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孔志豪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32期172-174,共3页
本研究根据国家原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药机构文件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的现状,分析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实质、目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运用成熟的管理学知识,说明药事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应该... 本研究根据国家原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药机构文件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的现状,分析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实质、目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运用成熟的管理学知识,说明药事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应该推行医药分家,优化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式对药品进行管理,加快推进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从而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人民的健康谋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科 药事管理 医院管理 措施 完善制度
下载PDF
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优化及分子指标鉴定 被引量:9
2
作者 罗新新 朱水兰 +1 位作者 黎宇 涂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5-231,共7页
目的探讨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模型建立的条件、优化及分子指标鉴定。方法采用3-异丁基-1-黄嘌呤(3-isobutyl-1-methylxanthine,IBMX)、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EX)和胰岛素联合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为... 目的探讨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模型建立的条件、优化及分子指标鉴定。方法采用3-异丁基-1-黄嘌呤(3-isobutyl-1-methylxanthine,IBMX)、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EX)和胰岛素联合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跟踪观察其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采用油红O染色鉴定。采用DEX(1μmol·L^(-1))单独诱导及DEX(1μmol·L^(-1))+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10μmol·L^(-1))联合诱导建立IR-3T3-L1脂肪细胞。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lucose oxidase-peroxidase,GOD-POD)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确定IR-3T3-L1脂肪细胞模型的最佳诱导时间,考察3T3-L1脂肪细胞模型IR状态的稳定性;采用CCK-8法测定IR-3T3-L1脂肪细胞活性;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glycerol phosphate oxidase,GPO-POD)测定IR-3T3-L1细胞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IR-3T3-L1脂肪细胞的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DEX诱导3T3-L1脂肪细胞96 h,葡萄糖消耗差值比例达最大为46.84%;DEX+ROS诱导72 h,葡萄糖消耗差值比例达最大为22.77%,可作为2种IR模型建立的最佳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DEX及DEX+ROS诱导建立的2种IR模型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2种方法建立的IR-3T3-L1细胞模型60 h内均保持稳定;IR模型组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2种诱导试剂对IR脂肪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影响;IR模型组T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DEX+ROS组TG含量明显高于DEX组;IR模型组ADPN、GLUT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且DEX组下调幅度较DEX+ROS组更加明显。结论 DEX单独诱导及DEX+ROS联合诱导2种方法均可建立稳定的IR-3T3-L1细胞模型,DEX诱导IR-3T3-L1细胞模型优于DEX+ROS,其机制可能与GLUT4及ADPN表达显著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T3-L1脂肪细胞 胰岛素抵抗 细胞模型 葡萄糖转运蛋白4 脂联素
下载PDF
干扰素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用方案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小玲 徐希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35期116-119,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7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 目的研究干扰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7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患儿单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干扰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外周血白细胞(WBC)水平及血清心肌酶指标水平。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肤及肛周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外周血WBC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WBC、LDH、CPK、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可有效降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肌损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小儿手足口病 外周血白细胞 心肌酶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临床药学监护及合理用药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利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31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临床药学监护及合理用药分析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设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儿分成两组,其中25例患儿应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25例...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临床药学监护及合理用药分析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设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儿分成两组,其中25例患儿应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25例患儿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药学监护,同时分析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设作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肺功能指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种类有头孢唑肟和特布他林、二羟丙茶碱及茶碱缓释片,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PEF)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配合临床药学监护及合理用药分析可以更好的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各项指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临床药学监护 合理用药 分析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鱼腥草注射液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孔志豪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4期88-89,共2页
