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抚州市近63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
作者 郑劲光 周媛 +1 位作者 余焰文 陈燕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利用抚州市1960—2022年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距平计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抚州市近63年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2年间,抚州市的年平均气温以0.202℃/10 a的幅度上升... 利用抚州市1960—2022年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距平计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抚州市近63年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2年间,抚州市的年平均气温以0.202℃/10 a的幅度上升,其中20世纪70、80年代的气温明显偏冷,90年代中期后气温进入明显增暖期,年平均气温变化未发生突变;(2)年极端最低气温以0.513℃/10 a的幅度上升,冬季区域性低温冻害日数年均为4.5 d,区域性低温天气过程以持续2~5 d为主,占总次数的68.5%;(3)年极端最高气温以0.042℃/10 a的幅度上升,7月的高温天气日数出现最多,占高温总日数的41%,其次是8月,占高温总日数的35.5%,高温天气过程以持续3~5 d为主,占高温天气总次数的49.1%;(4)抚州市早稻高温逼熟发生频数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西北部是高值中心,而西部、南部是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低温冻害 高温逼熟
下载PDF
抚州市近50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郑劲光 杨晓明 周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86-89,共4页
利用1961-2010年抚州市逐日降水资料,对抚州市年降水量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为1692.5 mm,最多为1979.1 mm,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差异,... 利用1961-2010年抚州市逐日降水资料,对抚州市年降水量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为1692.5 mm,最多为1979.1 mm,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差异,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以25.3 mm/10 a的速度增加;降水量暖季多冷季少,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7月,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4.9%;EOF分析表明,抚州市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主要呈现总体一致型,共同的天气影响系统和环流形势是其决定性因素;但也存在着南北与东西分布差异,这是由影响系统强弱、移动路径与地形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州市 降水 线性趋势 EOF分解 气候特征
下载PDF
抚州市近59 a雷暴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劲光 蔡小琴 《暴雨灾害》 2019年第4期386-392,共7页
利用1960-2018年抚州市11个气象站雷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抚州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雷暴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空... 利用1960-2018年抚州市11个气象站雷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抚州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雷暴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均雷暴日数有70.5 d,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4.46 d·(10 a)-1速度减少。雷暴主要发生在春、夏季,两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6.6%,雷暴发生频次春季以4月最多,夏季以8月最多;雷暴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发生在13-20时。雷暴日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存在3~6 a的短周期、13~15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和21 a左右的低频振荡。抚州市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锋面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东风波与台风倒槽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小波分析 突变检验 影响系统 抚州
下载PDF
“2016.5.8”抚州市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
4
作者 蔡小琴 郑劲光 《江西科学》 2018年第2期281-28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6年5月8日抚州市对流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对流性暴雨过程是在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产生的,地面冷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西南风急流、700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6年5月8日抚州市对流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对流性暴雨过程是在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产生的,地面冷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西南风急流、700 hPa干线是主要影响系统;200 hPa急流辐散区与低层强辐合区叠加、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相互叠加,加强了大气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与发展;暴雨区与垂直速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暴雨及大暴雨区位于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锋区的南侧高值中心附近;这次对流性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暴雨 中尺度分析 MCC 成因分析
下载PDF
江西强冻雨天气形成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马中元 刘熙明 +4 位作者 吴琼 李德俊 王华军 郑劲光 金米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4,共9页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江西50年来出现的18次持续3天10站次以上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冷高压、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850...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 2.5°×2.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江西50年来出现的18次持续3天10站次以上冻雨天气过程的形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冷高压、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南支槽、850hPa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准静止锋)、温度锋区、700 hPa急流与湿舌等是强冻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天气系统配置特征;(2)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强冻雨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候(旬)增温特征。当前期平均温度极大值和平均温度值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极易出现持续性冻雨天气过程,72%以上的强冻雨天气过程与此相关;(3)18次强冻雨天气过程都存在逆温层特征,逆温层高度在850~700 hPa间,平均逆温差为1~5℃,最大10℃,同时地面温度在0℃以下或接近0℃;(4)700~850 hPa平均温差图上有3个温差中心,表明700 hPa高度上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存在,89%的冻雨天气过程与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天气系统配置 前期候(旬)增温 逆温层结构 逆温区特征
下载PDF
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6.19”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瑛 肖安 +3 位作者 马力 王欢 马中元 周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0-1069,共10页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降水中心。在无陆面方案情况下,强降水中心的位置、范围、强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另外地表径流预报量和降水趋势表现一致,由于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多余的降水分配给地表径流,这种剧增的地表径流也是洪水暴涨、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较湿的土壤状况下,由于净辐射增长,有利于产生厚度更小的边界层高度以及更大的地表向上潜热通量,这也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异常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陆面过程 初始土壤湿度 潜热通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3年5月27日赣东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劲光 刘杰 董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4期174-179,共6页
为了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服务水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7日赣东抚州市区域性暴雨成因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水汽、动力与热力不稳定等方面,运用垂直螺旋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结... 为了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服务水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7日赣东抚州市区域性暴雨成因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水汽、动力与热力不稳定等方面,运用垂直螺旋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一次江淮气旋东移过程中暖区短历时强对流暴雨,江淮气旋、500 h Pa低槽、中低层低涡、西南风急流是暴雨主要影响系统;(2)暴雨区与垂直速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暴雨区位于850 h Pa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温湿能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偏高值一侧;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与强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垂直螺旋度分析表明,这次暴雨落区位于700 h Pa垂直螺旋度正大值中心附近,强降水出现与中低层的正螺旋度迅速增大,高层负螺旋度值迅速减小在时间上有一致性。分析结果对今后暴雨预报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温湿能 垂直螺旋度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赣中区域性暴雨成因及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计博严 郑劲光 聂道洋 《江西科学》 2022年第4期724-728,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6月8—9日赣中区域性暴雨过程从天气实况、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强度强,出现了5站特大暴雨...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6月8—9日赣中区域性暴雨过程从天气实况、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强度强,出现了5站特大暴雨,最大小时雨强77.3 mm,强降水过程中均伴有明显强雷电,以云地闪和负闪为主,强雷电较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间提前约2 h,有明显指示意义;2)500 hPa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地面中尺辐合线、中尺低压是本次暖区强对流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东部脊辐散分流区叠加中低层切变辐合区,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东北冷涡低槽后部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南支槽前暖湿气流之上,加剧了暴雨过程的热力不稳定条件;3)短历时强降水是由多单体强风暴造成的,具备后向传播特征,为典型暖云回波降水,降水效率高。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低层风向与多单体强回波带移向交角小,移速缓慢,形成明显“列车效应”。这些可为赣中暴雨的预报、服务、雷电防护等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成因分析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