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代小说代指性人物的叙事功能及其文学意义——以王婆描写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志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99,共8页
"王婆"这一指称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以古代小说作品较为突出。王婆是古代小说中代指性人物与卑微角色的典型代表,此人物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 "王婆"这一指称符号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以古代小说作品较为突出。王婆是古代小说中代指性人物与卑微角色的典型代表,此人物处于实体人物与虚化人物的中间地带,主要是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出现的,具有符号指涉、关锁情节与"闲叙"生事等多重叙事价值。王婆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不属于类型人物或扁形人物,它对于通俗小说创作与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凸显通俗小说的编创特性与文体品味、反映小说人物角色设置与叙写的复杂性、演绎经典小说的经典效应等三方面。古代小说中王婆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关于人物叙写意义的不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王婆 代指性人物 叙事功能 文学意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以先秦孔门儒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8,共12页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的意识和行为中经历了"自然时间神灵时间道德时间"的降解过程,它构成了"人文"的逻辑前提。"人文"追求永恒的道德典律,呈现为一种"超时间"。"天文"与"人文"都是"道"的变现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文学的本源,并对后世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孔子时代,时间与神灵、王权进一步剥离,呈现为一种天人相参、活泼机变的时机化时间。"人文"的内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为"仁义"、"礼乐"、"中庸"、"君子"等富含时间意蕴的价值新标的,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影响到孔子对文艺本质功用的认识及其时机化的解诗方式。孔子所提出的"游于艺"与"成于乐"等诗学命题具有丰富的时间意蕴,它显示了一个"时者"看待文艺本质功用的存在论视角。"游于艺"亦即"游于时",是在一种非对象化、非现成性的审美时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取象于天时的"乐"昭示着天地大化不断创生的过程,同时也在"既济未济"、"终始"的转续中凸显生存本身的"无竟性"。孔门师徒以时间性思维解诗,多在诗歌情境的转换中引发领会仁德等重大问题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时间意识 文学观念 孔子 文艺本质 解诗方式
下载PDF
禅宗与江西宋代散文的文化景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松来 周兴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禅宗和文学同时在江西宋代达至鼎盛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由此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关于禅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其实禅宗对散文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仅就江西宋代散文的内容而言,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 禅宗和文学同时在江西宋代达至鼎盛并在全国引领风骚,由此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关于禅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其实禅宗对散文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仅就江西宋代散文的内容而言,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记载禅宗历史或阐释禅学思想;忘怀荣辱的达观胸襟与向往闲适的人生理想;人生如寄与世情梦幻的生命感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江西 禅宗 散文
下载PDF
论当代文化批评的四种形态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明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206,共12页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等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文化批评实践。凡此种种所建构的文化批评,可以被分为作为"大众文艺批评"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讨论"的文化批评和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等几个类别。考察诸种文化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们之间有区别,比如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有不同侧重,在公共性的观念上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面向当下社会文化发言的公共情怀以及维护知识生产的有效性的自觉等共同的习性。继承文化批评近三十年的传统,对于当前文艺、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公共性 文化研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詹艾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52,256,共9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文学批评研究者需要有效而明确地确立其总体理论态度,形成一些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出发,积极开展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形态 主导形态的建构
下载PDF
现代传媒生态下的文学转型研究
6
作者 王龙洋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明显,日益展现出来一种对于社会现实强大的重新塑造力量。因此,将传媒引入文学转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重点放在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及中国作家现代转型的交互关系上,详细阐述现代传媒影响中国...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明显,日益展现出来一种对于社会现实强大的重新塑造力量。因此,将传媒引入文学转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重点放在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及中国作家现代转型的交互关系上,详细阐述现代传媒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认为现代传媒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对现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话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传媒 媒介 文学转型 现代作家
下载PDF
1990年代大众文化研究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再考察
7
作者 肖明华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在社会文化语境由"呼唤现代化"转向"反思现代性"的1990年代,形构大众文化研究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弥足珍贵。简而言之,其可贵之处乃在于它能够对大众文化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及其文化逻辑有历史理性的认同与宽容,并且能对大众文化做具体... 在社会文化语境由"呼唤现代化"转向"反思现代性"的1990年代,形构大众文化研究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弥足珍贵。简而言之,其可贵之处乃在于它能够对大众文化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及其文化逻辑有历史理性的认同与宽容,并且能对大众文化做具体化与语境化的分析等。对这一范式的再考察可以为依然处在转型中的当代社会及其文学/文化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现代化理论 范式
下载PDF
建构主义文学理论:当代文论新形态
8
