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的比较研究和地理分布
1
作者 万萍萍 王利松 +1 位作者 吴少东 谢明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3-2046,共14页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是制定省域范围内科学保护和管理办法的关键步骤。该文通过整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江西省分布的种类和...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是制定省域范围内科学保护和管理办法的关键步骤。该文通过整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中江西省分布的种类和《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结合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的标本分布数据,对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保护概况和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48种(包括种下类群),分属47科89属。(2)整合的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总计407种,分属85科208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9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6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70科181属365种。(3)在407种重点保护植物中,60.9%的种类在3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70.5%的种类在中国67个植物园有分布。(4)物种丰富度的观察值和估计值表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包括北部的庐山,西部的九岭山、武功山和井冈山,南部南岭的大庾岭、九连山,东部的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估计的重点保护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江西省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该文还讨论了《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2005)收录种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省级保护植物名录优先物种选择的6E原则和加强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研究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分布格局 江西省 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珍稀濒危植物 物种丰富度
下载PDF
庐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詹选怀 彭焱松 桂忠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5-619,共5页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交错,其中热带性属占总属数的64.2%,温带性属占总属数的35.8%。东亚成分在该区系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4属,占总属数的20.9%,中国特有属缺乏,特有种丰富,表明成分具有多样性并具有热带亲缘性,是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区。该区与井冈山、武夷山关系密切,与鼎湖山、秦岭和横断山关系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特征 蕨类植物 庐山 江西省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五种杜鹃花属植物的生理变化及其耐热性比较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乐华 孙宝腾 +3 位作者 周广 王书胜 李晓花 单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1-658,共8页
高温是制约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杜鹃花迁地保育与园林应用的重要因子。为探讨杜鹃花属植物的高温致伤机理,该实验以隶属不同亚属的白花杜鹃、羊踯躅、毛棉杜鹃、红滩杜鹃及红棕杜鹃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的盆栽实验,研究了30... 高温是制约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杜鹃花迁地保育与园林应用的重要因子。为探讨杜鹃花属植物的高温致伤机理,该实验以隶属不同亚属的白花杜鹃、羊踯躅、毛棉杜鹃、红滩杜鹃及红棕杜鹃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的盆栽实验,研究了30℃、38℃高温胁迫下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种间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5种杜鹃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脯氨酸(Pro)、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含量均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30℃轻度胁迫时均小幅度上升,而38℃重度胁迫时下降。2个高温条件下,SOD、CAT的变化幅度与杜鹃种间耐热性总体呈正相关,而H_2O_2、MDA增幅与种间耐热性呈负相关;Pro增幅在30℃轻度胁迫时与种间耐热性呈负相关,而38℃重度胁迫时与耐热性呈正相关;APX增幅与种间耐热性的相关性较弱。隶属函数与聚类分析综合评判得出5种杜鹃耐热性强弱顺序为:白花杜鹃>羊踯躅、毛棉杜鹃>红滩杜鹃>红棕杜鹃,与其田间耐热性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高温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耐热性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的早期适应性 被引量:6
4
作者 杜有新 张青松 +4 位作者 庞宏东 桂忠民 刘洁 王蔓滢 蔡浔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0-995,共6页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类群有不少属在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有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通过4年来从国内外收集的8属26种植物种子或苗木的试种试验,根据种子萌发率、幼苗树高年生长势、幼苗成活率...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类群有不少属在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有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通过4年来从国内外收集的8属26种植物种子或苗木的试种试验,根据种子萌发率、幼苗树高年生长势、幼苗成活率、幼苗耐寒性与抗病虫害能力等生存力指标,综合评价引进树种的早期适应性表现。在试种的26种树种中,有5种生长表现优良,适应性指数(AI)>0.8,8种树种表现较好,适应性指数(AI)为0.6~0.8,12种表现一般,适应性指数(AI)为0.4~0.6,1种植物(AI<0.4)因不适应而死亡。原产我国华东地区亚热带山地的种类适应性最佳,生长也最旺盛,而原产南亚热带和西南高原地区的树种适应性较差;在引自国外的树种中,原产日本的树种适应性优于原产北美洲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北美植物 迁地保存 成活率 早期适应性
下载PDF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尝试--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管理模式研究
5
作者 胡仁传 周迎 +1 位作者 董亦非 罗斌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8-1436,共9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2)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该文还探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小区 社区参与 自然保护区 渠楠
下载PDF
抗战胜利后中美曾筹划合编《中国植物志》
6
作者 胡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58,共4页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6年在美国植物学家梅尔、和嘉倡导之下,提议中美两国合编《中国植物志》,得到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积极响应,并开始编制计划、组织人员、筹集经费,但因时局影响,并未予以实施;但可将此看作是1988年中美开始合编Flora ...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6年在美国植物学家梅尔、和嘉倡导之下,提议中美两国合编《中国植物志》,得到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积极响应,并开始编制计划、组织人员、筹集经费,但因时局影响,并未予以实施;但可将此看作是1988年中美开始合编Flora of China之起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植物志 植物学史 植物学家 胡先骕
原文传递
5种杜鹃花叶片生理特性对海拔高度适应性初探
7
作者 胡余楠 张涛 +3 位作者 胡菀 梁同军 唐忠炳 彭焱松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5期57-62,共6页
