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p16和cyclinD1的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宏涛 李艳琴 +2 位作者 甘红军 袁晟 刘勇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多肿瘤抑制蛋白 (P16 )和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 80例大肠癌组织芯片 ,同时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D1的表达。 结果 :80例大肠癌中...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多肿瘤抑制蛋白 (P16 )和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 80例大肠癌组织芯片 ,同时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D1的表达。 结果 :80例大肠癌中P16和cyclinD1的阳性率分别为 4 0 0 %、5 7 5 %。P16低表达、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大肠癌中P16低表达与cyclinD1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结论 :P16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P16低表达影响cyclinD1的高表达。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 ,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组织 低表达 组织芯片技术 高表达 S-P免疫组织化学 浸润程度 肿瘤抑制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 临床 阳性率
下载PDF
组织芯片技术应用于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宏涛 熊永萍 +2 位作者 徐明亮 刘勇 袁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80例乳腺癌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80例乳腺癌中p16和cyclin...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80例乳腺癌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80例乳腺癌中p16和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40.0%和53.8%。乳腺癌中p16低表达与cyclin D1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9);p16低表达、cyclin D1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16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组织芯片 抑制基因 细胞周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中AFP、glypican-3及SALL4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宏涛 魏淑飞 黎美仁 《江西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708-1711,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胃癌中AFP、glypican-3及SALL4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胃腺癌中AFP、glypican-3及SALL4蛋白的表达,分析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ec adenocareinoma with enteroblastic,GAED)... 目的观察分析胃癌中AFP、glypican-3及SALL4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胃腺癌中AFP、glypican-3及SALL4蛋白的表达,分析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ec adenocareinoma with enteroblastic,GAED)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比分析GAED与非GAED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120例胃腺癌中GAED共10例,其发病率为8.33%(10/120)。GAED中有4例AFP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0%,4例glypican-3阳性,阳性率为40%,SALL4蛋白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为100%。与非GAED相比,GAED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脉管侵犯率及更高的病理分期(P<0.05),而发病年龄、肿瘤最大径、发病部位、浸润深度以及神经侵犯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ED是一种少见的胃腺癌,其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与非GAED相比,侵袭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伴肠母细胞分化 AFP GLYPICAN-3 SALL4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LYVE-1的表达与淋巴道转移关系
4
作者 李宏涛 李慧凤 +1 位作者 甘红军 吕桂英 《中外妇儿健康》 2011年第8X期24-25,共2页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增殖状态,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相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运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LYVE-1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增殖状态,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相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运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LYVE-1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LYVE-1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增殖活性。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而肿瘤其他区域多为呈闭索状。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LD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显著性增高(P<0.05),MLD在肿瘤边缘区、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伴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临床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高(P<0.05),肿瘤边缘区Ki-67阳性表达的微淋巴管比肿瘤其他区域、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存在淋巴管生成,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且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增高。淋巴管密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有关,与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检测淋巴管密度和增殖状态对预测淋巴道转移可提供一定理论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微淋巴管密度 LYVE-1 KI-67 淋巴道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