作者 肖明华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13,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是当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学术事件。围绕着文学理论学科的反思,已然深入到知识学层面,出现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陶东风是这一学术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他的文学理论知识立场是反本质主义的,但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是当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学术事件。围绕着文学理论学科的反思,已然深入到知识学层面,出现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陶东风是这一学术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他的文学理论知识立场是反本质主义的,但是,他的反本质主义并非否认任何本质,以至于认为文学没有本质。毋宁说,他持的是建构主义文论观念,即认为文学是有本质的,只是这本质是建构的,因此是可以反思的。随着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深入,陶东风的建构主义文学理论知识立场生成为了建构主义文学理论知识形态。它具有反思性、自觉性与公共性特点,是值得承继的当代文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学科反思 反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的公共性
下载PDF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4
9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下载PDF
论近代报刊与小说文体变革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龙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8,共7页
从晚清转型期小说媒介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对小说文体变革的影响。近代报刊对文学文体的影响,首先外在地直接表现在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体裁的格局,使得传统诗文从文体中心走向边缘,小说成为现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文体格局的变... 从晚清转型期小说媒介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对小说文体变革的影响。近代报刊对文学文体的影响,首先外在地直接表现在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体裁的格局,使得传统诗文从文体中心走向边缘,小说成为现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文体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资源吸收合法性问题的解决。小说文体中心地位的确立使得它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资源和借鉴西方文学观念、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了合法性。同时,现代传媒自身的性质驱使文学体裁进行调整改变,调整之后就产生了现代报刊长篇连载这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并在这种体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现代短篇小说新的文学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 小说 文体 变革
下载PDF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与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明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期146-151,共6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只有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诸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之后,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故,宏大叙事归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降落在了学术场域之中,此时女性主义文学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只有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诸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之后,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故,宏大叙事归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降落在了学术场域之中,此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切实发生才有了可能。就此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甫一发生,就推动了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语言学转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表征了文学理论与批评已然不是文学的理论与批评,而毋宁说是一种与文学性有关的文化政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语言学转向 文化批评 转型
下载PDF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水平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4期119-121,共3页
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争的现象,然而又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20世纪30年代,李健吾在其文学批评中详细探讨了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影响"问题,认为文学文本间的互相影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互相借用的文本... 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争的现象,然而又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20世纪30年代,李健吾在其文学批评中详细探讨了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影响"问题,认为文学文本间的互相影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互相借用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彼此创新是互文本的生命力所在。这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互文性理论的要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李健吾的"影响"论观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彰显出他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张力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文本“影响” 互文性
下载PDF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赖大仁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6,共7页
一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具体表现为某些后现代性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倾向,如写作态度上对社会化写作的解构与反叛,对现实的怀疑与自我中心主义;叙述方式上解构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化、零散化、游戏化的叙事;价值取向上对“中心... 一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具体表现为某些后现代性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倾向,如写作态度上对社会化写作的解构与反叛,对现实的怀疑与自我中心主义;叙述方式上解构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化、零散化、游戏化的叙事;价值取向上对“中心化”意识形态价值与“精英化”审美价值的消解,导向世俗化、平民化、庸常化;语言风格上的调侃、反讽、嘲弄性、鄙俗化,等等。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文学是一种以精神意义虚无为前提的文学,它以技术主义的无限生产为原则,以消费主义的欲望扩张为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性 文艺创作 后现代文学 自我中心主义 审美价值 写作态度 宏大叙事 艺术倾向
下载PDF
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龙洋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3-107,共5页
