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研究的中西比较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傅修延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瑛 傅修延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年第1期1-12,363,共13页
本文是对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傅修延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傅修延教授回顾了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辩证地分析了中外叙事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他认为中国学者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应当重视本土... 本文是对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傅修延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傅修延教授回顾了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辩证地分析了中外叙事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他认为中国学者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应当重视本土资源,在中西叙事传统比较中,发展和建设更具普遍意义的叙事理论。谈及听觉叙事研究,傅修延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听觉统摄'特征影响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发生与形成;视听感知的差异能够打通中西文化之不同,继而烛照中西叙事传统之不同。傅修延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做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的最新进展。访谈内容同时涉及傅修延教授之前所做的济慈研究与赣鄱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中国叙事学 听觉叙事 济慈 赣鄱文化
下载PDF
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与文化建构--“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茂生 肖惠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1-175,共5页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 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中的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的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的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原文传递
英国诗歌传统中的济慈研究——兼评傅修延教授《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茂生 肖惠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4,共5页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论不仅影响了他的时代,其"观点的旅行"更是对英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济慈在英国诗坛的独特地位,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一位"被人忘记"的诗人。傅修延教...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论不仅影响了他的时代,其"观点的旅行"更是对英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济慈在英国诗坛的独特地位,他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一位"被人忘记"的诗人。傅修延教授所著《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一书是其济慈系列研究成果《济慈书信集》、《济慈评传》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著作特别突出论述了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为客观、全面研究济慈及其诗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富有洞见的讨论与深入系统的研究代表了迄今为止国内济慈研究的最高水平,必将进一步推动济慈研究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 济慈 诗歌与诗论
原文传递
黑暗中的声音:作为叙述者的电影解说员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勇 《符号与传媒》 CSSCI 2017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小说叙述者与电影叙述者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者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者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者,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 小说叙述者与电影叙述者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者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者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者,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运作,他的存在使得放映现场成为充满即兴表演与情感反馈的场所。电影解说员通过他的声音与表演将默片与戏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通过对这一角色的重访与重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电影的多元存在与丰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片 声音 叙述者 电影解说员
下载PDF
我们正在失去倾听的能力——试论新媒介交流中的视听失衡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碧珍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39,54,共4页
在新媒介时代,视觉依旧是人们主要的感知方式。即便在具有语音功能的微信叙事中,听觉互动也尚未真正实现。以微信叙事为代表的新媒介交流,本质上仍是一种"媒介中心主义",虽然可以帮助人们"重新部落化",但却是一种&q... 在新媒介时代,视觉依旧是人们主要的感知方式。即便在具有语音功能的微信叙事中,听觉互动也尚未真正实现。以微信叙事为代表的新媒介交流,本质上仍是一种"媒介中心主义",虽然可以帮助人们"重新部落化",但却是一种"非自然"或"反自然"的部落化。这一交流状态也是线性思维的产物。因而,在视觉文化至上的时代,我们应该正视新媒介交流中视听失衡的现状,学会倾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交流 微信叙事 视觉交流 听觉互动
下载PDF