目的:探究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生长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5种杜鹃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统计分析其叶片长宽比、光合色素含量、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差异及其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究了杜... 目的:探究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生长的适应性响应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5种杜鹃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统计分析其叶片长宽比、光合色素含量、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差异及其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究了杜鹃花属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的形态、生理适应性响应机制。结果:(1)5种杜鹃花叶片的长宽比随海拔高度变化无显著变化规律;(2)5种杜鹃花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花青素含量整体上随海拔的升高呈减少趋势;(3)白花杜鹃、杜鹃、锦绣杜鹃的丙二醛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鹿角杜鹃和猴头杜鹃的丙二醛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但鹿角杜鹃在两个海拔地的丙二醛含量均较低。结论:5种杜鹃花属植物在两种海拔栽培地均具有一定的生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 海拔 引种栽培 适应性
下载PDF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工作提升的建议探析
8
作者 王岚 《品牌研究》 2024年第14期0249-0251,共3页
在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因此,事业单位积极按照相关要求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现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并未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因此,本文将围绕人力资... 在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因此,事业单位积极按照相关要求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现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并未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因此,本文将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展开分析论述,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从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目标、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绩效考核结果五个角度,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可行的应对建议,旨在对事业单位运行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考核
下载PDF
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 被引量:93
9
作者 张乐华 王书胜 +3 位作者 单文 李晓花 王凯红 王兆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54,共10页
以鹿角杜鹃当年生木质化枝条为材料,采用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三因素析因设计,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中,激素种类对育苗效果影响... 以鹿角杜鹃当年生木质化枝条为材料,采用基质、激素种类及其浓度三因素析因设计,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组合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中,激素种类对育苗效果影响最大,激素浓度其次,两者对绝大部分育苗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扦插基质影响相对较小,仅对愈伤率、生根率及扦插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效应中,激素种类×浓度的交互效应最大,对除新梢数、新梢长外的所有指标有极显著影响;基质×激素浓度互作主要显著影响插穗生根指标;基质×激素种类效应最小,仅对愈伤率、新梢率有显著影响。三因素交互效应对部分生根指标也有显著影响。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腐殖土+河沙(3∶1)基质与50 mg·L-1GA3组合的隶属值最大,该处理在所有组合中生根率(78.33%)、老叶留存率(90.00%)最高,腐烂率(8.33%)最低,其他育苗指标也有良好的表现,为鹿角杜鹃扦插育苗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杜鹃 扦插繁殖 基质 激素 育苗指标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N、P分布格局及其循环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杜有新 潘根兴 +2 位作者 李恋卿 胡忠良 王新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38-6347,共10页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效态养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营养物质通过凋落物返还土壤的比例也呈类似的趋势,而细根和草本植物等活性生物组分的生物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对应于生物量结构的变化,各组分主要养分储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乔木林枯落物层养分(N和P)累积量显著高于草本层和细根部分,而灌木林和灌草丛系统草本层和细根部分的养分储量超过或接近枯落物层。(3)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N和P的生物吸收率、生物返还率、生物迁移率和生物分解率出现明显变化,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分解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生物迁移率和生物返还率却表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退化 生物量结构 养分 循环特征
下载PDF
鄱阳湖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单叶蔓荆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魏宗贤 周赛霞 +3 位作者 彭焱松 桂忠明 牛艳丽 詹选怀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0-626,共7页
在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区开展单叶蔓荆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至重度沙化时,沙地植被明显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和不均匀;在不同程度沙化区和植... 在鄱阳湖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区开展单叶蔓荆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至重度沙化时,沙地植被明显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和不均匀;在不同程度沙化区和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具有递进性和渐变性;在沙山治理过程中,可进行单叶蔓荆和禾本科植物配植,以达到沙地植被恢复重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单叶蔓荆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地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有新 李恋卿 +2 位作者 潘根兴 胡忠良 王新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30,共5页
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林和灌草丛生态系统,探讨了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种优势灌木叶片和果实的氮和钾元素含量高于茎干和根系,果实和茎干的磷含量比其他器官高,而钙镁主要集中在茎干... 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林和灌草丛生态系统,探讨了三种优势灌木养分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种优势灌木叶片和果实的氮和钾元素含量高于茎干和根系,果实和茎干的磷含量比其他器官高,而钙镁主要集中在茎干和叶片。(2)在灌草丛中,三种灌木根系和茎干的N∶P之间差异显著且变异很大,而在灌木林中,三种灌木根系的N∶P比值变异较大,但它们之间没有差异。(3)根际有效态养分含量与叶片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 灌木树种 养分分布
下载PDF
3种林下植被类型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宋瑞朋 杨起帆 +1 位作者 郑智恒 习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83-2291,共9页