文章探讨了近代报刊对大众文化兴起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大众化写作以及对都市文化想象空间建构的内在关联性,讨论了报刊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报刊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驱动了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兴起... 文章探讨了近代报刊对大众文化兴起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大众化写作以及对都市文化想象空间建构的内在关联性,讨论了报刊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报刊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驱动了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并影响了大众文化的样式。大众文化反过来又强化了报刊的大众化和商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 大众文化 商业化
下载PDF
论文化研究的影响、问题与出路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明华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110,共6页
由于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知识分子身份调整以及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引入等原因,文化研究在中国得以切实发生。文化研究甫一发生,便在体制化完备的文学研究领域为自身的合法性展开辩护,并因此对文学理论学... 由于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知识分子身份调整以及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引入等原因,文化研究在中国得以切实发生。文化研究甫一发生,便在体制化完备的文学研究领域为自身的合法性展开辩护,并因此对文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文化研究在中国的独特发生与发展状况最终纠结成了一个"文化研究往何处去"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难题。虽然我们就此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即"让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化"、"让文化研究介入文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让‘说’的文化研究继续进行"等,但无疑还需要学界予以回应并继续探究,如此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影响 问题 出路 合法化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学术转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颜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27,共6页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 现代学术 文学史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与概念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杜华平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6-62,共7页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又尤其需要有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概念,似应从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开来,大致有以下概念群落:区域与地方、场所与空间、地方经验、地方感、地理意象、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学科基础理论 核心概念 地理空间与文学地理空间
下载PDF
文化诗学:如何“审美”怎样“大众”?——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转型问题再讨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明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188,共7页
文化诗学乃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种诗学话语。它一方面坚守审美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回应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建构了一种有效的理论阐释模式。然而,文化诗学与审美及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依然值得... 文化诗学乃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种诗学话语。它一方面坚守审美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回应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建构了一种有效的理论阐释模式。然而,文化诗学与审美及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依然值得加以深入讨论。文化诗学所倡导的审美,其内涵若不作调整,不将审美与公共性相关联,终将难以实现其文化批判功能。文化诗学在面对大众文化的时候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不将其批评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特定的体制环境相勾连,其批评也难以奏效。文化诗学只有处理好与审美及大众文化的复杂关系,才能承担其学术使命,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前文学理论学科的转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文学理论 大众文化
下载PDF
重回现代性的发生期与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明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发生无疑与百年前的晚清、“五四”关联密切。但历经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并没有完成。为此之故,有必要再次返回现代性的发生期,批判性地审视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状况与晚清、“五四”时期的内在关联。回到当下,... 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发生无疑与百年前的晚清、“五四”关联密切。但历经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并没有完成。为此之故,有必要再次返回现代性的发生期,批判性地审视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状况与晚清、“五四”时期的内在关联。回到当下,由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已然具有“别现代性”,因此,在返回晚清、“五四”思考中国文论的现代性问题时,有必要立足社会文化的实际,把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一方面是现代性的,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的,因此超越了“五四”文论的现代性局限。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需要批判性地介入当下的文学文化与社会现实,同时又需要具备“创造性转换”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公共性等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发生期 别现代性 中国文论 创造性转换 公共性
下载PDF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21,共8页
后现代性交织着解构性与重构性的双重变奏。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中心论"和"本质主义"之类文艺理论观念的质疑与消解,由此导向对文艺本质特性的多向度探寻,以及文艺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探索,从... 后现代性交织着解构性与重构性的双重变奏。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中心论"和"本质主义"之类文艺理论观念的质疑与消解,由此导向对文艺本质特性的多向度探寻,以及文艺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探索,从而形成多视角、多维度研究的新格局。这既使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充满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新的片面性。如何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寻求多元综合与创新,是当代文艺理论批评面临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 后现代性 解构性 重构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