1 位作者 熊辉 黄长干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1-626,共6页
由三唑农药烯效唑和多效唑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L14Cl2](1)和[CuL24Cl2·4H2O](2)(L1=uniconazole,L2=paclobutrazol)。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由三唑农药烯效唑和多效唑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L14Cl2](1)和[CuL24Cl2·4H2O](2)(L1=uniconazole,L2=paclobutrazol)。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95 6(3)nm,b=1.326 7(4)nm,c=1.491 8(4)nm,α=94.828(3)°,β=97.774(3)°,γ=105.280(3)°,V=1.680 8(9)nm3。2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21 89(19)nm,b=1.329(3)nm,c=1.366 4(3)nm,α=81.564(2)°,β=79.508(2)°,γ=79.185(2)°,V=1.785 3(7)nm3。在2个配合物中,六配位的铜离子都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分别来自三唑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2个氯原子配位。1和2都由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一维链结构。与相应的配体相比,1和2的抑菌活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多效唑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