林下植被作为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探讨其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3种林下优势植被——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 林下植被作为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探讨其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3种林下优势植被——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双盖蕨(Diplazium donianum)和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 cm)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特征,分析各有机碳组分在林下植被、土层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3种林下植被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沿剖面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在0—10 cm土层均值最高,可溶性有机碳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分布特征。(2)总有机碳在40—60 cm土层表现为箬竹(8.94 g·kg^(-1))显著高于双盖蕨(7.00 g·kg^(-1));0—10、10—20 cm土层惰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分别是紫麻(18.66 g·kg^(-1))和双盖蕨(11.38 g·kg^(-1));箬竹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比最高(2.35%)。(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与全氮、C/N值、可溶性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有机碳组分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RDA分析表明,10—20、20—40 cm土层对各有机碳组分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微生物生物量氮(E=47.9%、53.1%),而在40—60 cm土层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全氮(E=43.6%)。林下植被类型主要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惰性有机碳在林下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更显著。紫麻和双盖蕨能促进表层土壤稳定性碳的积累,而箬竹覆盖下的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具有较快的分解转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活性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土壤剖面
下载PDF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一心 焦学振 +2 位作者 胡仁传 陈星星 罗斌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6期50-53,共4页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松溪人民在溪谷冲积台地上引种竹蔗,并与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协同发展而来的栽培系统。2021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全球目前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固碳...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松溪人民在溪谷冲积台地上引种竹蔗,并与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协同发展而来的栽培系统。2021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全球目前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固碳固沙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三方面,分析了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利用现状及其“百年蔗”种植面积严重萎缩、传统竹蔗品种面临挑战、系统传承的困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识别与保护关键要素、打通发展渠道、多方参与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竹蔗栽培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民族生态学 松溪县
下载PDF
我国迁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特有维管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利松 湛青青 +1 位作者 廖景平 黄宏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9,共12页
启动实施以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为主导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战略,是我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的科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以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中国特有维管植物为对象,系统梳理了这3类植物在我国... 启动实施以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为主导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战略,是我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的科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以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中国特有维管植物为对象,系统梳理了这3类植物在我国植物园的迁地保护概况,对这些植物的生活型、物种组成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当下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植物园保存的此3类植物共计7,141种,分属265科1,271属,分别占我国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6%、42%和23%。在7,141种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3种,受威胁植物2,095种,中国特有植物5,957种,分别占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特有植物总数的72%、59%和37%。这些植物包括乔木2,555种、灌木1,025种、草本3,117种、攀缘类419种和水生类25种。3类植物在各植物园的物种组成共有比例较低,系统发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园 迁地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受威胁植物 特有植物
原文传递
基于青海西宁墓葬出土木材的公元932~1503年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树轮年表
16
作者 程雪寒 王树芝 +2 位作者 张启 肖永明 任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948,共10页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木材遗存是进行树木年轮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考古树轮年表对于文化遗存的定年、碳十四年代校正、历史气候与环境考古、森林开发与木材利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中国,考古树轮年表的建立尚不充分。本研究以青海省...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木材遗存是进行树木年轮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考古树轮年表对于文化遗存的定年、碳十四年代校正、历史气候与环境考古、森林开发与木材利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中国,考古树轮年表的建立尚不充分。本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陶家寨墓群M72的出土棺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学与木材解剖学方法建立了河湟地区跨度为572年的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树轮浮动年表,根据树轮浮动年表与青海地区祁连圆柏参考年表的对比和碳十四测年结果,将年表的绝对年代确定为932~1503 A.D.。结合棺内出土的“顺治通宝”铜钱,推测M72墓葬年代应为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即1644~1722 A.D.。研究中的木棺所用树木极有可能来自就地取材或从大通河上游至祁连山东部的森林运输而来。该年表是河湟地区第一个考古树轮年表,可为河湟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文化提供年代学标尺,也可为进一步认识河湟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提供历史代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树轮年表 陶家寨墓群 棺木 河湟地区 树轮考古学 碳十四测年
原文传递
基于公众视角的科学家评价质量认可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为例
17
作者 朱佳雨 《科学观察》 2024年第6期92-106,共15页
[目的/意义]为使科学家评价能够获得更高社会认同,建立“科学家信任”,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研究其对科学家评价质量认可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过程]根据信息接受理论构建研究模型,通过网络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 [目的/意义]为使科学家评价能够获得更高社会认同,建立“科学家信任”,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研究其对科学家评价质量认可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过程]根据信息接受理论构建研究模型,通过网络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样本人群对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认可度较高;科学家评审数据、评价指标、评审程序和评审专家对科学家评审有用性均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评审有用性间接影响科学家评价质量认可度。但在此次分析中科学家水平、评审结果对评审有用性的影响未被直接证实。为此,本文得出3点启示:高效提升我国科学家评价公信力,建立“科学家信任”;探析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有效路径;同时,建议制定能适时鼓舞优秀科学家的评价政策,以促进科学家个人、科学技术和科学政策三者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评价 评价质量认知 影响因素 科学家榜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