倾斜的伦理天平: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中的身份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傅修延 陈国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3,共6页
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全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或者说非后天努力所能获得的特殊身份,体现这种身份的有异物、异相与异能等标志。四大小说的叙事伦理存在着明显的偏斜:同样一件事... 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全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或者说非后天努力所能获得的特殊身份,体现这种身份的有异物、异相与异能等标志。四大小说的叙事伦理存在着明显的偏斜:同样一件事情,身份特殊者可以做而其他人不可以做,后者做了要受惩罚而前者做了却被认为是命运安排。导致这种偏斜的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由于缺乏"普遍的标准"或曰"笼统性的道德观念",乡土社会用以衡量道德的是一把因关系不同而伸缩自如的尺子。时至今日,对小人物命运的漠视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弱者和失败者的不幸命运总是被置于宏大叙事的背面,很少有人会反思在这方面的"伦理取位"。"天命"意识乃是古往今来许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四大小说无形之中成了这种意识的传播者,对此我们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叙事 差异格局
原文传递
叙事作品中背景的功能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国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6-210,共5页
背景(background)相对于前景(foreground)而存在,是前景的衬托物,对前景具有烘托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绘事后素",对背景的衬托作用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叙事作品中,背景是人物行动展开的静态叙事情境。... 背景(background)相对于前景(foreground)而存在,是前景的衬托物,对前景具有烘托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绘事后素",对背景的衬托作用就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叙事作品中,背景是人物行动展开的静态叙事情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要素,它除了为人物行动提供平台、为故事情节准备场域之外,还具有其他叙事功能,主要有关涉故事情节、调节叙述节奏、控制故事进程和终结故事叙述等。通过对背景功能的研究,探寻背景在作品中的叙述规律,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 前景 叙事 功能
原文传递
萧伯纳戏剧叙事中的伦理传统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茂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6,共10页
萧伯纳社会问题剧是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涉及社会矛盾的方方面面。萧伯纳戏剧叙事的范式始终遵循西方戏剧的传统,强调戏剧的题材必须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在创作中阐明新的思想、道德及其社会意义。萧伯纳创作的各个阶段始终没有偏离... 萧伯纳社会问题剧是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涉及社会矛盾的方方面面。萧伯纳戏剧叙事的范式始终遵循西方戏剧的传统,强调戏剧的题材必须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在创作中阐明新的思想、道德及其社会意义。萧伯纳创作的各个阶段始终没有偏离以社会问题为核心,以道德伦理为基本遵循的主线。论文同时以《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卖花女》等三部作品的创作为例,集中阐释了其戏剧叙事的伦理传统。萧伯纳的戏剧是维多利亚文学与那一时期伦理道德观念互动交流的最直接表现。萧伯纳以戏剧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丰富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伦理思想的内涵,凸显了英国社会、文化观念流变中的伦理道德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伯纳 戏剧叙事 伦理传统
原文传递
论音景 被引量:64
9
作者 傅修延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9,共11页
音景迄今为止尚未进入叙事研究的对象名单,对其的忽略已导致人物似乎是在无声的时空中行动。音景分主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三个层次,无声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农业社会的音景保持在可清晰辨音的"高保真"状态,但工业革命... 音景迄今为止尚未进入叙事研究的对象名单,对其的忽略已导致人物似乎是在无声的时空中行动。音景分主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三个层次,无声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农业社会的音景保持在可清晰辨音的"高保真"状态,但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轰鸣使音景由"高保真"沦为"低保真",这些在叙事作品中均有反映。音景有时会由次要位置的叙事陪衬反转为不容忽视的故事角色,此即夏弗所说的"底"凸显为"图"。"声音帝国主义"的崛起缘于人类在接受听觉信息时的被动与脆弱,由于无法自己决定"听到"或"不听到"什么,真实世界和虚构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可能遭遇声音霸权的压迫。音景之不可或缺在于"以声拟声"能创造更为鲜活生动的叙述效果,无须摹仿原声的"以声拟状"进一步开阔了听觉叙事的天地。对外界声音的摹仿乃是人类的习惯和本能,观察婴幼儿的牙牙学语,我们仍能想象拟声行为的初始发生。人类主要凭借视听两翼在感觉的天空中翱翔,那些将故事背景调为"静音"的叙事无异于只用单翼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景 声音 叙事
原文传递
互文的魅力:四大民间传说新释 被引量:6
10
作者 傅修延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大民间传说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序列。故事中行动的主动方均为追求变化的女性,她们或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或努力进入与对方同样的状态,此类"趋同"...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大民间传说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序列。故事中行动的主动方均为追求变化的女性,她们或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或努力进入与对方同样的状态,此类"趋同"的愿望不啻是事件演进的驱动器,而对这些追求的反复讲述则构成了叙事语义中的"互文见义",四大传说的"间性"从中可见一斑。四大传说的相互契合还有如下表现:情节动力均来自女主人公;伦理取位均与正统观念相悖;传说结尾均有一抹亮色;人物身份对应士农工商;故事时间覆盖春夏秋冬。四大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全仗成千上万同类故事的"顶托",其产生乃是无数同类故事自动筛选淘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传说 叙事 间性 互文见义