目的 探讨鱼腥草注射液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治疗的39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期采用常规方案加鱼腥草注射液进行治疗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总有效率... 目的 探讨鱼腥草注射液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治疗的39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期采用常规方案加鱼腥草注射液进行治疗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周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hs-CRP、SOD及PCT水平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鱼腥草注射液在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调节疾病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注射液 急性盆腔炎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珂立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易洪宇 《中外医疗》 2008年第36期84-84,共1页
目的评价珂立苏的临床效果。方法珂立苏治疗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程结束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珂立苏效果较好。结论珂立苏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珂立苏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葛根上调肝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OB-R,IRS2,GLUT1和GLUT2蛋白调节糖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黎宇 罗新新 +2 位作者 严奉东 魏漳彬 涂珺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39-1944,共6页
研究中药葛根对人肝癌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糖代谢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葛根降糖的分子作用机制。该实验采用课题组优化方法,1×10^(-9)mol·L^(-1)胰岛素加3.75×10^(-6)mol·L^(-1)地塞米松联合给药Hep G2细... 研究中药葛根对人肝癌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糖代谢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葛根降糖的分子作用机制。该实验采用课题组优化方法,1×10^(-9)mol·L^(-1)胰岛素加3.75×10^(-6)mol·L^(-1)地塞米松联合给药Hep G2细胞48 h建立稳定的IR模型;CCK-8法检测葛根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多个时间点(12,15,18,21,24,30,36 h)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蒽酮法检测细胞内糖原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瘦素受体(Ob-R)、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GLUT2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葛根含药血清(5%,10%,15%)对IR-Hep G2细胞的活力没有明显的影响;5%和10%葛根含药血清在给药18,21,24 h均显著上调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1),15%葛根含药血清除给药15 h上调葡萄糖消耗量较弱(P<0.05),18,21,24,30 h都显著上调葡萄糖消耗量(P<0.01),呈现一定程度剂量依赖性。葡萄糖消耗时效实验确认24 h是最佳时间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葛根含药血清作用24 h增加胞内糖原含量(P<0.01);上调IRS2,Ob-R,GLUT1和GLUT2蛋白表达量。葛根含药血清降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上调Ob-R和IRS2蛋白表达来调节以PI3K/PDK为中心的胰岛素信号通路;上调IR-HepG2细胞GLUT1和GLUT2表达量,加速葡萄糖转运进入肝细胞中并增加糖原合成来增强IR-HepG2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信号通路 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 瘦素受体(Ob-R) 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 GLUT2
原文传递
油酸诱导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优化及小檗碱、黄芩苷、葛根素和甘草苷的体外降糖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水兰 黎宇 +1 位作者 严奉东 涂珺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402-1407,共6页
目的以油酸诱导脂代谢紊乱建立肝胰岛素抵抗(IR)细胞模型,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小檗碱、黄芩苷、葛根素和甘草苷的体外降糖作用,为中药降糖组方或成分配伍优化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油酸不同浓度(0.1、0.2、0.5、1.0 mmol/L)及不同作用时间... 目的以油酸诱导脂代谢紊乱建立肝胰岛素抵抗(IR)细胞模型,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小檗碱、黄芩苷、葛根素和甘草苷的体外降糖作用,为中药降糖组方或成分配伍优化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油酸不同浓度(0.1、0.2、0.5、1.0 mmol/L)及不同作用时间点(24、36、48 h)诱导HepG2细胞,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立模型的油酸最佳诱导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蒽酮法和三酰甘油氧化酶法检测IR模型细胞内肝糖原和三酰甘油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形态的变化;观察葡萄糖消耗量检测IR模型的稳定性。采用油酸最佳诱导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剂量小檗碱、葛根素、黄芩苷和甘草苷对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糖原含量、三酰甘油及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油酸诱导IR-HepG2细胞模型最佳浓度1 mmol/L,最佳作用时间24 h,此时与对照组比较,HepG2细胞肝糖原含量明显下降(P<0.001),三酰甘油显著上升(P<0.01),模型建立后可至少持续稳定36 h以上。与IR模型组比较,给药干预24 h后,不同浓度小檗碱(5、10、20、50μmol/L)、黄芩苷(1、5、10、20、50μmol/L)、葛根素(20、40、80、160μmol/L)和1μmol/L甘草苷显著增加葡萄糖消耗量(P<0.05、0.01、0.001)。与IR组比较,不同浓度小檗碱(10、20、50μmol/L)、黄芩苷(20、50μmol/L)、葛根素(10、20、80、160μmol/L)显著提高肝糖原含量(P<0.001);甘草苷升高糖原含量但是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除160μmol/L葛根素和1μmol/L黄芩苷显著抑制细胞活力(P<0.05)外,其他组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 1 mmol/L油酸诱导24 h后能够建立稳定IR-HepG2细胞模型,适合作为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的体外肝IR细胞模型。小檗碱、黄芩苷和葛根素显著增加油酸诱导的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和糖原合成,进而改善脂代谢诱发的肝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小檗碱 黄芩苷 葛根素 甘草苷 油酸
原文传递
不同剂型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春林 易红宇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474-1476,共3页
目的:比较茵栀黄颗粒剂和茵栀黄注射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成本-效果。方法:通过比较茵栀黄颗粒剂和茵栀黄注射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以及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成本。结果:用茵栀黄颗... 目的:比较茵栀黄颗粒剂和茵栀黄注射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成本-效果。方法:通过比较茵栀黄颗粒剂和茵栀黄注射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以及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成本。结果:用茵栀黄颗粒剂和茵栀黄注射剂治疗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茵栀黄注射剂的治疗成本为2576.41元,而使用茵栀黄颗粒剂的治疗成本为2226.37元,节省350.04元,并且依从性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结论:在不影响安全和疗效的前提下用茵栀黄颗粒剂治疗新生儿黄疸比用茵栀黄注射剂费用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茵栀黄 成本-效果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