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代前期白银的“双轨”流通及其内涵 被引量:8
1
作者 邱永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9-139,共11页
学界并不熟知明代前期白银的流通状况,实际上可将其归纳为一种因政策阻隔的"双轨"流通状态:在制度层面的"公领域",政府在极力维持并重申"禁银"政策的同时,在宝钞兑换、赋役课税等诸多领域单向折收白银,... 学界并不熟知明代前期白银的流通状况,实际上可将其归纳为一种因政策阻隔的"双轨"流通状态:在制度层面的"公领域",政府在极力维持并重申"禁银"政策的同时,在宝钞兑换、赋役课税等诸多领域单向折收白银,赏赐、采办等也不乏行用白银。在民间社会的"私领域",白银在不少经济发达之地,首先呈现为一种基准计价手段,其后随着宝钞的急速贬值、实物型经济体制的推进等,又与黄金、布帛、米麦等构成了多种通货并存的混杂流通状态,屡禁难止。综合言之,明代前期白银的"双轨"性流通虽显得广泛,但内涵却极为有限:在"公领域",它仅是实物劳役型财政体制下诸多折色物中的一种,与布帛、丝绢、米麦、黄金等实物区别不大;在私领域,它也仅是多元通货中的一种,属于并非先进的民间实物货币范畴。无论是对于财政体制还是民间经济而言,白银的流通状况折射出明前期浓厚的实物主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前期 禁银政策 白银 双轨 内涵
下载PDF
历久弥新:国际学术视野下的明代白银问题研究述论 被引量:9
2
作者 邱永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107,195,共15页
明代白银问题是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断引起学者持续的关注,尤其随着"加州学派"学者万志英、贡德·弗兰克、彭慕兰等,以及国内学者万明、刘志伟、刘光临等不无争议的研究之后,更显如此。以问题为经纬,重新梳... 明代白银问题是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断引起学者持续的关注,尤其随着"加州学派"学者万志英、贡德·弗兰克、彭慕兰等,以及国内学者万明、刘志伟、刘光临等不无争议的研究之后,更显如此。以问题为经纬,重新梳理学界关于白银问题的已有研究,实有必要。彭信威、全汉昇、梁方仲等老一辈学者关于此问题即有不少的真知灼见,构成了此项研究的起点;其后万志英、黑田明伸、张瑞威、刘光临、万明等从货币史角度进行了新的阐述。不仅如此,中外学界在货币白银化的促动机理、赋役折银与国家制度转型的意义、海外白银内流的成因及估算数量、白银流动与中国"17世纪货币危机"等数个问题上存在相当的争议,体现了明代白银问题研究的深厚积淀。在未来研究中,本文提出需在理论方法层面不断吸纳关联学科的既有研究,注重将货币史的演变放入更长时段、更为复合的网络和地域中考察,重视考察白银的实际流通状态,注意将货币史的研究与货币思想史进行融会式的思考,方能有助于推进该问题的研究层次,减少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白银问题 货币 争论 贡赋体制
原文传递
战争、市场与国家:正统景泰之际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 被引量:9
3
作者 邱永志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41,共12页
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 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恢复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开钱禁,昭示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此一时期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堪称明代纷繁曲折的货币转型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景泰 宝钞 铜钱 白银 货币流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