原文传递
叙述与倾听:听觉空间中的声音探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碧珍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2-226,共5页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面对文字构筑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只关注看,而应学会倾听,构建听觉空间,从而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聆察叙述的声音和由叙述声音描摹的各种声响。这些声音复杂而又微妙,是文学叙事的魅力所...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面对文字构筑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只关注看,而应学会倾听,构建听觉空间,从而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聆察叙述的声音和由叙述声音描摹的各种声响。这些声音复杂而又微妙,是文学叙事的魅力所在。它们由作者发出,随文本传播,在不同的时空被人们接受。智性的倾听有利于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帮助人们改变视听失衡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叙述 倾听 听觉空间
原文传递
听觉美学: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亚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6,共8页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性。近年来听觉文化研究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至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听觉文化的繁荣为听觉美学的建构贡献了理论视角;西方文化史上事实存在却又久遭压制的听觉传统,则为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开展...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性。近年来听觉文化研究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至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听觉文化的繁荣为听觉美学的建构贡献了理论视角;西方文化史上事实存在却又久遭压制的听觉传统,则为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开展听觉美学研究,既可丰富当前西方美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又可将其影响力辐射至文学批评领域,为文学阐释活动提供新的参照,还可深化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在研究内容上,历史研究、范畴研究、类型研究、功能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五个层面的次第展开,可以较好地呈现听觉美学的学理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美学 听觉文化 听觉类型 听觉功能
原文传递
试论作为叙述框架的电影叙述者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5-219,共5页
叙述者是叙事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在电影叙事学中,电影叙述者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们总结出多种电影叙述者存在的模式,如作为"电影眼睛"的叙述者、作为观察者的叙述者、作为影像制作者的叙述者;持否定意见的... 叙述者是叙事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在电影叙事学中,电影叙述者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们总结出多种电影叙述者存在的模式,如作为"电影眼睛"的叙述者、作为观察者的叙述者、作为影像制作者的叙述者;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则认为电影叙事无须叙述者亦能展现故事。在叙述者这个问题上,赵毅衡提出了"框架—人格二象"假说,颇具启发性。电影叙述者应是作为一个叙述框架而存在并发挥功能的。关于电影叙事的研究,应紧扣电影媒介本身的特性展开,不应受到文学叙事太多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电影叙述者 文学叙事 电影叙事
原文传递
萧伯纳戏剧中的政治与伦理诉求--以《巴巴拉少校》为例
14
作者 刘茂生 刘建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97,共6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强调文学及其批评的社会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巴巴拉少校》讲述了救世军少校巴巴拉从最初希望通过慈善事业使人们的灵魂得救,到最终放弃转而服务安德谢夫的大炮工厂的故事,表达了萧伯纳对宗...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强调文学及其批评的社会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巴巴拉少校》讲述了救世军少校巴巴拉从最初希望通过慈善事业使人们的灵魂得救,到最终放弃转而服务安德谢夫的大炮工厂的故事,表达了萧伯纳对宗教谬误的批评,并且对自己基于当时的伦理环境提出的"费边社会主义"伦理诉求进行了考量。同时,萧伯纳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结合巴巴拉的宗教信仰与柯森斯的理性知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费边社会主义"的伦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与伦理 叙事 巴巴拉 “费边社会主义”伦理
原文传递
关注声音:文学教育中的倾听路径
15
作者 刘碧珍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在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诉诸听觉的文学教育方式尤显重要,这是一条日久弥新的路径。听的对象是声音,我们可以在倾听与朗读的互动中感知与辨析声音,在倾听与读写中发现文本中蕴藏的声音,在倾听与思考中探索隐喻的声音。... 在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诉诸听觉的文学教育方式尤显重要,这是一条日久弥新的路径。听的对象是声音,我们可以在倾听与朗读的互动中感知与辨析声音,在倾听与读写中发现文本中蕴藏的声音,在倾听与思考中探索隐喻的声音。关注不同类型的声音,可以联结起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听"与"读"相互依存,与"说"和"写"结合,促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场。在这个场域中,学习者情感可以共鸣,表达能够更加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听 文学教育 声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